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婳
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主干道两旁的大树上,很多穿着“彩衣”的小树洞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原本不起眼的小树洞,在画笔的描绘下变成了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引来不少师生的关注。经了解,这些“树洞”作品的作者是该校美术专业毕业生易昕,这是她本科毕业作品的一部分。
易昕是一个新生代自由插画师,擅长水彩花卉和人物,在LOFTER社交网站、堆糖网和微博上拥有超高人气,其清新自然的画风深受水彩爱好者喜爱。她在读书期间(2013年)就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诗情花意》一书,在2014年被LOFTER评为“2014十大人气插画师”之一。她目前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读研究生,近期还会有《花儿与少年》一书出版,值得我们期待。
这些树洞艺術的主题是“弥漫”,意在从微视角观察和表现校园生活中不起眼的小角落。这个“微视角”源于易昕在上海理工大学的老师们的集体创建,为此笔者还访问了易昕本科毕业指导教师张月。张老师告诉我说,“微视角”之“微”并非“微小”之意,而是“微信”、“微博”等一系列微平台的“微”。当下微平台的传播力量不可忽视,我们希望学生能从微视角出发,使他们的作品像微信一样传播时尚、流行和年轻的信息,发挥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展示新生代蓬勃向上的力量。
“弥漫”是系列作品,作者挑选主干道两旁树干上适宜作画的树洞,运用丙烯颜料在洞面上画出五彩斑斓的花纹图案,色彩以红、橙、黄、绿、白为主,鲜艳明亮,引人注目。选择校园里的主干道是为了在纯然绿色的环境中增添另外的色彩,为平凡的校园生活增添一份快乐。这些树洞涂鸦既点缀了枯老的树枝,叉起到防虫防蛀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除了在树洞上涂鸦之外,也包括电箱、栏杆、秋千、垃圾箱、石墩等绘制对象,大大小小共计一百多件作品。
易昕在草坪上的蘑菇石凳、树下的石坛和道路上的拦车石墩等处的涂鸦作品,都是根据其原有造型设计出相应的图案,色彩较树洞涂鸦更为丰富。石墩涂鸦打破了石头原本给人带来的坚硬、寒冷的感觉,使得圆鼓鼓的石头们像是刚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彩色小蘑菇,让人忍不住走上前看一看、坐一坐。
除了以上两种有代表性的作品外,易昕还为校园中许多常见事物增添了“新衣”,如教学楼外的木质阳台、墙角的下水管道、不起眼的垃圾桶、矗立在道路旁的大电箱、深藏在小树林里的木秋千等等。穿上新衣的它们立刻成了校园里的热门景点,很多师生停下脚步在那里拍照留影。
作者说她的设计灵感来自彩色玻璃,其简单明亮的色彩与图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易昕说:“开始将彩色玻璃运用到水彩画中,是因为在餐厅中偶然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玻璃灯,我当时就想如果能将这么漂亮的颜色与图案运用在水彩中就好了。于是回来后对彩色玻璃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做了一些绘画尝试,发现效果还不错。本次毕设作品便运用了彩色玻璃的设计原理,使得图案、颜色简单明亮,既能吸引住眼球又不繁杂累赘,很符合‘弥漫的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些涂鸦作品已经有些许褪色,但是它们为校园公共空间带来的惊喜和感动仍然存在,这或许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作品的非凡之处。在大众文化流行的当下,正如研究者所说:“无论是艺术节的狂欢,还是城市环境中的赏心悦目,亦或是乘地铁出行时的瞬间感动,都是良好的公共空间对参与者的美学馈赠。”(《公共艺术》2015年5期编者语),这些小小的树洞涂鸦作品能让艺术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引领艺术更好地融入生活。这样的作品,哪怕只是改变一个角落或一片不起眼的地方,也总归是独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