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煜
摘 要:科技论文英译的撰写质量对于我国科研、学术成果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技论文英译中,中式英语现象大量存在,阻碍了我国的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推广。结合大量实例,对于中式英语现象在词篇层面的表现形式及表达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规避策略,以期尽量规避语篇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关键词:英文编译 语篇层面 中式英语现象
在涉及到文化层面上的科研论文,以社会科学学科占据大多数,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作者在英譯时,需要不仅拘泥于文字层面,而更加需要深入文字层面之下,挖掘其中的文化背景信息。结合语篇语境,将其中的真实含义翻译出来。结合实例,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一、思维模式僵化导致的逐字对译现象
在社会科学论文的英译中,作者由于不能灵活地转换思维模式,缺乏扎实、深厚的英文基础,不能熟练运用标准的英语表达方式,容易形成逐字对译的现象。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译文显得生硬,行文不够流畅,在科研论文英译中,视为大忌。对于思维模式僵化,按照汉语的思维顺序和表达习惯,生硬地使用英语词语堆砌出来的译文,我们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到拘泥于汉语思维导致的逐字对译的弊端。
摘要:PCPR煤矿安全体系把降低煤矿事故概率与降低煤矿事故的严重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为工人提供了避难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时间,提高了救援效率,减少了人员伤亡与物质损失。
Abstract: PCPR coal mine safety system to reduce coal mine accidents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accident severity on the equally important position, provides refuge space (more opportunity to escape 或者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 , for workers to create more time, to improve the rescue efficiency, reduce casualties and material losses.
“创造更多的时间”,按照文中的“for workers to create more time”,语意为“为工人创造了更多的时间”,字字如实对译,但是译者未深入挖掘语义作灵活变通,结果译文对英语读者来说是贻笑大方。因为“create ”为“创造一项新生事物”之意,而“时间”怎么创造?所以译者需领会语义主旨,及时调换思维模式,按照英文表达习惯翻译为“more opportunity to escape“或者“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二、因语篇信息缺省导致的中式英语现象
对于前文已经提及或者明确的语篇信息,或者作者和读者的认知图式中具有共享的背景知识,在文中为显现重点信息,有必要将省略的语篇背景信息挖掘出来,进行显明化处理,以符合英语民族的分析性的思维模式特点。如下例所示:
中文:对2005-2013年河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碳排放量及碳排放源进行分析。
英译: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Hebei province in 2005-2013 was analyzed, from(加上two aspects) the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该例中,“分别从……进行分析”,原译中的隐含语篇信息没有彰显出来。实际上,进行语篇信息的补充后,整个语篇更加完整,具象思维的特点非常明显,符合西方读者的思维习惯。
三、因文化缺省导致的中式英语现象
在对科研论文语篇学研究方面,文化缺省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相对于语篇背景信息而言,缺省的文化背景信息更加容易导致西方读者对语篇内容的理解产生障碍。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我国读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西方读者头脑中则是完全的空白。这种深厚地积淀于民族文化中的背景信息,如果不进行恰当的填充,会对我国优秀的学术思想在国际上的传播产生阻碍。下例说明如果单从字面直译,与深入挖掘蕴含的文化因素的英译,表达效果的差别。
摘要:诗词译者不可不顾原作者的“车轱辘话”。幽仇暗恨,既已让他九转回肠,也在使他言不尽意。
英译:When Chinese poets keep “dwelling on the same old stuff”, the translators shouldnt neglect their repetitions. The poets hidden sentiments are stirring or even tearing their souls.
按照字面,“九转回肠”似乎译为“ine revolution of ileum”,但是熟悉中华语言文化、了解此处语义的读者会感到贻笑大方。同理,“车轱辘话”也不可以依循文字层面翻译为“Wheel discourse”,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语义有天渊之别。作者的英译,结合了语篇的真实语境,将其在上下文中的象征意义准确地翻译出来,可谓是深入挖掘了语言深层的文化信息翻译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
对于一些蕴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译者可直入主题,采用释义法,对语篇中的引申含义,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中要点,将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表述出来即可,而不必将其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进行详细的陈述。下面实例摘自论文的英文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在翻译带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时,化繁为简,表意清晰,对民族文化内涵之精通熟稔,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足可见其思维灵活。
例: “从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的英译谈起.
英译:On translation of the school motto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若将“青松”“正气”“竹梅”“风骨”等带有浓厚华夏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翻译出来,会花费较多笔墨,而且会让认知图式和文化背景知识空白的西方读者感到费解。作者巧妙地避重就轻,采用释义法,将其在文中的语义翻译出来,可谓佳译。
有时候,如果在西方文化中有可以与之对应的文化词语和常用的语言表达,能够更加让西方读者在领会语义的同时,感到亲切自如,加深印象,加强对文章的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这种文化嫁接的翻译策略如果运用得当,无疑会对科研论文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大平.翻译过程中的中式英语探析[J].翻译研究,2010, 12 .
[2]戴华.中式英语在写作上的表现[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6.
[3]邱大平.船舶类科技论文英译摘要中式英语问题探讨[J].舰船科学技术2012,6.
[4]杨秀丽.从“中式英语”翻译看汉语思维的干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4.
[5]赵凤朝.中国作者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4.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文编译中式英语现象研究(课题编号:sz15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