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原因与综合防控措施

2016-06-07 06:11建明工业珠海有限公司宋云义刘立茂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6年1期
关键词:综合防控腹泻仔猪

文/建明工业(珠海)有限公司 宋云义 刘立茂



仔猪腹泻原因与综合防控措施

文/建明工业(珠海)有限公司 宋云义 刘立茂

摘 要腹泻是养猪生产中的多发病,多发于70日龄以前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因不同的场及不同的原因而有很大差异,但多与营养不适及管理缺失有关,仔猪胃肠道受损、抵抗力下降是发病的基础。文章通过对仔猪腹泻发生原因的综合分析,结合笔者的实践对其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仔猪;腹泻;肠道健康;管理;综合防控

仔猪一般指70日龄以前的幼猪,可以分为哺乳仔猪和保育猪两个阶段[1],该阶段仔猪生长发育快、生产效率高,仔猪饲养成功与否既关系到养猪生产整体水平的高低,也与养猪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由于猪的妊娠期较短,仔猪出生后发育不完全,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完善,抵抗力较低,因此容易感染疾病。腹泻是常发、易发病,几乎每个养猪现场都难避免,正常情况下已成为养猪现场的基础病,在造成5%以上死淘率的基础上,还降低了猪群的生产效率与抵抗力,为感染呼吸道病等危害更严重的疫病埋下隐患。2010年以来该常规病更呈暴发性流行,发病仔猪死亡率从常规的20%以下跃升至50%~100%,一度引发猪价飙升,种猪贸易受阻[2],给养猪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因此,有效防控仔猪腹泻,改善猪群肠道健康水平,提高猪群整体抵抗力已成为养猪业提升效益、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

1 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

猪的妊娠期与马、牛等相比要短得多,只有114d,仔猪出生时各个器官和生理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全。例如消化器官虽然已经形成,但其重量和容积都比较小:胃重,仔猪出生时仅有4~10g,仔猪阶段结束时胃重可达到150g以上,增长10倍以上;小肠在4周龄时重量为出生时的10.17倍。消化器官这种强烈的生长态势要保持到7~8月龄才逐渐降低,一直到1岁左右才能接近成年水平。仔猪的初生重也明显较马、牛等家畜的相对体重小,只有不到成年体重的1%,出生后生长发育很快,一般初生体重为1~1.5kg左右,10日龄时体重达初生重的2倍以上,仔猪阶段结束时(70日龄)可达10~20倍。

仔猪为了弥补自身的生理发育的不完全,在仔猪阶段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完善自己的各组织器官的机能,在发挥出巨大生长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自身较低的抵抗力及快速的生长发育,必然使其对外界各种应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当前,虽然养猪企业养殖现场环境较以前有很大改善与提高,配制饲料更加精细,饲养管理更为精心,但生产现场的营养不适、环境应激、管理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性因素还会单独或叠加起来影响仔猪群,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近年的仔猪腹泻暴发与大流行便是明证。

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仔猪抵抗力有下降的趋势,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也更复杂,常表现为多因叠加或互为促发,仔猪腹泻的发生成为多因协作、互作的结果。

1.1 非传染性原因

引发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营养不适、管理不当或缺失、应激反应等原因,其中以营养不适与管理最为基础。

1.1.1 营养不适 仔猪阶段的营养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母猪的营养,一方面是仔猪自身的营养。

由于仔猪阶段有1/3~1/2的时间从母乳中获取营养,所以母猪的营养对仔猪腹泻也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种猪群总体健康状况不佳,饲料中矿物质和霉菌毒素含量过高[3],在影响母猪健康状态的同时也易引发仔猪肠胃功能失调导致腹泻,严重时初生仔猪一吃母乳就腹泻,不吃后会自然痊愈。

母乳质量差引发的仔猪低血糖可以引起仔猪腹泻;母猪的氧化应激、热应激在自身受损的同时也会影响哺乳仔猪[4]。

仔猪方面,断奶后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抗原蛋白(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等抗营养因子易引发腹泻[5];饲料中某些营养素不足或超标以及不均衡时也易引发仔猪腹泻,比如生物素、烟碱酸、维生素E、硒、水缺乏,铬、铁、色氨酸、钠和氯、蛋白质过剩[6]等。蛋白质过剩应与过剩的蛋白质被有害菌(比如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作为发酵底物加以利用,从而引发氧化应激、肠道炎症及毒性反应有关[5]。

饲料中霉菌毒素对猪只肠道健康影响很大。苏军(2008)通过体外试验表明,霉菌毒素中的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F-2)可造成新生仔猪肠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并抑制其增殖,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不仅使仔猪产生免疫抑制、器官受损,也可以引起仔猪腹泻,比如T-2毒素引起的仔猪顽固性腹泻[7]。

1.1.2 管理缺失 管理是养好仔猪的基础,如果管理不到位或错位,都会引发仔猪腹泻的发生。管理缺失可以分为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两个方面。

现代化养猪场环境控制设施有很大进步,半自动化、自动化环境控制设施正逐步得到应用,但自动化的设施也需要有效的管理。温度和通风是对仔猪腹泻有重要意义的两个因素。仔猪出生后发育不完善,对外界抵抗力较差,对环境要求较高,比如出生前两天温度要达到32~35℃,环境温度低于34℃时,新生仔猪就需动用糖元和脂肪储存维持体温[6],如果这时温度过低或温差变化大就极易引发新生仔猪腹泻,断奶后如果对昼夜温差管理不到位(天气突变)也极易引起仔猪腹泻;通风对仔猪的影响也比较大,主要需要防范贼风,仔猪缺乏皮下脂肪,体温调节能力差,遇贼风侵袭极易引发腹泻。

环境管理方面还有卫生及清洁度,日常管理不善易引发细菌性腹泻,如果批次之间的清洁消毒做不到位,极易使场内存在的传染性胃肠炎、细菌性腹泻以及球虫性腹泻等问题持续不断。

饲养管理方面对仔猪腹泻影响因素更多。前文提过管理不当使母猪受氧化应激和热应激影响过大会影响仔猪,母猪妊娠后期加料过早(少于85d)会使母猪沉积脂肪过多,分娩后影响母猪采食量,到仔猪需要大量哺乳时,母猪只能动用体脂分解来满足泌乳的需要,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成为引发仔猪腹泻的一个因素;哺乳阶段初期过多、过浓的乳汁以及过稀或不足的乳汁均可引发仔猪腹泻,而这均与母猪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断奶管理是控制仔猪腹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仔猪断奶时管理不到位,未能使仔猪很好地适应或消除教槽料中的过敏原,未能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环境,在仔猪心理应激、环境应激、身体发育不完善(比如消化酶及胃酸分泌不足、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多因素的叠加下极易使胃肠功能失调引发腹泻。

1.2 传染性原因

由于仔猪正处免疫器官的成长阶段,加上各器官系统均未发育完善,又处在人为的各种生产应激之中(防疫、断尾、早期断奶等),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引发仔猪腹泻的主要传染性因素有3大类,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1.2.1 病毒性因素

引发仔猪腹泻流行的病毒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近年危害严重的是变异的流行性腹泻病毒。

1.2.1.1 传染性胃肠炎 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冠状病毒)引起,以呕吐、严重腹泻和高度脱水为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1周内的仔猪病死率高,可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降低;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多发,在发生过的猪场也可常年发生,但会温和许多,表现为顽固的下痢,死亡率明显降低。

1.2.1.2 猪流行性腹泻 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同传染性胃肠病毒非常相似,也是一种冠状病毒,传统上该病和传染性胃肠炎在流行性和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稍低;近年来PEDV变异株的出现,使其成为危害养猪生产的主要病原,往往使整个猪群同时发病死亡,虽不会造成成年母猪死亡,却可以使仔猪死亡率高达75%~100%,并呈全球性流行[2]。1.2.1.3 轮状病毒病 由轮状病毒(PVV)引起,常发生于气温较低的冬季,猪场发生过后,成年猪因获得了免疫不再发病,发病的多发生在哺乳期的后半阶段,单窝或整群发病,发病率为50%~80%,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死率相对前两种病毒要低得多,正常情况下可以控制在20%以内,但由于难以彻底清除,该病也成为条件性疫病。

其他引发仔猪腹泻的病毒还有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等,不过腹泻已不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

1.2.2 细菌性因素

引发仔猪腹泻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等。1.2.2.1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 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仔猪疾病,其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主要有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管理不好的猪场发病率(约90%)和死亡率(约50%)均很高。该病夏季多发,发病猪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稀粪沾污后躯,肛门及周围呈红色;仔猪白痢多发于气候剧变、阴雨潮湿的季节,母猪乳汁不足或含脂率过高等亦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2~4周龄的仔猪,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常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1.2.2.2 仔猪沙门氏菌性腹泻 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1~2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环境卫生差、应激、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因。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等末梢部位皮肤发紫,病猪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常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开始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可混有血液、坏死组织碎片等,病猪呈渐进性消瘦。1.2.2.3 梭菌性肠炎 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在整个年龄阶段都会发生。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最早可在出生12h内发生,很少造成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四季常发,以排血红色粪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多呈急性经过,死亡率高,易感群可达100%,腹部皮肤在死前变黑;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A型梭菌性肠炎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多发生在1周龄以内的仔猪,仔猪可以在出生后48h内发展成浆液性下痢,被毛粗乱、后躯污染,下痢5d后变为黏液性下痢,死亡率不高,但会出现很多僵猪[7]。

1.2.3 寄生虫性因素 以球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多发于温暖潮湿季节,7~21日龄的仔猪最易感,特别是饲养在阴暗、潮湿、卫生不良的猪舍中的仔猪,其发病率较高。一般呈慢性经过,排出土灰色、黄色胶冻状或水样稀便,混有大量黏液和未消化的饲料。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2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防控仔猪腹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提供适宜的营养是基础,强化生产现场的管理是保障,在做好仔猪肠道保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腹泻原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使仔猪腹泻的发生率降为最低,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2.1 非传染性原因引发仔猪腹泻的防控

非传染性原因引发的仔猪腹泻的防控是做好整体仔猪腹泻防控工作的基础,其不仅可以消除这些原因引发的腹泻,还可以增强仔猪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减少传染性腹泻的发生几率,是腹泻防控工作的出发点。

2.1.1 充分重视营养因素,维护仔猪肠道健康 给妊娠及哺乳母猪提供全价、适宜的饲料,以确保仔猪不会因营养元素的不足或超量而引发疾病。

由于在妊娠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初乳中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强仔猪的非特异性抵抗力[8],加之母猪因现代养殖环境下应激增多,采食量下降,因此可以考虑母猪日粮中添加油脂以提高其能量水平同时减少体增热[9],同时为提高应激条件下油脂消化吸收利用率可以应用乳化剂。

氧化应激、热应激已成为养猪生产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营养调控的角度减少或降低其危害是当前需要考虑的新课题[4,10],比如添加维生素E、硒等抗氧化物质,调控色氨酸营养等。

由于霉菌毒素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及泌乳排泄,加上其致畸性与免疫毒性,从营养管理角度降低其危害也是需要考虑的基础问题。在严把饲料及原料质量关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脱霉剂是当前可行的办法。

低蛋白日粮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降低过剩蛋白对猪只的危害,蛋白酶的应用是一个有益的选择[5]。

仔猪出生后,足量的奶可以给仔猪提供充足的乳源抗体及维持能量,及时补铁、硒等也很有必要,但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硒的用量与应用时机,以免引发中毒;断奶后在应用全价日粮的基础上,注意补充复合消化酶及有机酸化剂等,帮助仔猪顺利渡过断奶关。

仔猪肠道健康是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肺与大肠相表里”,其也是防控呼吸道病等疫病的基础。肠道保健其实就是维护消化道功能正常,可以从3个方面做工作: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清除毒素。具体可以应用益生菌及酸化剂(如克洛生+乳酸宝)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应用消化酶、低蛋白日粮及添加精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等(岳隆耀,谯仕彦,2008)营养调控技术以及添加抗氧化剂、植物精油(如至多兴)等方法维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应用效果确实、高吸附低解吸、基本不吸附营养物质的脱霉剂(如妥斯丰S)清除毒素,从而维护仔猪肠道的整体健康。2.1.2 强化管理,以有效、适用的管理为仔猪成长护航 母猪保证营养适宜的基础上严格按程序饲喂,特别是妊娠后期与围产期的增减料管理,同时做好营养与环境调控,减少应激危害,降低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发生几率。

仔猪出生后,在做好环境调控的基础上,保证尽早吃足初乳,增强其被动免疫力;及时教槽,让仔猪尽早接触固态饲料,为断奶打基础;断奶管理要强化减少应激,给仔猪一个适应缓冲区,有条件的饲料可以设计从液体向固体的过渡阶段,以最大限度降低应激。

环境管理方面,在保证清洁卫生、全进全出的基础上,做好环境温、湿度控制与调节,杜绝贼风侵袭。

2.2 传染性原因引发仔猪腹泻的防控

针对传染性原因的防控,重点是在做好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消毒隔离、清洁卫生与免疫。

2.2.1 病毒性腹泻的防控 病毒性腹泻一旦发生就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应通过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理和疫苗接种加以防治。

由于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养殖现场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环境卫生及消毒的有效性,注意仔猪的环境调控,做好肠道保健,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针对对养猪生产威胁较大、有商品疫苗的病毒性疾病,可以在妊娠母猪产前6周和2周对母猪接种猪疫苗,提高初乳中特异性抗体水平,使仔猪获得免疫保护。但具散毒危险的弱毒疫苗应用要慎重,无有效疫苗的疫病可以在环境可控的前提下,比如进入冬季以前、产后1周的仔猪,让猪只接触病毒,以最小的代价建立主动免疫,也可以通过返饲来建立主动免疫[11]。

一旦疫病进场,要立即实施隔离措施,发病猪第一时间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加强消毒,防止病原的进一步传播;为将损失降到最小,发病猪可以对症治疗,如投服收敛止泻剂、口服补液盐(含NaCl、NaHCO3、KCL、葡萄糖等成分)、使用抗生素防继发感染,脱水严重的腹腔注射葡萄糖盐水(5%~10%)和碳酸氢钠(3%~10%)治疗脱水和纠正酸中毒,必要时可适当配伍无刺激性的药物(如肌苷、维生素B1、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每次补液的剂量为50~80mL,至少补液2次/d,同时供给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

2.2.2 细菌、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控 主要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等几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洁净、卫生、环境适宜的生产现场,加上针对性强的免疫、用药程序管理,细菌病与寄生虫病的发生率可以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免疫方面能应用自家分离菌株苗的最好,可以解决血清型不同的问题。做不了自家苗的商品苗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缩短病程。问题较严重的猪场,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在产前45d、15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苗,有条件的仔猪生后1~2d注射自家苗1次,14~20d再免疫1次;沙门氏菌的防治在生后30~40日龄用副伤寒苗或自家苗首免,70日龄再免疫1次;梭菌性肠炎可以应用疫苗或应用益生菌防控[12]。

寄生虫方面好的管理及有效的驱虫程序是防控基础,如有发生,针对性的驱虫药可以很快得到控制。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严重,因此有条件的猪场坚持做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用药很有必要。

3 结语

仔猪腹泻是养猪生产中的基础病,其发生与猪只营养、管理及肠道健康程度有很大关系。在提供适宜营养、精细管理的基础上,做好仔猪的肠道保健,对常发生的传染性腹泻做好免疫工作,一旦发生及时反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便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使仔猪生产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彭小兰.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其日粮配制[J].湖南畜牧兽医,2004(5):13~15.

[2] 翁善钢.猪流行性腹泻肆虐全球[J].养猪,2014(4):97.

[3] 樊福好.2010~2014年我国猪群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养猪,2014(4):92~93.

[4] 陈健康译.提高母猪生产效率:营养与健康[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5(207):7~13.

[5] 翁善钢译.蛋白酶及其除了节约成本外的其他好处[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5(208):9~11.

[6] 齐默尔曼(Jeffrey J. Zimmerman)等主编,赵德明等主译.猪病学[M].10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7] Carlos A.Mallmann Paul Dilkin著,曹杰等译.霉菌毒素及猪的霉菌毒素中毒症[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8] 王红宁,代敏,吴祥辉,等.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进展[J].养猪,2002(3):32~34.

[9] 王娅妮,张俊平.影响哺乳母猪能量需要的因素与调控[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3(8):27~28.

[10] 高环,侯改凤,黄兴国.氧化应激的作用机理及抗氧化应激技术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J].养猪,2014(4):19~21.

[11] Zoe Kay著,赵景鹏译.使用反饲技术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J].国际猪业,2014(29):52~54.

[12] 肖建根.PB6活性菌株及其特性的研究[J].饲料与畜牧·新饲料,2011(4):52~54.

猜你喜欢
综合防控腹泻仔猪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
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疾病的可行性分析
黄淮海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防控技术
乳酸菌片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观察
幕燕森林公园植物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