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楚辞》

2016-06-11 18:16:28陈焕宁
湘潮(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楚辞楚国屈原

陈焕宁

《楚辞》是战国近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诗祖屈原。

一、毛泽东一生特别钟爱屈原《楚辞》

毛泽东的一生受屈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楚辞》这一精神文化载体来完成的。屈原对毛泽东政治、思想、精神、品德、人格、文采等方面的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毛泽东受屈原的影响始于青年,并贯穿于终生,成就于中国,同时还传播到世界。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他对《楚辞》的学习如痴如醉,对屈原特别的崇拜。他的《讲堂录》,开头就用工整的小楷抄录《离骚》和《九歌》全文。毛泽东为什么喜欢《离骚》和《九歌》?因为这些诗集中反映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光明和理想的求索,以及诗人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据资料表明,毛泽东学习《楚辞》最集中的时期,是他在第一师范求学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去世之前。如果说他青年时代学习并崇敬屈原是为爱国的话,那么他在建国之后学习和崇敬屈原,则是为了安邦治国,推行美政、富国强兵,并完善伟人的人格风范。

毛泽东渊博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和实践。他闲暇时看的书或外出考察时要带的书,其中重点之一是《楚辞》。据资料显示,他既不收藏宋版《楚辞》原刻,也不收藏明版《楚辞》原刻,而只要宋版影印《楚辞》本,目的是为了吸取其中之精髓。1957年12月,毛泽东要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收集。他们经过2个多月,把古今各种有价值的《楚辞》版本和相关著作收集了50余种。在那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系统地阅读了这些书。在1959年、1961年他再次指名要找《楚辭》。其中在1961年6月16日,他特别指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

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外出视察所带的一大批书籍中,有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和明代陈第的《古义屈宋音》两本古籍,他多次阅读,并用红蓝两色铅笔对《离骚》中的重点段落做了密密麻麻的注记。总之,毛泽东从少年到晚年,对屈原的作品真是百读不厌,废寝忘食,甚至可以说终生是爱不释手。

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在给江青的一封信中说:“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从这段话中的“又”字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段时间内曾多次阅读和“领会”过屈原的作品,喜欢屈原的作品。

毛泽东不仅自己喜爱屈原的作品,还将屈原作品推荐给其他领导干部,其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1951年7月7日,他请周世钊、蒋行如在中南海划船时,曾说:“《楚辞》虽是古董,但都是历史,还有一读的价值。”

1958年9月,毛泽东在安徽视察时,借来一本《楚辞集注》,问同行的张治中先生:“你读过《楚辞》吗?”张治中回答说:“未读过。”毛泽东说:“那是本好书,我介绍给你看看。”说明毛泽东对屈原作品情有独钟。

1958年1月18日凌晨l时许,毛泽东在广西南宁会议期间,他聚精会神地读《楚辞》,突然警报拉响,空军雷达发现是台湾国民党飞机来犯,全城戒严并实行灯火管制,卫士冲进毛泽东卧室,请他去防空洞躲避,毛泽东大手一挥:“我不去,要去你们去。”接着他又说:“蒋介石请我去重庆,我去了,怎么样?我又回来了,他还能怎么样?现在还不如那时安全吗?”他让卫士长李银桥点燃蜡烛,继续津津有味地阅读《楚辞》,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肯定是屈原及其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他,或许是屈原作品的浪漫色彩影响了他。

二、毛泽东一生敬仰诗祖屈原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期间作了一个批示:“将《离骚》印发给开会的每一个同志。”1月16日,他在会议上讲话时又说:“学辞赋,先学离骚,再学老子。”特别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毛泽东对屈原的人格情操更是深深地敬佩。

1959年8月16日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关于枚乘<七发>》一文中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展示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屈原的作品,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他坚持真理、恪守情操,宁死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在屈原作品中,通过对楚怀王为首的腐朽贵族集团的揭露,以及对自己遭谗言被流放的痛苦愤懑的抒发,充分表现出屈原对“美政”思想的追求和对楚国黑暗统治的大力批判。这种批判精神,正适宜毛泽东的个性。

1961年秋天,毛泽东在阅读屈原作品之后,创作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这首专门咏赞屈原的诗,与常人的创作手法不一样,没有哀叹屈原的不幸。认为屈原的作品犹如他手中握有一支战斗之笔,用这支“笔”书写和捍卫自己的爱国思想、强国抱负、忧民之情和高尚人格。

毛泽东一生敬仰诗祖屈原,钟爱《楚辞》,他还将《楚辞》作为国宝赠送给国外贵宾。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在周总理陪同下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时,他将一套线装本的朱熹《楚辞集注》赠送给田中,田中问:“是给我们大家的,还是送给我的?”毛泽东微笑着说道:“就是送给你的。”田中角荣回国后,将这件国宝给读卖新闻社复制,第2年9月,读卖新闻社社长又转送给毛泽东一部由他们复制的《楚辞集注》。毛泽东把屈原的诗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既表明《楚辞》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又对当时日本学界已出现的“否定屈原论”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向世界推崇屈原及其作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1年五一节,毛泽东在上海锦江饭店接见周谷城,谈话中说到屈原与《离骚》时,共同探讨“离骚”的含义。周谷城说:“据说屈原的‘离骚就是牢骚,说是‘离、‘牢同声。”毛泽东却说:“可能是这样,他也未必一定。”周谷城又进一步解释说:“离骚可能就是牢骚,牢骚可能就是哕唆。‘牢、‘哕同声,‘骚、‘唆同声,念哕唆。可能就是发牢骚。”毛泽东未置可否,显然不认同这种说法。

1958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作报告时说:“皇考是远祖,还是祖父,还是父亲?三后是楚国的三后,还是禹、汤、文,还是颛顼、帝喾、轩辕?兰是现在这样的兰,还是另外一种?”这都是涉及《离骚》诗篇中争论较多的问题,说明毛泽东有较深厚的楚辞学功底。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话,赞同司马迁对屈原“其文约、其楚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评价,并赞同司马迁说屈原写作《离骚》属于“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评述。毛泽东不仅认真阅读、研究《楚辞》,而且将屈原的政治思想和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运用到实际政治生活中。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国内的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从柳宗元的《天对》、刘禹铴的《天说》回溯到屈原的《天问》,毛泽东说:“到现在,《天问》没有解释清楚,《天对》讲什么,也没有说清楚,只知其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毛泽东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柳宗元的《天对》进行评价,认为他回答屈原《天问》的《天对》“只知其大意”;二是对屈原的《天问》高度评价,认为“了不起。”

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与古典文学史专家刘大杰谈话时说:“屈原写过《天问》,过了一千年,才有柳宗元写的《天对》,胆子很大。”唐朝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用唯物主义思想回答《天问》,创作了哲理诗体《天对》,虽然其思想内容不如《天问》绚丽多彩、瑰玮谲诡,但其胆识得到毛泽东的赞许,的确难能可贵。

三、楚辞的创作手法对毛泽东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楚辞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重要源泉。《楚辞》中出现频率最高,并有明显楚辞特色的字词,在毛泽东诗词中出现次数也较多。楚人崇“九”众所周知。楚辞中的“九”字高达20多次,毛泽东诗词中仅“九天”、“九派”、“九万里”的九也多次出现。楚辞作品中“兮”字大量运用,形成了屈原骚体的突出特色。毛泽东也曾沿用“兮”字,如他创作的《春日游花园小吟》诗中,就有“今我来兮,杨柳依依”的诗句。楚人有尊龙崇凤的习俗,屈原和毛泽东都曾以“凤”自喻,楚辞中,“凤”“字高达20多次,而毛泽东诗词中也多次出现,这绝不是巧合

其实,毛泽东诗词对《楚辞》有略显继承和发展的痕迹。例如:他的诗词与《楚辞》相对应的句子随便都能找出一些。

“九死一生如昨”(《念奴娇·井冈山》)对应“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可上九天揽月”(《重上井冈》)对应“登九天兮抚彗星”(《少司命》)

“五岭逶迤腾细浪”(《七律·长征》)对应“形蠼虬而逶蛇”(《远游》)

“洞庭波涌连天雪”(《七律·答友人》)对应“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再者,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与《楚辞》那种浪漫一脉相承,相互印证。屈原在作品中,以龙为马,以凤为车;叫月亮开路,要太阳缓行,可以骑上彩虹,用手抚摸彗星尾巴,还可以命令玉帝的守门人打开天门......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想象奇特。而毛泽东呢,也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要吴刚捧出桂花酒为杨开慧、柳直苟的英灵接风洗尘。要嫦娥以舞蹈助兴;他背倚青天,抽出身上的佩剑把昆仑山斩成三截,并且“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他还手持彩虹,将其当空飞舞......毛澤东诗词不仅受《楚辞》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而且还将其豪迈奔放的激情与浪漫奇特的想象有机结合。同时,毛泽东还借助大胆的想象,并将神话传说,自然现象,历史人物揉合在一起,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诗,全文采用虚幻的神话,并对吴刚,嫦娥两个神话进行创造加工,栩栩如生,使之生动感人。

另外,《楚辞》中屈原与毛泽东都以凤自喻。据说凤是一种克制邪恶、能胜万物、伸张正义、无束无拘的神鸟。屈原说“凤凰被困在笼子里,那些野鸡野鸭们却张牙舞爪,忘乎所以”(《怀沙》);“大鹏不与鸟类同群为伍,这是有史以来天经地义的”(《离骚》)。毛泽东在其诗词中也说:“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展翅九万里”(《念奴娇·鸟儿问答》)。毛泽东1966年7月8日给江青写信说:“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击水三千里的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里所说的大鹏。

毛泽东一生崇拜赞赏爱国诗人屈原,并自豪地自称是屈原“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他钟爱屈原所著《离骚》,终身离不开《楚辞》,废寝忘食、百读不厌,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理上相近。毛泽东与屈原都是楚国人,其诞生地均属楚国疆域。屈原曾被流放于湖南沅湘一带,又殉国于洞庭湖水之滨,并留下惊世之作。毛泽东从韶山是到湘乡、湘潭、长沙,都是楚风极盛之地。

二是心理上相近。屈原所处的时代,战国后期,金戈铁马,烽火漫天,社会动荡。屈原在楚国失宠,壮志难酬。毛泽东青年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人民多难。他空怀忧国忧民之志,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之前,他在党内是没有地位的,很不得志。

三是地位上相近。屈原曾任左徒之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中央大员。毛泽东自青年时期就把自己安排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中,可见他从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凡之人。他要力挽狂澜,救国救民,最终成为“一代天骄”。

四是学识上相近。屈原少年早慧,青年即以“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闻名于世。毛泽东才华横溢,有江南才子之称,“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由于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相似性,同为楚地奇才的天赋与气质,使毛泽东在感情上与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

猜你喜欢
楚辞楚国屈原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4:56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屈原和楚辞
小燕子
秋夜读《楚辞》
中学语文(2019年7期)2019-03-27 01:21:40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