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兴永 刘旖
人的思想,即人的观念或认识,本质上讲,也是文化。抑或说,思想的来源是文化。同样,毛泽东思想首先应该是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的认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其中,便包括了中国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根基非常深厚。其中,屈原文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尤为突显。
一、屈原文化及其特点
屈原文化的根脉来源于屈原对楚文化的执着与忠贞,显示出明显的熊楚特性。
1.担当与忧患共存的忠洁品格。屈原有一句至理名言:吾将上下而求索。溯其理论根基,当系儒家“忧”文化。就是说,屈原文化的理论根基应系儒家思想,其精义是担当。当国家面临强敌、人心浮躁时,屈原正道直行,冒死进谏,即使遭罢官流放,亦初衷不改。这种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正是儒家担当精神的要义,就是体现在先秦儒家忧道、忧世的忧患意识上,并内化为挺身而出,不屈不挠而奋斗的精神动力。所以,林云铭《楚辞·离骚》称“屈原全副精神,总在忧国忧民上。”这样的解读,脱去了屈原身上“忠君”与“愚忠”的解读障碍,屈原形象中“民主”成分开始增加。
2.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性。从屈原的作品中,不难领悟其政治理性中的正能量。一是民本仁爱。这是发自其内心的心理本性。《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皇天无私阿兮,贤民德焉错辅”。《哀郢》中“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抽思》中“愿摇起而横奔兮,贤民尤以自镇。”等,无不体现出屈原忠君爱民的崇高境界。作为先秦政治家,提出民生、民心、民德、百姓等命题,并用全部生命为之付出,弥足珍贵!二是追求贤明政治,这是屈原美政理想的政治抱负。美政,是《离骚》中具有原创性的话语,即美好清明之意。这种思想是以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美好清明的政治环境为典范的。“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三是修养个性,实践美政。《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以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以“道”自任,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楚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别人皆醉我独醒”,是走在时代前面的真君子。
3.播散楚文明的诗性典范。屈原诗作的突出贡献在于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格调,吸收了民间诗歌形式与特点,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他“哀民生之多艰”,爱楚之心不移,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潜心文学修炼,传播楚文化。其代表作《楚辞》,反映了南楚(湖南、湖北、江西)先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是对湘楚民间文化的发现和总结。这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他将诗歌从《诗经》后的沉寂,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二、屈原文化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影响
屈原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楚辞》等这一精神文化载体来实现的。
1.“骚体”与“毛体”:楚辞对毛泽东文学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在文学界,人们习惯将楚辞呼之为“骚体”,而将毛泽东诗词、毛泽东书法称之为“毛体”。虽然,二者均为独创一体,但是,“骚体”为“毛体”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典故、词语、句式则源于屈原作品。
例一,神秘数字“九”在屈原作品中山现了20多次,“九天”、“九州”、“九嶷”、“九死”等等。如屈原《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九歌·少司令》:“登九天兮抚彗星”。毛泽东亦推崇“九”,在其诗词中“九天”、“九派”、“九万里”等多次出现。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例二,毛泽东也沿用楚式“兮”字创作诗词。1915年夏,湖南一师学生毛泽东,组织同学游泳,写了一则《游泳启事》:“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此诗用“兮”嵌入,有趣有韵味。1976年,毛泽东《春日游花园小吟》四言诗,有“今我来兮,杨柳依依”的诗句。
例三,屈原与毛泽东的作品中,“龙”、“凤”频繁出现。屈原作品中,“凤”字出现20多次,如《离骚》“为余驾飞龙兮”、“驾八龙之婉婉兮”、《九歌·湘君》“驾飞龙兮北征”;《招魂》“仰视刻桷,画龙蛇些”;《九章·哀郢》“顾龙门人而不见”;《天问》“应龙何画”、“焉有虬龙,负熊以游”、“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等等。同样,“龙”、“凤”在毛泽东诗词也不乏其用。如1934年《贺乐能、凤珠团圆》:“十年重逢,喜龙得凤,历尽劫难,破镜重贺圆”;1935年《念奴娇·昆仑》:“飞起玉龙二百万,搅得周天寒彻”;1935年《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还有,毛泽东在诗词中也有化用骚体的句式。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九疑缤兮并迎”。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屈原《离骚》中有“虽九死其犹未悔”、“贯薜荔之落蕊”,毛泽东《念奴娇·井冈山》和《七律·送瘟神》中有“九死一生如昨”、“千树薜荔人遗矢”。
例四,在抒发情感上,屈原的《天问》,向天诘难。“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共向苍天问了173个问题。而毛泽东于《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虽只向天问了一个问题,但实际上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问。
2.毛泽东对屈原文化的推崇与推广。毛泽东不仅学习和灵活运用屈原作品于诗赋文章中,以指导革命实践,而且在很多场合下都是公开推介屈原文化。
例一,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与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话时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無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他还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
例二,1951年7月,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周世钊、蒋竹如到中南海,在交谈中多次称赞《离骚》“有一读的价值。”
例三,1957年12月,毛泽东嘱工作人员将各种版本的《楚辞》及相关著作50余种收集,用于阅读。1959年、1961年他两次要《楚辞》,并特别点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
例四,1958年1月l2日,他在一封信中说:“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1958年张治中陪毛泽东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毛泽东向张治中推荐《楚辞》,并说:“那是本好书,我介绍给你看看”。
例五,1958年毛泽东在广西主持中央會议,某天晚上,他正在看书,突然停电。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去把蜡烛给我点着”。他看的就是《楚辞》。会议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他在讲话中说:学《楚辞》,要先学《离骚》。
例六,例七,l961年,毛泽东作《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例七,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毛泽东将线装本朱熹《楚辞集注》赠送给田中角荣。田中角荣问:“这是送给我们大家的,还是送给我的?”毛泽东微笑着说:“就是送给你的。”此举,既表明《楚辞》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又有力回击了日本学术界的“屈原否定论”。
3.毛泽东对屈原文化的评价
毛泽东对屈原有多次正面的评价,说明屈原精神已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养分。
例一,1954年10月26日,毛泽东对印度总理尼赫鲁说:“屈原是中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写了许多爱国的诗,政府对他不满,把他放逐了。最后,屈原没有出路,就投河而死。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把他死的这天作为节日,就是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人们在这天吃粽子,并把它投到河里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伤害屈原。”当尼赫鲁要离京赴外地访问时,又到中南海向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辞行,毛泽东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诗后说:
“离别固然令人伤感,但有了新的知己,不又是一件高兴的事吗”?
例二,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
例三,1960年2月,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
三、屈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而中国实际,当然包括历史文化实际。因之,屈原文化的精义融入到毛泽东思想中,并成为毛泽东思想中活的灵魂,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1.屈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
屈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始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即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主要体现在:第一,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凡“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具有革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的人物,都给以程度不同的肯定评价。他很推崇和赞赏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1910年,毛泽东17岁报考湘乡东山小学堂时,所写作文不是关于“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的内容,而是《言志》。在学校期间,他阅读了中外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从中寻找救国之路和成才之道。他写过《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谭咏春阅后批道:“有仙骨,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对《楚辞》的学习与崇拜无以复加。他的47页《讲堂录》,开头11页就用工整的小楷抄写了《离骚》与《九歌》全文。显然,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毛泽东以极强的感染力。1918年4月,毛泽东写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说:“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褒赞了屈原贾谊的才气和精神。1921年端午节,毛泽东的好友易白沙,只身赴京刺杀北洋政府首脑未果,旋即南下组织军队北伐计划失算,于是,便跳海自沉,以唤醒民众。这天正好是屈原投江纪念日。毛泽东写的挽联道:“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陈公即湖南新化人陈天华。他也是学习屈原,为救国唤起民众而在日本跳海自杀的。
总之,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学习和崇尚屈原作品与精神,致使屈原文化成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精神食粮。
2.屈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一,屈原文化与毛泽东唯物主义思想。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吴江、邵铁真、龚育之等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十分赞赏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他从唐代柳宗元的《天对》、刘禹锡的《天说》回溯到屈原的《天问》。毛泽东说:“柳子厚,出入佛老,唯物主义。但他的《天对》,太短,就那么一点。他的《天对》,从屈原的《天问》产生以来,几千年来只有这一个人做了这么一篇。到现在,《天问》没有解释清楚,《天对》讲什么,也没说清楚,只知其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与古典文学史专家刘大杰谈论文学时说:“屈原写过《天问》,过了一千年,才有柳宗元写的《天对》,胆子很大。”从毛泽东这几次谈话中,对柳宗元唯物主义思想和以回答《天问》的形式,创作了哲理诗体《天对》,给予了充分肯定,实际上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映射。
第二,屈原文化充实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内涵。195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对陆定一(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的批语、按语和修改》一文中说:“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屈原的批判君恶......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的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毛泽东认为,屈原文化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内容,具有人民性。无疑充实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第三,屈原文化與毛泽东文学思想的结合。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在《关于枚乘(七发)》一文中说:“这是骚体流裔,而又有所创发。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据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昭明文选所收曹植《七启》,张协《七命》,作招隐之词,跟屈、宋、贾、枚唱反调,索然无味。”在文学思想上,毛泽东爱憎分明,认为骚体在政治上“是有民主色彩的”,“七体”虽不如“骚体”,但也“有所创发”。这些见地,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屈原文化与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1958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作结论报告时说:“例如,皇考是远祖,还是祖父,还是父亲?三后是楚国的三后,还是禹、汤、文,还是颛顼、帝喾、轩辕?兰是现在这样的兰,还是另外一种?以上是概念问题。例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固[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猖]披兮,夫唯截[捷]径以准[窘]步?以上是判断问题。”毛泽东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离骚》诗篇中争论较多的问题,既充分反映了毛泽东深厚的楚辞学功底和研究造诣。又反映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干部教育思想。其真实意图是要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之正确判断是非。要像三位先王那样有高尚的道德,自然吸引众芳。要像唐尧虞舜一样正大光明。毛泽东将屈原的政治思想运用到干部的政治教育之中,恰到好处,而且发人深省。
第五,屈原文化与毛泽东的民主思想。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中说:“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一个人为什么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呢?......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也许会给个人的政治前途带来影响,但能使人在逆境中成长。
第六,屈原文化与毛泽东学术民主思想。1961年“五一”节,毛泽东在上海锦江饭店与周谷诚共同探讨了“离骚”的含义。周谷诚说:“据说屈原的‘离骚就是牢骚,说是‘离、‘牢同声。”毛泽东却说:“可能是这样,但也未必一定。”周谷诚又进一步解释说:“离骚可能就是牢骚,牢骚可能就是罗唆。‘牢、‘罗同声,‘骚、‘唆同声,念罗唆。可能就是发牢骚。”毛泽东未置可否,显然不认同这种说法。但反映了毛泽东不耻下问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民主的良好风尚,也反映了毛泽东对屈原文化的执着与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
综合言之,屈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精神食粮。毛泽东从青年时代便执迷于楚辞的学习与研究。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上下求索、追求美政理想的崇高品质,是贯穿毛泽东一生的精神动力。屈原文化的正能量,融合在毛泽东思想中,更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