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评:屈原民主

2016-06-11 03:38
湘潮(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楚辞湖湘屈原

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和具有民主意识的人和作品,一直给予关注和重视。因此,对于屈原所开创的楚辞和骚体文学所体现的民主观念、进步思想、理想追求和文化创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8.毛泽东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文學名作。“离骚”,汉代人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天命反侧,何罚何由?”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传世,传播了屈原文化。

毛泽东1959年8月16日《关于枚乘(七发)》的批示:“此篇早已印发,可以一读。这是骚体流裔,而又有所创发。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你看,《七发》的气氛,不是有颇多的批判色彩吗?”正如恩格斯在称赞歌德时所说的那样:“完成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高尔基也说:“积极的浪漫主义,则企图加强人们生活的意志,唤起他心中对于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性。”屈原诗歌的批判性、反抗性、自由性,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毛泽东作出的“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等历史评价,是对屈原以及《楚辞》其他作者的人民性和人文精神的崇高彰扬。他严肃指出:《昭明文选》所收曹植“七启”。张协“七命”作招隐之词,跟屈、宋、景、枚唱反调,索然无味了。

湖南“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漫长的历史上,众多知名的文人骚客驻足湖南,“一为迁客去长沙”,或贬谪湖南,或因怀才不遇而浪迹湖湘,或在湖南为官。人生际遇的变化无常与深沉的忧患意识,湖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秀美山川,使这些命途多舛而又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在流寓湖南期间吟诵放歌不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蔚然壮观,成为湖湘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组成部分,流风余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

三闾大夫屈原是湖南有史以来最早且最具影响的第一位流寓诗人。楚怀王时因开罪权贵而流放沅湘。个人的坎坷遭遇,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丰厚的民间文化浸染,使这位千古诗人在流放期间吟诵出《离骚》《九歌》《湘君》《湘夫人》等不朽篇章,甚至于满怀忧郁的爱国情结,怀石自沉于泪罗江。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一石激起千古浪,屈原故事成为湖湘文化的源缘因应。陆游甚至发出“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感叹。

从屈原到毛泽东,一颗“骚”心,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独领风骚”,是他们的共同特色。毛泽东曾说:“诗者,有美感性质。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文以理胜,诗以情胜。有感而后有情,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屈原和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可为代表之作。

周谷城曾回忆,他向毛泽东转述别人的意见:“据说屈原的《离骚》就是‘牢骚,说是‘离‘牢同声。”毛泽东则说:“可能是这样,但也未必一定。”

曾有一件趣事。毛泽东作过一首《和柳亚子先生》,诗写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规劝柳亚子留在北京参与新中国工作。柳亚子激动地复诗云:“离骚屈子幽兰怨,风度无戌海水量。倘遗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

湖湘文化专家认为:毛泽东,一生读《离骚》,向全国党政干部推荐《离骚》,他自己困难的时候读《离骚》,说屈原是一把刀。屈原对湖南人的影响很大。很多湘人死的时候像屈原,比如谭嗣同、陈天华、姚宏业,都视死如归。包括蔡锷、黄兴、宋教仁,不都受屈原的影响吗?所以屈原这一跳,跳出了湘人的一种气节,跳出了湘人的一种精神,跳出了湘人的一种毅力、纯洁,都跳出来了。

9.毛泽东敬重屈原“哀民生之多艰”

“哀民生之多艰”,是伟大屈原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毛泽东一生继承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遗产,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切身利益为重。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更是第一位伟大的忧国忧民、爱民爱国的诗人。习近平指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

屈原《离骚》的名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民离散而相失兮”,“民好恶其不同兮”,“何百姓之震愆”,主张体察民心,顺应民意,注重民生,了解民情,反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内心独白,坚持修身正道人生、崇尚美好道德情操的高洁品性和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念。

屈子作《离骚》,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对国破民亡深深的忧虑,“哀民生之多艰”,怨楚王“终不察夫民心”,开一代忧国忧民的诗风,把悲天悯人的文心诗魄留在了湖湘大地,其人格精神烛照后人。正如唐诗所写“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

毛泽东的名字,润芝、泽东,与屈原的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的诗歌中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美冒众流,德泽章只。”“豪杰执政,流泽施只。”润泽世界和人民的意思深蕴其中。《庄子》“泽及万世”,《荀子》“玉在山而草木润”,范仲淹、胡安定的“润泽斯民”,讲的是雨露滋润的意思。润泽东方、振兴中华,是毛泽东的理想和志向。

毛泽东曾经描绘说:“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着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以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生产建设的伟大工作,使国家和人民稳步地进入富强康乐之境。”不言而喻,“富强康乐之境”就是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之牺牲奋斗的理想境界的精辟表述。

苏轼曾说:“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给予楚辞《离骚》以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崇高地位。

毛泽东喜爱《楚辞》,不仅因为《楚辞》既质朴又有文采,更因为《楚辞》具有人民性,有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志向和情怀。毛泽东对費德林的谈话中曾说:“屈原的功勋并不是马上就得到人们的承认。那是后来过了不少日子,诗人的品格才充分显示出来,他的形象才真正高大起来。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也是为真理服务的甜酒,诗歌像其他创作一样,是一种精神创造。”

费德林赞叹说:“屈原忧天下之所忧,痛人民之所痛。老百姓爱戴他,崇拜他,这也算是一种个人崇拜吧?”

毛泽东则说:“这种崇拜不是屈原自己制造的,而是爱戴他的老百姓自发产生的。这种崇拜一直延续到现在,难道能怪他吗?”

据林克回忆,1959年庐山会议时期,毛泽东热心阅读《楚辞》,他对国内的困难形势,忧心忡忡,想继续纠正“左”倾的失误,克服困难。他的心与屈原在《离骚》中所抒发的感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产生了共鸣。然而他认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他仍然认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不能否定“三面红旗”。毛泽东在与同学周世钊的通信中了解到有一位先生著有研究楚辞的书,特意说:“某先生楚辞,甚想一读。”他对楚辞的兴致非常浓厚。

毛泽东曾对北大沈尹默先生说,沈老你的诗词写得很好。你至少写了一百零一首。而且这第一百零一首写得最好。这首《减字木兰花》,就印在文怀沙的屈原《离骚今绎》上,其中有一句“争比灵均,文采昭然历劫新”。文怀沙这是用新诗再现离骚。

1972年,他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我是离不了书,你看这是《稼轩》,那是《楚辞》。没有什么礼物,把这个《楚辞集注》送给你。甚至晚年身体欠佳,“毛泽东睡不着觉,接着读《楚辞》。”写入了《毛泽东年谱》。

“传九州之苍生,恰燎原之烈火”。据记载,毛泽东在《七律·忆重庆谈判》中写道:“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表达了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坚定意志和宏伟抱负。

湖南的人文历史上,因为有屈原放逐、贾谊贬谪而留下了壮丽奇瑰的辞赋,所以杜甫发出“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的咏叹,历代众人不禁为屈贾双杰的高风亮节而神伤落泪。情系苍生,为民请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屈原、贾谊、杜甫是这种精神的典型,光照千秋。

在收藏于毛泽东故乡的一本《屈宋古音义》中,毛泽东用红蓝铅笔对《离骚》中的一些精彩段落作了重点圈画。其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人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痕迹,无不感叹至深。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的“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就巧妙地化用了《楚辞·离骚》的诗句,来抒情写意。

启示之五:从屈原到毛泽东,“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理想情怀,“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主义人文关怀,是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杰出代表,也是理想主义思想境界的永远追求,让中国人民感之怀之,让共产党人学之行之。

猜你喜欢
楚辞湖湘屈原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