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民
屈原的崇高人格品德和以《离骚》为代表的伟大诗篇,感召、影响、哺育、激励了毛泽东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造福人类拼搏奋斗,无私奉献。毛泽东对屈原一往情深,梦牵魂绕,眷恋终生。本文力图从三个方面解读毛泽东的屈原情结,阐述屈原精神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一、屈原精神奠定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报国志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非常喜爱《楚辞》,使其奠定了巨大的爱国力量和伟大人格,在长沙求学时就如痴如醉地学习《楚辞》,对屈原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1914年寒假,毛泽东和同学邹蕴真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护校,春节时,长沙城富商和大资本家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毛泽东却连声叹息,邹蕴真问道:“润之你何须长吁短叹,只要发愤读书,学业有成之后,什么都好办呀!”毛泽东则回答说:“我想的并无其他,只是想到鞭炮声中还有多少受苦受难的同胞啊!”显然,处在此情此景,毛泽东受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影响。
毛泽东17岁时,他报考湘乡东山小学堂,他以一篇《言志》的作文而被该校录取。1913年,他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八班读书后,对《楚辞》的学习如痴如醉。他以工整的小楷抄写了屈原的两部代表作《离骚》和《九歌》全文。并将这本笔记命名《讲堂录》,共计47页。还在《离骚》的正文的上面写下了对各节的提要和对内容的概括及理解。同时,对许多诗句进行圈点和注记。足见毛泽东对我国浪漫主义诗歌鼻祖屈原是何等的敬仰。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答应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无理要求,毛泽东在当天的《明耻录》封面上题写:“五月七日,民国辱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同年,毛泽东第一师范的同学和挚友易昌陶去世,他撰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表现了他学习屈原忧国忧民,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1918年4月,毛泽东通过《征友启事》结识了罗章龙,两人初次会面,谈了两三个小时,谈话内容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学、宇宙人生以及治学态度等。对于《离骚》尤感兴趣,毛泽东主张对这首长诗给予新的评价。之后,毛泽东曾作七言诗《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其中有句“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直接赞颂了屈原与贾谊的精神和才气。
1949年12月毛泽东去苏联访问途中的火车上,他和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聊起中国文学时谈到了屈原,毛泽东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毛泽东自豪地自称是屈原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相似性,同是楚地巨才的禀赋与气质,使毛泽东同屈原有着感情上的特殊共鸣。
屈原文化与精神影响毛泽东一生思想和行为轨迹,毛泽东的家乡湖南为楚国疆域,长江以及湘资澧沅四水之间又是屈原披放行吟19年,孕育和产生其传世之作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为楚有材,于斯为盛。这里又是屈原殉道之处。关于有关屈原的民间传说,亦较他乡为多。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湘文化氛围,使毛泽东自幼深受其熏陶和影响。毛泽东从青年时代,直至垂暮之年,对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仰慕及喜爱终生不辍。
二、屈原辞赋文化让毛泽东情有独钟
屈原辞赋文化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程度之深,那么中年以后的则是屈原的美政理想,對其毛泽东的治国安邦之策的影响,完善了他伟大的人格风范。
1950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受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我国有关外交人员陪同。当毛泽东走到黄镇面前,好像想起了什么,问道:“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土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黄镇答道:“我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镇静。”毛泽东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白玉兮为镇”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一句。毛泽东信口拈来,可见其对《楚辞》熟读成诵的程度。
1951年7月7日,毛泽东约周世钊、蒋竹如两位老同学在中南海划船。他们在谈及历史时,讲到了《左传》和《楚辞》,谈到屈原与屈瑕的世系关系时,毛泽东说:“《左传》和《楚辞》虽然都是古董,但都是历史,有一读的价值。”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为纪念中国爱国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古巴作家马蒂、法国作家拉伯雷,将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这是世界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也是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抗议。为此,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决定向大会赠送一幅屈原画像。毛泽东亲自过问屈原画像由谁来完成,说明他要将屈原作为爱国和平的使者形象推向世界。
1954年10月26日,在华访问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离京前夕,他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辞行。毛泽东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诗的意思说,离别固然令人伤感,但有了新的知已,不又是一件高兴的事吗?毛泽东表达自己对客人的惜别之情,同时还向客人介绍了屈原是中国的一个伟大不朽的诗人。
1957年2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逢先知回忆,毛泽东要求身边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研究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随即逢先知情何其芳先列了一个目录,经过工作人员两个多月的努力,把古今有价值的各种《楚辞》版本和有关著作收集了50余种。也正是那段时间里,毛泽东比较集中地阅读了这批书。
1958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他在1月16日的讲话提纲中说,学《楚辞》,先学《离骚》,再学《老子》。1月18日,空军雷达部队发现国民党飞机向南宁飞来,全城实行灯火管制。卫士一再让毛泽东躲进防空洞,他坚持不去,并发脾气说:“把蜡烛点着!国民党把炸弹扔到我门口也没敢响,我什么时候怕过他们?”蜡烛点燃了,毛泽东继续读《楚辞》,他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在1月21日的结论提纲中,他又用《离骚》中的词句来说明文件写作中的“概念”和“判断”问题,并完全凭记忆写下:“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可见毛泽东对其《离骚》是何等的熟悉。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和修改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篇文章时,在文章的批示审阅中加上了这段话:“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有教无类,孟子民贵君轻,苟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
1958年9月,张治中陪同毛泽东到南方视察。到了安徽合肥,毛泽东从省里借来《安徽省志》和朱熹的《楚辞集注》。毛泽东问张治中:“你读过《楚辞》吗?”张回答:“未读过。”毛泽东说:“这是本好书,我介绍你有空看看。”毛泽东讲到深入生活,到实践中学习时,毛泽东说,“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因为刘邦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屈原如果继续为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因为丢了官,才有可能接受下层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知识往往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才得来的。”
1959年夏的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让秘书林克抓紧时间编了一本含几十种评价研究《楚辞》的书刊目录,经过审定后,印发给与会代表。
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让工作人员准备了两个木头箱子,专门装外出随时要看的书籍。除工具书《辞海》、《词典》外,《楚辞》是每次必带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开列的外出要带的书目中,就有朱熹的《楚辞集注》和明代陈第的《屈宋古音义》。1959年、1961年他两次跟身边工作人员要《楚辞》,还特别指明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将《楚辞》作为国宝赠送给国际贵宾。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后,送給他一部朱熹的《楚辞集注》。田中角荣很高兴问毛泽东:“这部书是送给我们大家的,还是送给我个人的?”毛泽东说:“就是送给你的。”田中角荣回国后,将这件国宝给读卖新闻复制,然后又转送一部给毛泽东。
毛泽东熟知中国历史,喜欢谈古论今。他推崇的历史人物众多,如秦始皇、司马迁、曹操、李白、李贺等等,但最为推崇的是与他同属南楚的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扬,而且将其思想性艺术性具高的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国礼相赠。毛泽东如此喜爱和推崇《楚辞》的原因何在?这与他对屈原的崇高人格魅力及其伟大作品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感悟的认知密切相关。
三、屈原辞赋创作艺术对毛泽东的深度影响
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是他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在那“楚材晋用”的时代,他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她始终不肯离开楚国。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意志。毛泽东对屈原刚直不阿,敢于同腐朽黑暗势力进行卓绝斗争的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1961年秋毛泽东写下了《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诗歌赞赏了屈原的作品就像一把匕首投枪一样,毫不留情地解剖了猖狂的奸佞小人。同时分析了屈原改革失败的原因,“艾萧太盛椒兰少”。其中“椒兰”,比喻贤德的栋梁之才,“艾萧”则是借指反复无常的卑鄙小人。以“万里涛”以言其勇猛无畏,以“冲”言其果决刚毅、义无反顾,歌颂了屈原为其坚持真理而英勇献身的精神。颂扬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对毛泽东公开发表的60余首诗词比较,《楚辞》中的楚音楚语楚俗出现频率很高。楚人在楚文化中崇尚“九”这个神秘数字,屈原的作品中的“九”出现20余次,毛泽东诗词中仅‘九天、‘九派‘九万里就出现过五次之多。楚人有尊龙崇风的习俗,毛泽东和屈原都曾以“凤”自喻或喻指他人,屈赋中“凤”字出现20多次,而在毛泽东诗词中也曾多次出现。毛泽东诗词的浪漫风格与词赋一脉相承,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屈赋以龙为马,以凤为车,让月亮开路,太阳缓行,骑上彩虹,手摸慧星。屈原通过修道的生命体验与感悟的结晶所展现的是,驾飞龙而载云旗,游帝乡而翔宇宙,奏九歌而舞韶乐,龙凤为伍,美人香草为伴等等。令人神往而又变幻莫测的缤纷世界,生动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的诗作风格。毛泽东词赋中也有“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吴刚捧酒”、“嫦娥舒袖”、“手持彩练”,“当空飞舞”等。毛泽东借助大胆的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将其豪迈奔放的政治热情与浪漫奇特的构思有机结合,显然,这种的气魄和艺术神韵风格源于屈原,而胜于屈原。
屈原的所创作的《楚辞》是忧与愤的宣泄,情与爱的凝结,才与智的展现,气与血的奉献,德与道的融合,是真善美的统一。卓绝不群的精神内核与绚丽多彩,风格奇特的完美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两千多年来,它凸显出的道德人格力量,高尚精神境界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景仰,其艺术魅力也令无数文人墨客折腰。可以说毛泽东是在屈原骚赋里吸取营养,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感悟人生的典型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