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仲文 胡晓林
从屈原的作品看,他也是以中华学子为己任的。在屈赋里,天下的历史名人有: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齐桓、皋陶、伊尹、傅说、比干、吕望、叔齐、宁戚、百里奚等。即使举独夫昏君,也放眼天下,如启、羿、浇、桀、纣等,都不是楚人。屈原的幻想世界也是以天下为理想,向往昆仑。所以说,屈原虽然以爱楚国为其思想感情的具体载体,而其精神实质则是爱中华的,尤其是当时的楚国也有可能成为统一中国的力量。
《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血泪写成的诗。这首才气纵横,情感起伏的长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痛苦与忧伤。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表现出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
这就是要实行美政。屈原所谓的美政,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在战国时代,提倡举贤授能就意味着反对旧贵族的世卿世禄,限制他们对权位的垄断,而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在诗中热情的歌颂三王时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
并特意举出历史上不拘身分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例子。如筑城的奴隶傅说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作屠夫的吕望被周文王所提拔,商贩宁戚作了齐桓公的贵卿等等。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统治者要依法办事,不可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否则就要遭到惩罚: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二,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感情。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得志之时,为国施才效力;他失意之时,念念不忘国家。他眷恋国家、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长诗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体现。在顺利的时候,他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愿与楚王共同振兴国家;在不利的时候,他也不顾个人安危,矢志献身于祖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虽然被流放荒野,而且明知鲧婢直以亡身,謇謇之为患,却坚决拒绝要他明哲保身的劝告,始终是忍而不能舍也,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直至《离骚》正文结束,本有天路可上的时候,仍然是恋国之情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绝不愿,也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尽管自己的祖国当时那么黑暗,那么衰弱,那么不能容他。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确感人至深,尤其是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
第三,表现了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离骚》中最使人感动的,还是诗人那种坚持理想、坚持操守的伟大精神。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始终严格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虽然屡遭挫折,而不动摇:
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他轻视那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人,而表示对自己的理想忠贞不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最后是: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诗人果然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他宁肯保持节操,殉于理想,也不中途变节。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认定目标,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给后世的伟大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人们为进步、正义的事业奋斗、献身。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我们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和仅存的两幅帛画来了解当时的绘画。
关于当时楚国壁画的丰富内容,可以从伟大诗人屈原的名篇《天问》得到证实。据王逸的《天问序》追述《天问》产生的缘起:
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曼,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儒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
屈原在《天问》中这样描绘楚国壁画的内容:
画面上出现环宇神州九重的宏大景象,分布着日月星宿、昆仑大地。按照人类历史的发展,最先出现人类产生之前的神兽,如负熊以行的虬龙、九首的雄虺、有翼的应龙、鸟首鳖尾的鸱龟;接着出现开天辟地的神人,如照耀九阴的烛龙、上射九日的后羿、治理洪水的鲧和禹;其后出现夏商周诸代、楚吴越诸国的风云人物,如:尧、舜、桀、汤、纣、文、武、太公。由此可见,楚国的壁画表现天地山川、神灵怪物、古圣先贤、历史事件,涉及中国人类发展史及其生存空间的方方面面。
可惜这些奇丽宏大的绘画作品早已无迹可寻,难以论述其风格及艺术特色。
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
如中国第一位著名文学家屈原采撷上古神话的一些情节,创作了千古奇文《天问》、《九歌》、《招魂》等充满奇特幻想的诗篇。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重温了上古神话的许多故事,可以说没有上古神话,就不会有屈原那些瑰丽警拔的诗篇。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诗人与统治者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唐代诗人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创造,更是蔚为大观。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曾用神话题材写诗,尤为著名的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白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他的诗中有大量神话典故,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射九日的后羿,撞折天柱的共工,以及嫦娥、修蛇、烛龙等等,其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描绘了一个活生生的神话天地,构成一种奇幻神妙的图景。诗人引用一系列神话故事,旨在发其神思,畅舒现实,发挥神话的积极战斗作用,从而也形成了其汪洋恣肆的风格。
李贺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正是引神话入诗,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成为千古绝唱。
在中国唐代有成就的诗人当中,只有杜甫最合乎儒家传统。楚有屈原,唐有杜甫,二人之外,怕再也找不到这么理想的圣人级诗苑人物了。
不但如此,楚辞里有屈原一篇《天问》,大气磅礴,色彩斑斓,满心疑窦,百问苍天。然虽有天问,但无天对。柳宗元勇作《天对》,与屈翁对话,充分显示了他的非凡才华。《天问》留下多少文章天地,《天对》只管主张自然之说,百问百对,堪称敌手。
《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