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国民党的领导权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胡汉民曾利用共产党而有所保留地支持孙中山“联共”;孙中山逝世后,他转而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抗战时期,他在继续反对共产党和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提出“抗日重于剿共”的口号。
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01年中举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9月加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及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
胡汉民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是在1905年9月1日。那年他26岁,正与汪精卫等一帮广东青年在日本法政大学苦读西方政治法律。那天,孙中山来到胡汉民租住的公寓,一见面就讲述三民主义。听罢,胡汉民提问道:“革命本素志,民族主義、民权主义,但丝毫无疑义矣,惟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犹有未达之点。”孙中山马上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在欧美考察的见闻,坚信“平均地权”可以解决资本主义贫富悬殊、社会革命迭起的弊端。胡汉民霎时茅塞顿开,当即加入了同盟会。
10月6日,保皇派在东京举行每年一次的“戊戌庚子死事诸人纪念会”。胡汉民登台演说3小时,驳斥“保皇就是爱国,革命必至亡国”的论调为“利用死人欺骗生人”。台下的听众拍掌称快,保皇派竟然没人敢上台争辩。胡汉民一战成名,声名鹊起。11月,《民报》创刊,胡汉民任主编兼主笔。他主编了5期《民报》,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进行论战,由此成为同盟会的笔杆子。
1907年3月4日,胡汉民告别刚分娩3日的妻子,追随被日本政府驱逐的孙中山到南洋策划起义,此后积极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一次次拯救革命的活动。然而,他所坚持的旧三民主义后来开始落后于时代。为维护国民党的领导权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胡汉民也曾利用共产党而有所保留地支持孙中山“联共”。
1924年以后,胡汉民日渐主张反共。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后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同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胡汉民被认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后被派往苏联考察。
1927年4月,胡汉民与蒋介石合作反共。1927年宁汉分裂时,胡汉民支持蒋介石,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参与反共清党。1928年,胡汉民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等职。
1931年,胡汉民的势力越来越大,与蒋介石的矛盾日益尖锐。不久,胡汉民便被蒋介石软禁,举国舆论顿时哗然,特别是遭到孙科、陈济棠、李宗仁等人强烈反对。汪精卫得知后,立即兴奋起来,发表了一篇《为胡汉民被囚重要宣言》,指责蒋介石。并表示与胡汉民尽弃前嫌,合作反蒋。桂系的李宗仁等人也加入反蒋的联合阵营中。蒋介石对广州政府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闹得宁粤兵戎相见。
正当双方不可开交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形势急转直下,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在国难当头之际不得不释放了软禁近8个月的胡汉民,以求和解。
此时的胡汉民对国事甚为忧虑。他致电广州汪精卫、孙科、唐绍仪,请他们来沪参加和平会议。10月18日,汪精卫首先率百人代表团到沪与胡汉民会晤。22日,胡汉民与蒋介石在上海见面(这也是两人生前最后一次会面),又一次争论不休。
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停止了对蒋介石的抨击。12月,尚在法国的胡汉民被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面对日本入侵的民族危机,胡汉民在继续反对共产党和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提出“抗日重于剿共”的口号。1936年1月,胡汉民自欧洲返国,留在广州。1936年5月,胡汉民突患脑溢血,于5月12日晚逝世。
胡汉民是“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皆通的书生,中过举,留过学,既恪守某些封建观念,又笃信西方新学识,还好作诗,研究学术问题。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他便研究、宣传过唯物史观。可以说,胡汉民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矛盾集合体,交织着中国近现代复杂的社会矛盾,凝聚着时代风云变幻的投影。
(摘自《蒋介石和胡汉民》肖杰著,吉林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