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青年流动的探析

2016-06-11 13:26:05董旭超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角度

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青年向城市大量流动。农村青年在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忽视了农村的发展。本文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并站在农村发展角度探析了农村青年流动的双重影响。最后提出发展农村,吸引农村青年回乡的建议,目的是为达成农村青年合理流动,既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又不影响农村自身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发展。

关键词:农村青年流动 农村发展 角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而且成规模化流动。在流动中大多以流出为主,主要方式是上学、务工和经商。在本文中把以农村青年因学习、外出务工、经商等造成的城乡之间的流动定义为农村青年的流动。但是目前农村青年流动的情况,已经使农村出现大量的撂荒地,农村变得冷清,没有活力。使得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缺少建设者(农村青年),这势必会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基于此,站在农村发展的角度对农村青年流动进行探析。

一、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原因、方式

1.农村青年流动的背景。人口流动,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制约,造成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動。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政策上家庭农产责任承包制使得农民从土地上彻底的解放出来。从流动人口结构中看,农村青年一直是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同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较,农村0-24岁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20-24岁的人口比重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约14个百分点;0至19岁的青少年人群比重也大幅攀升。可见农村青年在此背景下的流动是有增无减。

2.农村青年流动的原因。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说明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流动。目前,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现状除去合理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还出现农村土地撂荒,造成农村青年流失等问题的不合理的流动,流动的原因也很多。

2.1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样土地上所需的劳动力减少,节省出很多闲置的劳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还造成农民无地可耕;外加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使的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又吸收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2.2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青年在农村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城市青年的收入,农村青年在城市中找到的比农村更高收入的工作,使得他们不愿意在农村生活,选择流入收入更高的城市。

2.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时间有机会不断接受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落后与城市的教育,我国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很大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农村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由于教育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以后继续做农民,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农村,把孩子送往城市上学,有的父母还长期半工半陪读。

2.5城市生活的影响。城市中多彩的生活,优质的服务,吸引着农村青年。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收入提高,有能力在城市生活,就居家迁往城市,也使得流动人口的年龄越来越小。

2.6其他的需要。如服兵役、结婚等造成农村青年的流动。

3.农村青年流动方式。我国农村青年流动的方式有:升学、打工、经商、参军、婚姻,还有已经不常见到的招工、农转非等。农村青年通过升学进入城市,升学失败的农村青年大多是以打工的方式进入城市,升学和打工是现在最普遍的流动方式;经商、参军、婚姻在流动中一直存在,没有明显加强和减弱的趋势;农转非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户籍制度,招工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招收的部分工人,进入国有企业单位工作。这两种方式已经不存在或很少见到了。

二、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1.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1.1改变生活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农村青年的流动,从流动方式上看主要是以求学和务工为主。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求学青年,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专业的知识,接受新思想,他们掌握了技能,扩大了人脉,并且重新定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也受到城市生活的感染,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开放了思想,学习了新的技能,开阔了眼界,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个人的修养也得到提高。这种变化对农村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引进新思想,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的发展。

1.2缩小贫富差距,减少隐形失业。一方面,农村青年流动的发展制约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青年的流动扩充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避免了农村的边缘化。能让整个社会去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团结。另一方面为当地留下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外出青年的不断增加,部分外出青年回乡创业,使得就业岗位增加,能够实现就地就业,避免了农村青年更深一步的流动。

1.3优化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的减少,为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施科学的种田、养殖等。

2.农村青年流动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2.1农村优秀青年缺失。一方面,城市中的诱惑多,收入水平比农村高,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方便等使得农村青年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农村青年思想得到提高,与留乡人群的思想、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差异,加上长期的城市生活,他们也选择留在了城市,造成高素质青年的流失。农村青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优秀农村青年更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速度,他们的缺失会阻碍农村发展的脚步。

2.2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一方面,留乡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集体观念淡薄,小农经济和小农经济思想强烈。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面对市场创新极为困难。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2.3土地撂荒,阻碍现代农业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土地撂荒,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人才的流失,使得农村文化素质本来就偏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更低,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4农村发展更加困难。一方面,加大了对农村的监管难度,青年人缺少,留守老人和儿童偏多,老人的健康问题,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都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未来农村老人养老带来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整个农村的发展缺少活力,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得不到继承,面临消失。农村青年现在的流动,努力接受现代文化,忽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不利于农村发展的。

三、吸引农村优秀青年回乡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人口流动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人口流动有它的合理性,它能够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也能够满足农村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会造成整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整体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农村已经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青年人的大量流失,造成了很大影响,威胁到了农村整体的发展。

1.1充分了解当地农村青年职业分布情况。了解在外求学学生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了解经商人员情况和在外务工青年的具体情况。对农村青年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目的是掌握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1.2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当地政府对本区域农村做一个全面的规划,整合区域资源,发展有优势的农村产业。在统筹当中,要听取各阶层人员的意见,结合整个省份乃至全国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实现产业互补或者强强联合。

1.3在政府政策和财政的适当支持下,吸收市场资金和农民投资。在市场经济处于决定地位的背景下,靠市场才能让农村发展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政府只靠政策是不能完全让市场资金进入农村,还需要适当的注资。在谈到农民投资上,需要排除农民投资的后顾之忧,给农民以发展的信心,主要是让农民自身能够对发展规划有信心,能感觉到投资的回报是乐观的,这就需要在统筹规划时广泛听取农民的发展意见。

1.4吸收当地优秀人才回鄉发展。在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10年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能说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越性。将大学生村官政策中的优惠政策也可以适当的应用到愿意回本乡发展的青年身上,鼓励农村青年回乡建设。同时要加强青年服务农村的意识,特别是农村青年回报家乡的意识,培养青年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万将军 ,钟颢. 近十年来流动人口变化的特征、原因和对策研究——对人口“五普”和“六普”数据比较分析[J].决策咨询,2014(01).

[2]夏绪梅. 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04(12).

[3]胡现岭. 农村青年社会流动方式之变迁(1978-2010)——以对河南省22个村庄的调查为中心[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4]张志新. 反思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若干问题[J].商业时代,2006(34).

[5]申锦莲. 试论我国农民素质的提升[J].长白学刊,2009(04).

[6]张培培,李盼盼,王思敏.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69).

[7]段方利,林忠,熊云清. 基于农民外出务工原因的农村撂荒现象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7(03).

[8]胡兆义.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分析[J].实事求是,2012(04).

作者简介:董旭超(1994—),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指导老师:王吉平(1966—),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37°女人(2017年8期)2017-08-12 11:20:48
人啊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32:42
连接农村,面向城镇大型公益化APP开发基础分析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热理性分析
浅析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换个角度
新农业(2016年23期)2016-08-16 03:37:55
农村发展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