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分析了学生干部的就业优势,最后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渠道,主张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并完善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学生干部;就业优势;核心竞争力;培养渠道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1]相比于普通学生,高校学生干部在就业时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时学生干部就业单位落实率达到91.2%,而非学生干部仅为53.1%。[2]进入同一所大学的新生,大致具有相同的智力和知识准备水平,[3]同一专业的学生在相似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成长,相比于非学生干部,为何毕业时,学生干部在就业上会存在一定的优势?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大学教育中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渠道。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在1990年管理学领域针对企业提出的,指企业内部能带来超额利润、不易模仿获取的独特的能力。[4]近几年,大量学者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教育学领域,应用于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提升大学教育质量。
对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不易模仿和获取,由天赋、自制力、创新力和学习力四个部分构成。[5]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在个人的基础上发展的,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此高校在面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这一问题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共性问题,还需要考虑个性问题。而当前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存在差异性培养缺乏,大量特色课程名存实亡的现状,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
二、学生干部就业优势探索
1、更易达成自我统合状态
根据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任务是建立统一性,达成自我统合状态,如果没有完成,可能会出现自我的混乱和迷失,而达成自我统合状态,加深自我认识,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这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环节。自我统合的达成和经验的积累有关,[6]工作经验或活动经验越丰富,自我统合状态更易达成。学生干部在高校中起到作用主要有:作为桥梁联络学校和学生,协助学校完成教学和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干部通过工作经验积累,会从多个侧面了解自我,促进自我的发展,更快达成自我统合。张亚男研究发现80.6%的学生干部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明确的目标,而非学生干部中有八成以上的人目标不明确。[7]相较于非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会更早的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和自身情况发展核心竞争力。
2、良好的沟通能力,社交范围广
沟通和合作能力往往是用人单位招聘时的重要条件,学生工作虽然花费学生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让学生干部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锻炼沟通技巧和合作能力的同时扩大了社交圈。相比于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往往更早且更好的获得沟通技巧和合作能力。且良好的人脉资源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研究发现90%以上的人力主管通过人脉关系而非简单的招聘找到合适的人才,90%以上的求职者用过自身人脉资源获取工作。[8]
三、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和社会的桥梁,除了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还能挖掘自身潜能,推进同一性的建立。同时社会实践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和社会接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合作能力,促进社会资源的增加。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因为重视不够、支持不够往往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社会层面,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大,合作往往流于表面,时间不长,经费不足,导致实践的深度不够,难以达成共赢的局面;学校层面,相关课程通常挂靠公共课程,上课人数多,指导教师少,指导教师因时间精力有限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学生层面,因缺乏指导,自身能力有限,社会实践项目往往层次不深,缺乏有效的激励,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不高。要让社会实践达到应有的效果,改革必不可少。
1、社会实践要项目化
用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以项目为基本单位,通过项目申报、确立、执行、审查和评价等环节运作社会实践,确保成功立项的社会实践有一定的水平,团队成员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同时根据立项水平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为立项项目达到预期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2、社会实践要专业化
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产生较大影响力,就必须同专业相结合,利用专业优势,结合社会问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每个专业教师所带团队不能太多,确保投入足够的精力根据社会实践的动态发展进行有效指导。在形式上,也要从单纯的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开展科教服务、学术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3、完善评价机制,增加激励机制
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制度,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成长,并根据考核结果设定学分等级。同时,需要完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好的社会实践项目往往需要指导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在教师相关的考核中考虑到社会实践的工作量,将社会实践同教师考评联系在一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社会实践指导队伍,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脱离精英化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求职人群的共性越来越多,个性越来越少,如何让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学生脱颖而出,成了高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建议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从社会实践项目化、专业化、完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这3个方面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达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Z].2006.
[2] 张亚男,王建敏,甄华.高校学生干部的就业优势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
[3] 包陶迅.当代生活与心理健康(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 Pahalad CK &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5] 管斌全,徐建华,朱向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迷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
[7] 张亚男,王建敏,甄华.高校学生干部的就业优势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
[8] 严睿.求职你最依赖哪种人脉[J].管理人,2006.
【作者简介】
余妮泽(1988-)女,浙江舟山,教育学硕士,助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