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洁
【摘 要】 本文基于动态建构主义取向的文化框架转换(cultural frame switch CFS)模型,结合新疆双语教师的现状明晰其文化角色定位,分析了多元文化经验对双语教师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新疆双语教师的文化适应力的新思路:加强语言训练;强调多元文化经验的价值;增强双语教师多元文化学习意向。
【关键词】 CFS模型;新疆双语教师;文化框架转换;多元文化经验;文化适应力;提升思路
双语教育是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CFS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双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探讨多元文化经验对其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并对提高新疆双语教师的文化适应力提供新的思路。
一、文化框架转换模型
动态建构主义取向强调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个体会发生与该情境相适应的认知行为(Wyer et al,2009)。在该取向的基础上,Hong等人提出了文化框架转换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两种或更多的文化构念网络(networks of cultural constructs),接触第二种文化并不意味着母文化的丧失;文化构念网络具有动态性,个体会做出与情境相适应的行为反应。同时,CFS指出,文化适应是文化与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文化解释框架受到情境的影响。据此,研究者对双文化者的文化框架转化的心理收益及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其中,关注较多的两个领域分别是多元文化经验与双文化认同整合。
在文化框架的转换中,双文化个体积累了丰富的多元文化经验。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体对第二文化的接触能够提高其认知复杂性,那些对新异观念接受程度较高的个体,在不同文化接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尝试新的行为方式,这些经验都将成为他们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有效资源,能够促进双文化者创造性最大程度的发展。
双文化认同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BII)是指个体对两种文化认同的组织,即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容或冲突的程度,这将会是双文化者文化框架转换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BII包括两个维度: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和文化分离(cultural distance)。前者表示双文化个体在两种文化之间主观的情绪冲突,后者反映了双文化者认为两种文化相互分离的程度。良好的认同意味着低水平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分离。现有的研究表明,双文化认同整合的越好,其文化适应能力越强,在第二文化中,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更高,适应压力更小。
二、新疆双语教师承担的文化角色现状
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为教学工具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双语双文化者”。顾名思义,“双语者”是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流的个体(Luna&Peracchio,2011)。“双文化者”是指个体接触并内化了两种文化,并且这两种文化框架会在不同情境中指导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Hong el al,2000;Benet-Martinez,Leu,Lee&Morris,2002)有些双语者只学习了第二语言,却没有明显接触过该语言的文化环境,这只能被认为是“双语单文化者”。就“单文化者”而言,他们的母体文化框架更加清晰,对第二文化不够了解,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文化框架。显然,仅仅掌握双语的 “单文化者”并不能够完全胜任双语教育的工作,也无法实现最初实行双语教育的初衷。
双语教师面对的是多元文化的课堂,他们是在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主体生活中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他人。他们自身的文化态度和观念,是影响学生文化观念的关键因素。就新疆而言,一些双语教师认为自己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必然十分了解民族文化,殊不知大多数的教师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生活层面,缺乏对民族历史、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熟知,缺少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和技能。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和汉族双语教师中都十分普遍。
三、启示
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发展方向是成为“双文化人”,具有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学好语言的同时熟悉文化背景,了解并内化第二文化。基于动态建构主义的文化框架转换模型,研究者对双文化者的多元文化经验、双文化认同整合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对提高双语教师的文化适应力具有重要启示。
1、加强语言训练
结合目前新疆双语教师的情况来看,加强语言训练仍是重中之重。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表达能力较弱,发音不准确,对汉文化的理解不透彻;绝大多数的汉族双语教师基本上只用汉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很难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学效果欠佳。
语言是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法成为一个“双语者”,很难成为“双文化者”。双语教师的“双语”能力不足不仅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还容易降低他们的职业认同水平,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
2、强调多元文化经验的价值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多元文化经验在增强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学习第二语言并不会危及本民族文化认同,了解第二文化并不会以丧失母文化。因此,帮助双语教师在入职前积累第二文化的知识经验,提高其多元文化意识,是增强文化适应力的前提。
在入职培训中,增加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十分必要,讲座内容可涉及到不同民族政治、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帮助双语教师积累多元文化理论经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汉族毕业生去民族聚居区担任双语教师,在不甚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文化休克”,严重的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以多元文化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置,让双语教师去感受、体验和分享,让他们为将来的实践做准备。在职后的培训中,培训者可以提供一些与多元文化相关的经典案例,让受训的双语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内省自身的文化态度,增加多元文化的接触,提高观念的开放性程度,并将讨论和总结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文化适应力。总之,双语教师多元文化经验的积累,不但要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信息,还要完成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并将其付诸实践。
大量的研究表明,对所知觉的两种文化,双文化个体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双文化整合对文化适应具有积极影响。双文化个体能够灵活的选择认同策略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多元文化环境。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双语教师都存在文化适应力较差的情况,他们只能使用第二语言简单交流而无法使用它去解释课本中的概念和定理,更谈不上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不仅如此,他们还面对着文化距离、文化冲突、偏见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客观条件的支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双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积累更多的多元文化经验,即使是那些冲突性的观念,也要主动尝试去理解和内化,明确多元文化经验的重要性,自觉能动的提高自身文化适应力。
3、增强双语教师多元文化学习意向
不少研究表明,多元文化接触可能会增加文化刻板化,这取决于个体的多元文化防御意向。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部分双语教师仍对双语教育持消极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第二语言的使用不熟练,在双语教学中较为吃力,教学成就感较低所导致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师对双语教育的政策和内涵理解不够,缺少多元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文化防御意向,多元文化学习意向的动力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因此,培训者应在加强语言培训的同时,也应重视提高双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意创设多元文化接触的环境,着重培养他们的开放精神和多元文化学习意向,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多元文化经验的积极效应,避免其消极影响。
总之,多元文化教育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方向。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的实施者,是文化传承的承担者,其文化适应的水平将会是影响其多元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疆的双语教师,不仅要明确文化冲突的不可避免,还要了解积累多元文化经验的重要价值,提高文化意识,形成多元文化观念,发挥“多元”所带来的创新,成为一个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不断获益的“双文化教育者”。这始终是一名双语教师重要的角色定位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晓莉,刘力,张笑笑.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J].心理科学进展,2010.840-848.
[2] 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5)5-10.
[3] 孙钰华.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6)176-180.
[4] 程良宏.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双语教师的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9-56.
[5] 杨宝琰.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7)11-16.
[6] Tadmor,Tetlock.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nd Integrative Complexity The Cognitive Implications of Biculturalism.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9(40)105-139.
[7] Angela Ka-yee Leung,Chi-yue Chiu.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Idea Receptiveness,and Creativit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0(9)34-49.
【作者简介】
安 洁(1987-)女,汉族,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