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镐《京江二十四景》图册及其艺术风格探析

2016-06-10 16:11:27张剑
东方收藏 2016年12期
关键词:镇江

张剑

周镐(生卒年不详),字子京,镇江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镇江的知名画家。因家境贫寒,不求仕宦,卖画为生,故名不见诸画史。他擅长山水,笔势雄浑苍劲,设色精湛,色调淡雅明快。更精于用墨,皴法异于常人,常在浅淡处用焦墨数笔,使画面笔韵生动,构图跳出前人巢臼,设色上屡有创新,是“京江画派”后期的殿军人物,后人师之者甚多。

《京江二十四景》图册,设色纸本,每开纵37.5、横63厘米,镇江博物馆藏。每幅一景,既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城,通向境外的关隘,迎宾送客的驿站,晨起晓渡的码头,江上救生的设施,亦描绘了四月迎神的赛社,市河通衢的名桥,历史名人的故园,多视角地记录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镇江”。令人顿生亲近之感,欢喜之心。

林开古驿(图1),描绘镇江古代京口驿外景。取景开阔,层次分明,前景绘运河舟楫、林树,中景绘石码头、吹亭、舟楫、林树,远景绘城垣、山峦,远中近景虚实相生,浓出淡入,互为映衬,增强了画幅的层次感,扩大了画面的深远空间。

山绕瓮城(图2),描绘古代镇江子城与外城的南垣及城门。城垣内侧空间密集的房屋,鳞次栉比,一片繁华市井景象,城外诸岭层峦叠嶂,点明镇江古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的风光特色,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画中烟云、景物线条大多不与画面边框相及,以云气将其隔开,是“米氏云山”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京畿晓发(图3),描绘当年镇江街景。画面上两旁石岩壁立,山口建有关门及门楼,门内一侧竖立牌坊多座,晨雾湿润的路上,早行的人已开始奔忙,贴近生活,清新而写实。 山被云气相托充满了动感。

梦溪秋泛(图4),描绘当年镇江梦溪景色。“梦溪”为梦溪园,沈括晚年居住、撰写《梦溪笔谈》之地。秋天已至,渔翁一人泛舟溪水,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强调主观剪裁,别有一番诗意。

范桥流水(图5),描绘古代镇江范公桥旧貌。画面近景几株枯樹,两三茅舍;远景隐约可见山峦和松林;范公桥廊桥风貌置于中景,桥的一端伸出画外,形成倒“人”字形构图空间,桥的不完整突破了画面过渡的平衡,别致、奇峻且富于变幻之趣。

刁坞藏春(图6),描绘当年镇江近郊风景。春天到了,大地苏醒,一位老者漫步山间正在寻春,一个“藏”字描绘出了春的羞涩、春的萌动,虚实相间,集中表现重点景物,山中藏春诗意图跃然纸上。

浮玉观涛(图7),描绘当年镇江金山。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江面上白帆点点,舟楫成行,沿岸的柳树随风摇曳,空灵与跃动和谐于画面。

海门泛月(图8),描绘当年镇江江面景色。画家将山置于画面右方,左方大面积的夜空与江面浑然一色,大片的云雾遮住山体的下半部,以减弱山体的分量,求得构图走向的左右均衡。山上宝塔,夜空明月,江中孤帆,遥遥相对,意境寂寥。

狮岩消夏(图9),描绘当年镇江焦山,“狮岩”为焦山古名。炎热的盛夏,天高夜黑,一轮明月,倒印江中,阵阵江风带来凉爽,充满诗意。

龙洞吟秋(图10),描绘当年镇江白龙洞山水。作品以山峰的最高处为起点,以横点代皴,垂直而下,然后左右延伸向下屈曲纷披,四面散放至山脚处,悠长的意味体现出变化的气势,外轮廓亦柔亦刚,柔美的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后形成的机理效果,形的美感,再加上少许色彩的运用,高超的技法勾勒出秋的爽朗。

兽窟危亭(图11),“兽窟”为兽窟山,今镇江南郊招隐山。洞外怪石林立与高高的亭阁融为一体,精美自然。画面上将一面似刀削过的山坡压向画面的右下角,山坡刀削的直线几乎等于画面的对角线,对角线的左上部则完全空白,这一不寻常的构图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鹤林古木(图12),描绘当年镇江鹤林寺景象。作全景山水,取景开阔,重写实及意境的构建,以焦墨勾勒出林树表达萧萧古寺之意,笔法简劲,古意盎然。

西津晓渡(图13),描绘当年镇江西津渡。扬子江上三大名渡,西津渡是其中之一,又称金陵渡。诗人墨客,常常在此驻足待渡,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巨章。昔日的繁荣已不见,只留下待渡亭与石阶。江面深远,白帆点点,山间层层叠叠的货栈、店铺,渡口林立的桅杆,以及朝雾中匆忙赶船的生意人组成了商贾兴旺、码头繁忙的景象。构图为半边式,着重笔墨刻画近景,形成穿透的视角,拓展中远景的距离,延伸了图内外空间。左右平衡,满而不塞。整幅画色润带苍,点染以赭为主,山石结构繁复堆叠,线条和皴法较短碎,笔调轻快。

北固晚钟(图14),描绘镇江当年北固山。整幅作全景山水,近景为北固山,此山一向以险峻著称,寺庙亭台冠镇山顶,形成“寺冠山”的特色,七层铁塔高耸入云,耳边仿佛响起了悠扬的钟声,把人们带入佛教的神秘境地,中景滔滔江水贯通东西,莽莽苍苍,永不停息,远景对岸瓜州隐约可见,令人想起“京口瓜州一水间”的名句。

竹林听泉(图15),描绘当年镇江竹林寺。画面上山峰如展翅雄鹰,翱翔天际,山寺居中,房屋细笔描绘,并以浓墨茂林镶边,周围云气环绕,仿佛处于缥缈的世界,将写实与写意紧密地结合,体现了以简代繁、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蓉楼话雨(图16),描绘当年镇江芙蓉楼。远中近三景虚实相生,互为映衬,增加了画幅的层次感,扩大了画面的深远空间,生动地展现了雨天的烟雨迷蒙。

岘山策蹇(图17),描绘当年镇江岘山。一条曲曲弯弯的小道,三位骑驴人正在沿小道行进,一前一后两位行人更增加了气氛,深沉悠远静中有动,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给幽静的深山平添了几分热闹。

招隐听鹂(图18),描绘当年镇江招隐山。该幅放大了点的丰富表现,省略皴的线条,以横点代皴,以点代画,大混点以泼墨法来画,并参以积墨和破墨,紧要处又以焦墨提神,表现绿树葱郁,山深幽静,是云山画法的集中展示。

八公早梅(图19),描绘当年镇江八公洞。画中三分之二是起伏的山峦,高低参差不齐,穿插有致,似起伏的波浪,山脚云遮雾彰,十分壮观。这幅画采用典型的“米氏云山”画法,密集的苔点,层层相接,笔墨滋润,给人以“满目青山”的美感。

半江红树(图20),描绘当年镇江江边小景。一叶扁舟,一行低飞的归雁,青山、白云、红树、水中倒映的云彩,将人们带入秋高气爽的季节,画面经营学习和吸收了西洋水彩画淡雅明快技巧的一些长处,如光线阴暗面的处理、景物透视的运用等,透露出中西结合的新面貌。

城南赛社(图21),描绘当年镇江都天庙。城边,河畔,山麓,山边云雾环绕,一座气势不凡的庙宇,一座冲天的宝塔,从水陆、陆陆纷纷赶来的行人,和谐于一个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构图高超,体现了人文山水的内涵。

江上救生(图22),描绘当年镇江救生会。画面真实地绘出了救生会、塔和等待救险的船只,大胆地对所见风物进行剪裁、特写,追求灵动,背景中山峰前压,焦墨横点密集,层层相接,给人以“山雨欲来”的动感。

九华层云(图23),描绘当年镇江九华山。图中小道盘走珠连,画家“执白守黑”,运用大量空白来表现层层云雾,衬托出九华山的峰峦起伏。

五洲积雪(图24),描绘当年镇江五洲山雪景。阴霾满天,层层积雪覆盖着山峦,寒气逼人,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寓示着冬的寂寥。

其中,“五洲积雪” 为《京江二十四景》最后一景,右下角题“道光壬寅春月。笠农二先生雅正。周镐”。据此判断,这组册页是周镐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作品,赠予笠农二先生。据查:笠农二先生当是赵霖,号笠农,排行第二,其时正署福建光泉永兵备道(为清代道员带兵备衔者,为正四品官)。

《京江二十四景》图册既有四季转换,亦有朝夕更迭,其山水景象仿佛是空中取景,是镇江“城市山林”的真实写照,对研究镇江的名胜掌故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周镐不追逐奇山异景,以家乡风光为素材,流露出江南小城的闲适与悠然,其绘制的“实景山水”是“京江画派”的首创,亦是“都市山水画”的一种雏形,是“京江画派”的艺术灵魂,其笔下镇江百余年沧海桑田、城市变迁,亦仿佛弹指一挥间,莫不就在眼前,犹如一曲古城绝唱招引人们走向艺术,追求希望!

猜你喜欢
镇江
水晶肴肉,带你领略镇江味道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30:24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9:22
京江与名城镇江共荣光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54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0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6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在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争得城市荣光——中共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访谈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4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镇江润州山六朝墓出土器物
东南文化(2019年2期)2019-05-31 09:28:16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