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笔者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朝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归纳,阐述了建国初期中朝关系的历史演进研究成果:第一,新中国与朝鲜的友好关系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培育起来的;第二,建国初期,中朝两国共赴朝鲜战争,逐步结成同盟,中朝关系在曲折中稳定发展;第三,冷战结束后,中韩建交,中朝两国由传统的同盟关系走向合作伙伴,中朝关系需重新定位。
【关键词】 建国初期;中朝关系;当代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朝鲜就与我国建交,朝鲜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兄弟国。中朝关系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我国实施“睦邻友好”政策所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中朝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笔者搜集、整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著述,现综述如下: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中朝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两国外交关系,是两国在战争中形成的革命友谊。
第一,新中国与朝鲜的友好关系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培育起来的。杨昭全著《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该书在现代中朝政治关系一章中,讲述了朝鲜义勇军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并给予高度评价。薛衔天著《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中朝关系》(《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战士共同打击日本关东军,中朝友谊开始;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隐蔽的后方”,对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全面的支援。东北根据地与朝鲜这一特殊关系奠定了中朝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1]今景一著《关于中国军队中朝鲜族官兵返回朝鲜的历史考察》(《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提到在抗日战争中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吕明辉著《朝鲜支援中国东北解放战争纪实》(白山出版社,2013年)披露1946年-1948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以金日成同志为首的朝鲜劳动党不顾刚刚建国面临百废待兴的困难,对正在东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鏖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军进行了全方位的支援。
第二,建国初期,中朝两国共赴朝鲜战争,逐步结成同盟,中朝关系在曲折中稳定发展。杨昭全等人编著的《中朝关系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全书在当代篇中阐述了中朝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沈志华主编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从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这三个章节从中苏关系角度去考察朝鲜战争。杨奎松主编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的第十一章讲到中国出兵朝鲜的苏联因素;第十二章中讲述了中国出兵朝鲜的幕后;第十三章中讲述斯大林与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的态度和所做的决策;第十三章直击苏共“二十大”风波;十五、十六、十七章中讲到中苏之间关系一步步破裂。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著的《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中,《四国士兵话朝战(之一)》一文中,从口述历史的角度再追溯朝鲜战争。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分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高潮,中国陆续出版了徐焰编著的《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毛泽东外交文选》(1990年)、王焰等人编著的《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毛泽东外交文选》(1998年)等。同时中国还出版了一批口述史料。如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雷英夫的《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关于此时期的书籍与文章,还有杨军,王秋彬合著的《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李华主编的《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出版社,2007年),王建明,栾景河合著的《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沈志华主编的《苏联国家在中国(1948-1960)》(新华出版社,2009年),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牛军主编的《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源起(1949-195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沈志华《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关系》(《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1期),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史学集刊》,2007年第5期),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周琦, 李巧玲《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结构与大国关系》(《求索》,2006年第9期),徐磊《朝鲜战争对亚太地区格局的历史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等。
第三,冷战结束后,中韩建交,中朝两国由传统的同盟关系走向合作伙伴,中朝关系需重新定位。陈峰君、王传剑合著的《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重点研究大国因素对朝鲜半岛发展进程的影响。该书中有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朱锋主编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书从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在第二部分论及到朝鲜问题,朝核问题以及六方会谈。专著类还有张琏瑰《当代国际政治与中国对外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谢志强,罗斌合著的《外国政要会谈纪实》(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赵传君主编的《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李慎明主编的《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王祁建华,王庆东合著的《东亚安全与驻韩美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仇发华主编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西欧与东北亚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郑安光主编的《从国际政治到世界社会—全球治理理论与当代大规模毁灭性的武器控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等。
综上可得,对于建国初期中朝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多截取某些事件或某个时段,多从朝鲜战争入手,阐述中国出师朝鲜的前因后果及其经过、影响,其中原因方面主要探讨朝鲜的地缘战略因素,而忽略了历史文化和政治意识因素。有些博士或硕士论文则是以冷战为时间节点,以冷战前后为时间段,去探讨中朝关系的变化,但冷战是以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序幕,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正式开始,此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未成立,首先在时间概念上就存在偏颇;其次,介绍此时期的中朝关系,多是介绍中朝之间的政治关系,对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关系鲜见于文。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学者们一般从东亚安全方面去研究“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机制”。就笔者所搜集的资料,发现学术界很少将建国初期中朝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影响相结合。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建国初期中朝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美、韩、日、俄四国。目前研究现代中朝关系最权威的专著是韩国学者李钟爽著的《北韩一中国关系(1945—2000)。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至冷战后长达多年间的中朝政治外交关系。美国学者高毕西早著的《北朝鲜与中苏分裂》,深入研究和分析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朝、苏三国关系的变化发展。日本学者小此木政夫编著《金正日时代的北朝鲜》。[2]在朝鲜战争战争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前夕,俄国解密了一批关于1949—1955年的朝鲜战争问题的档案文件,其中包括斯大林与金日成,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的往来函电。[3]很多学者利用档案资料进行著述,如弗拉奇米尔﹒彼得洛夫的《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中的作用:已经解密的秘密文件》(1990年),亚历山大·曼绍诺夫的《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与中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1950年9月16日至10月15日:俄国档案的新据》(1996年),叶甫根尼·巴加诺夫的《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分析:1949—1951年》(1996年)等。由于美日韩俄等国多是从档案材料出发,或是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少,所以研究成果叫客观。但中朝关系当事国是中国和朝鲜,所以国外学者对于建国初期中朝之间关系的资料以及现代中国对朝的政策和态度无法全面而有效的获悉,所以他们的研究仍有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薛衔天.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中朝关系[J].近代史研究,2012(6).
[2] 权红.中朝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9--2009)[D].延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
[3]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瑞琴,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