另眼看重庆

2016-06-11 10:21蒋春光
公民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纤夫摄影家文化遗产

蒋春光

重庆给人的感觉,一直比较复杂。它是西部城市,却山清水秀;它是直辖市,却有广阔的农村;它很时尚,却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面对这座城市,人们常陷于表达混乱的困境。经常挂在嘴边的火锅与美女,不过是一种粗疏肤浅的直观印象而已。

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重庆·重庆》摄影艺术展,十一个重庆摄影家的一百幅作品,是摄影家们长期观察这个城市,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的优秀之作。

它们艺术地也较为系统地呈现了重庆的经典元素,这些经典元素,是我们重庆人都知道但并没有认真总结和梳理的。

摄影家的镜头往往比我们的眼睛会选择,其思考和表达能力,有时也胜过文字。一些司空见惯并被我们忽略的事物,通过镜头变成了意味深长的影像。所以,看一看摄影家镜头下的重庆.即便是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也会大感新鲜。

元素一:山水。重庆的山水,只需提到“三峡”两个字,就能唤起人们梦幻般的想象。张念鲁的一组《新风光》,将三峡等重庆美景,变成了诗意浓郁的画面。《云中村落》有一种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白云缭绕的绿色原野,是一块系着纱巾的翡翠吗?《仙女山》像极一幅油画,晨光下的草地。绿中带灰,有着丝绒一样的质地,而草地之上的棕色马群,仿佛来自天国。

元素二:丽都。王正坤是一个唯美、大气的摄影师。他的一组《重庆》,展现了重庆这个大都市惊心动魄的美丽。《彩霞映两江》,天空和大地交融,色彩浓烈绚丽,让人想起奔涌的铁流。而《虹》和《启航》简直就是科幻片,画面上极有韵律感的飘带,是都市咏叹调的华彩篇章。《重庆晨曦》相当写实,蔚蓝色基调之上的橙色樓群一望无际,直达地平线,极具震撼力地表现了大重庆的宏观景象。

元素三:桥。重庆两江汇流,桥梁无数,故有桥都之称。王涛《桥下的风景》,专注于这些桥梁的表达。那些灰色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在他的镜头下,成为多姿多彩的有生命的个体。1号作品像桥墩上嵌了一面镜子,截取了船过桥底的瞬间镜头,意蕴丰富。11号作品,将冷色调的现代化桥梁和暖色调的传统民居置于同一画面,都市生活的趣味尽在其中。

元素四:红军。渝东南曾是革命老区,所以红军是重庆的一大资源。冯建新的《25000里·COM》,将重庆老红军的晚年生活影像,叠加于互联网背景之上,揭示出当代互联网碎片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精神的冲击。那些苍老的面孔和质朴的表情,从无数的网页中挣扎出来,有一种空茫无际的沧桑感。

元素五:大轰炸。重庆是一个遭受过战争灾难的城市。重庆大轰炸的惨烈场面,一直刻在老重庆人的记忆里。李强的《祭忆—重庆大轰炸》,以大轰炸时老重庆的一些典型场景,配之以人物活动,再现了当时人民的苦难与坚强。10号作品,废墟中一男一女对坐喝茶,轻松的体态,最能体现重庆人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生活态度。

元素六:工业遗产。重庆这个老工业城市,有众多工厂要调整和搬迁,其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最适合镜头来抢救。彭健的《凤凰涅槃》,正是一组这样的作品。但他不是简单地拍摄这些工业遗产,而是将柔弱娇小的东方女人和东方乐器置于坚硬巨大的工业废墟之中,形成了大与小、新与旧、生与死的强烈反差,昭示希望和光明的凤凰穿越时空,在破旧的格局中浴火重生。笔者最喜欢7号作品,仿佛看到一只工业巨象的嶙峋骨架,抚琴的女人,是这只巨象仍在跳动的心脏。这种感觉,真是非常悲壮。

元素七:文化遗产。重庆既是工业之都、时尚之都,也是文化之都。大量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傅文俊的《幻化》,取材于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是现代医学造影和传统石刻造像的并置。那些神态各异的佛像,身后都有人体骨架的影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王耘农的《谱系·民间工艺大师》,以民间工艺大师为题材,敏锐地抓住了他们创作时的瞬间表情,大师气质扑面而来,这些大师都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留下他们的肖像,就是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意义非同小可。

元素八:纤夫。有一些事物,消失了就永远消失了。纤夫就是如此。这是长江和乌江流域的特有景观。颜正华的《乌江最后的纤夫》,以当下的艺术观念,复活了纤夫这个职业人群的珍贵影像,将他们的坚韧、力量和艰辛的劳动,予以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是很具有重庆特质的一组作品。

《重庆·重庆》摄影艺术展,只是部分重庆摄影家的部分作品,但我们居然从中梳理出了若干经典的重庆元素,这只能说明,艺术虽然默默无言,在它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给我们以意外的惊喜。

(编辑 黄茵茵)

猜你喜欢
纤夫摄影家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丰子恺送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