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
历经时代的变迁,紫砂艺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其万千姿态上,也蕴含于其内在不可亵玩的意味之中。浓郁的生活哲理抑或人思情愫都被紫砂艺人寓入壶中,让人凭壶冥思,品人生百态,发闲远之思。一方水土的传承赋予了紫砂壶的古朴、低调,同时也决定了紫砂壶特有的沉静儒雅、温润如水。宜兴地处太湖流域吴越之交,境内山峦起伏、河溪纵横,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制陶史迄今已有7 000余年。山水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哺育了宜兴源远流长的紫砂艺术文化。宜兴悠久的紫砂文化陶冶着小桥流水间的悠然自得。
人有人性,壶有壶性,万般皆有性灵。每一把壶的诞生均是紫砂艺人匠心独运、反复推敲的妙手天成。此壶名为“纳古”,取军前战鼓鸣,毕其功于一役,为万世开太平之意。“纳古”一壶汲取中国古代极具厚重感的“战鼓”文化,将熟稔的古代文化揉入陶土,散发出艺术的芬芳。寄寓万千情怀,只啜一壶,可抒满腔豪情。“纳古壶”(见图1)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涵蕴都提勒着赏玩者的意趣。紫砂艺术所讲究的晓畅趣味,与古诗文类似讲究雅俗共赏,捧起一壶觉其妙趣横生,进而若有所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水银泻地,泡一壶茶细细品味,物我两忘,岂不快哉?现从“纳古壶”的外在造型与内在涵韵两方面探讨紫砂艺术如何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紫砂艺人将传统的文化气韵与发展潮流表现在紫砂艺术之中,形成全方位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形式,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表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纳古壶”以“战鼓”为题材,造型上推陈出新,生动展现古代军中“战鼓”震天的震撼画面。“纳古”一壶,壶身似漾开的水波,层层拨开的波浪犹如战场上声声震耳的战鼓声浪。壶周柔美的圆弧线条婉约流畅,仿佛大战之前的平静,只待战鼓擂起,即刻冲锋上阵。把玩“纳古”一壶,直流出水流畅利落,正如军中号角时刻严阵以待,一旦吹响必将引领大军势如破竹勇往无前。壶把形似大耳,稳健势至,与壶身相得益彰。观之,则仿佛圆月弯弓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壶盖平整,如鼓面一般光滑。盖上圆钮,与壶口、壺身比例协调。俯而观之,“纳古壶”周身点点铺砂,灿若繁星,隐现于紫泥之间,仿佛风沙扬起的大漠,预示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即将上演。就整体而言,“纳古”一壶的造型极富立体感,相协相称,有条不紊。紫砂壶的造型不仅要满足实用的需要,更要迎合大部分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只有这样,才会让人对其津津乐道甚至爱不释手。
出征时,举国相送,战鼓起,全国一心,祈愿胜利的号角吹遍大地。战场上,战鼓起,将士们视死如归拼杀到底,雷鸣的战鼓声给予前进的力量,传遍大地的鼓声代表了胜利的光芒。无论是何时擂响的战鼓,浩大的声势、可歌可泣的场面是必不可少的。紫砂作品的不同造型阐释着紫砂艺人不同的艺术思维、创作意向、审美意趣和精神风貌。 “纳古壶”的作者览古之余,深深为那些激荡人心而又波澜壮阔的文字所震撼,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一幕幕的壮怀激烈。情至深处,仿若置身于大漠黄沙古战场,耳边战鼓填填,一心所向无前。“纳古壶”是创作者真情所至的产物,也表达了创作者对那些冲锋在前,舍小家卫大家的将士们死而后生的敬佩与称颂。身处和平年代已不需要壮烈厮杀,但战鼓起、破釜沉舟的决心无论何时都值得称道。创作者览古时从片言只语的描写中感受到战鼓不断,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并感到非常震撼,这也是此壶的灵魂所在。紫砂艺术内在的灵魂是紫砂匠人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一把好壶得到赏壶人赏识并与之结缘的必然条件。一把紫砂壶内在的灵魂无声陈述着它不一样的故事,如遇慧眼,想必不忍释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紫砂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也越来越多扮演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但是,新时代的紫砂艺术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要融合时代的特征,并将生活赋予的人生历程融入其中。而身负重任的紫砂艺人们应在学习和继承紫砂工艺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伴随社会发展的浪潮,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争取创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感与生活气息的紫砂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