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武
固定义齿修复中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袁志武
目的 对固定义齿修复过程中应用冠延长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选取42例患者(44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冠延长术及固定义齿修复并观察至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统计分析固定义齿的修复情况(龈沟深度及出血指数、检查固定义齿边缘及咀嚼效果)并与患牙同颌对侧相对应的健康牙齿进行比较。结果 修复组术后牙龈沟深度、牙龈沟出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44颗患牙)固定义齿均未发生松动、明显裂隙,固位效果显著且其边缘密合度较高。结论 在固定义齿修复中利用冠延长术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固定义齿;冠延长术;临床应用
目前许多因外部原因导致的龋、冠折损而导致的牙体缺损病例越来越多,牙齿断面位于牙龈下段或牙槽骨嵴顶端的残冠和残根,临床治疗中通常在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在采用牙冠延长术将断面完全显露,再进行修复。牙冠延长术(crown lengthening surgery)即在坚持牙周生物学宽度的基本原则下,扩大健康牙体组织的暴露范围,并采取手术方式对部分牙槽骨、牙龈进行去除,从而提高牙齿的暴露量,进而提高牙龈形态的美观度或对其进行修复[1]。本文选取42例患者(44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对固定义齿修复中应用冠延长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葫芦岛市连山区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42例患者(44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男26例(27例患牙),女16例(17例患牙),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1.2±3.6)岁。经诊断,44颗患牙中残根残冠25颗,残根断面的牙龈覆盖范围接近100%,且残根断面与牙龈下间距离<3 mm,患 者已采取根管治疗,效果较好;19颗患牙为牙冠过短,在进行探查过程中利用亚洲探针以与牙长轴平行的方向进行,共8个探查点,包括轴线角及轴线中央各4个,探查距离<3 mm。手术前采取X线对所有患牙进行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牙残根残冠根充严实,冠根比<1∶1。所有患牙均排除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根分叉、牙周袋形成等牙周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冠延长术 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患牙残根残冠的具体位置、断端范围进行仔细探查,对术后牙龈缘的位置进行预测,并以此为冠延长术的手术切口。对于位置处于前牙区域的患牙,应考虑到邻牙与术后牙龈缘间的一致性、协调性及美观性。术中:采取内斜切口,对于附着牙龈宽度不足的情况采取根向复位瓣切口,翻开全厚瓣,以患牙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部分牙槽骨、肉芽进行切除,以<3 mm作为控制牙槽骨嵴顶端与断端间距离的标准,也可选择将基牙临床牙冠增长到5 mm,从而满足牙周生物学宽度的标准。对于位置处于上前牙区域的患牙,应从美观角度考虑牙龈形态,对压根表面残留的牙周膜纤维进行清除,避免术后复发。随后对龈瓣的位置、形态及厚度进行调整、修补和复位至牙槽嵴顶,缝合,放置于牙周塞,采取压迫止血,观察牙龈位置复位情况及复位效果,最后使用亚洲保护剂。
术前护理: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过于紧张,告知患者术前应保持饮食清淡,提高口腔清洁度;术中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配合度;术后护理:告知患者按照医嘱保持饮食清淡,尤其注意不要吃过于刺激、坚硬的食物,并做好口腔清洁卫生,术后1周进行拆线。
1.2.2 固定义齿修复 所有患牙修复时间为术后6~8周内,其中25颗残根残冠患牙进行了桩核烤瓷冠桥修复。分别于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复查,进而确保及时检查固定义齿龈沟出血指数及深度、固位体边缘情况以及咀嚼效果,并与患牙同颌对侧相对应的健康牙齿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有数据(牙龈沟出血指数、深度)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修复效果 复查结果显示42例患者(44颗患牙)固定义齿均未发生松动、明显裂隙,固位效果显著且其边缘密合度较高。同时未发生牙龈红肿等其他不良反应,咀嚼效果较好。
2.2 牙龈沟深度 修复组术后3、6、12个月牙龈沟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修复后牙龈沟深度比较(x±s)
2.3 牙龈沟出血指数 修复组患牙术后3、6个月牙龈沟出血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修复后牙龈沟出血指数比较(x±s)
牙冠延长术的治疗目的是在符合牙周生物学宽度的原则下,将更多的健康呀组织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手术方法去除一部分牙槽骨和牙龈,增加牙齿的暴露量,这样在进行下一步修复操作或改善牙龈形态时能节省操作步骤,通常情况下,在利用冠延长术对固定义齿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首先应遵循牙周生物学原则,即牙槽嵴顶与牙龈沟底间的距离应保持在2 mm左右,具体包括牙周纤维结缔组织(1.07 mm)及结合上皮(0.97 mm)[2]。在修复过程中若造成牙龈边缘位置延伸范围过大,则极易导致牙周纤维结缔组织及结合上皮受到损伤,从而损害了牙周生物学宽度[3]。因此,进行牙冠延长术时应精准判断牙周组织的形态变化情况并对可能造成的侵犯进行预测,提前为牙龈边缘保留位置,从而保证牙槽骨、牙龈的清除量科学合理[4-5]。
在固定义齿的修复过程中,冠延长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1)应对患者的基牙条件、口腔清洁度、缺牙情况进行全面考虑;(2)在选择基牙时应保证冠根比≤1∶1,采取桩核烤瓷冠桥修复残冠残根基牙过程中应保证桩长≥根长的2/3且同时≥冠长,牙槽骨内桩长应≥1/2的内根长,以上条件不符的情况下则放弃选择该基牙,同时临床冠短且倾斜度>30°的基牙也排除[6-7];(3)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提高其对固定义齿修复及冠延长术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
本次研究中,修复组术后牙龈沟深度、牙龈沟出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44颗患牙)固定义齿均未发生松动、明显裂隙,固位效果显著且其边缘密合度较高。原因分析为:(1)牙冠延长术后4~5 w属于永久性修复的最佳时期,既不会对修复后的美观和牙齿功能造成影响,又最大限度满足了患者尽早修复患牙的要求;(2)在修复过程中,将修复体边缘置于牙龈沟浅部或平龈处,密合度较高,可减少修复体对牙龈造成的刺激。在刘爱玲[8]等的研究中表明,给予冠延长术修复的观察组患者修复12个月后牙龈沟深度为(2.21±0.19),牙龈沟出血指数为(0.87±0.28),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证实了冠延长术在固定义齿修复过程中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固定义齿修复中利用冠延长术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张海燕,彭利伟,郭东晓,等.冠延长术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46-147,155.
[2] 张清磊,何艳,谭燕,等.冠延长术在前牙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013-2015.
[3] 刘峻伶.冠延长术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2):83-84.
[4] 董敏奇,卢小鹏.冠延长术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3(9):1204-1205.
[5] 马雷,高磊,何惠宇,等.牙冠延长术对前牙不良固定义齿再修复临床应用1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766-7767.
[6] 杨惠民.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97.
[7] 李光彬.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2):33-34.
[8] 刘爱玲,刘媛媛.牙冠延长治疗牙体缺损达龈46例[J].当代医学, 2012,18(31):7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36
辽宁 125000 葫芦岛市连山区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袁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