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英,沈丹
(1,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客家音乐艺术研究中心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艺术特征
黄玉英1,沈丹2
(1,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客家音乐艺术研究中心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赣南采茶戏是客家文化艺术中一朵绚丽奇葩,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剧目全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爱情生活,没有一个才子佳人戏,角色行当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艺术特征的,除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外,当数其歌、舞、戏三者并重的表演艺术形式。
三腔一调;两旦一丑;三奇三绝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括文学剧本,音乐与唱腔、表演、角色行旦、乐队编配、舞台美术、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综合元素构成,带给观众在舞台上展示呈现出美仑美奂、千变万化、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愉悦享受而被广大民众深深喜爱。究其原因,它不仅娱乐和教化了广大人民群众,还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剧目中传递出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真善美等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思想,由演员们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人物形象来立体、活态呈现;深深吸引和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这无形中起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
赣南客家采茶戏是江西南部地区的地方剧种,是客家文化艺术中一朵绚丽奇葩,传统剧目全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爱情生活,没有一个才子佳人戏,角色行当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外,当数其歌、舞、戏三者并重的表演形式。它源于当地的“采茶歌”和“采茶灯”,旧称灯子,采茶灯和三角戏,属民间小戏剧种,戏班名称为“三角班”,从采茶歌传唱到民间助兴演唱艺术,再发展到采茶灯,进而演变成“两旦一丑”形式的民间采茶戏,经历了自明代到清代的漫长发展过程。四百多年来,赣南采茶戏这种土生土长并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一直以其质朴的舞台艺术,演绎着世世代代的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劳动与爱情,悲欢与离合。因其鲜明的地域风格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诙谐幽默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采茶戏是我国客家民系所创造的民间歌舞小戏,流行于今赣州市所辖19个市区县及广昌、遂川、万安、泰和等县及粤北、闽西等客家地区,后又通过外迁的客家人带到广西南部和北部,湖南南部和台湾地区等地,长演不衰。
采茶戏最典型的特点在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格调,从方言、音乐与唱腔、表演形式及乐队伴奏、主奏乐器等等,表现出与其它地方剧种明显不同的地域风格审美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发祥地为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另有一说是在赣县的王母渡)。这里山高水甜,云雾缭绕,遍地种茶。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曾为朝廷贡品,年年进贡,并源源不断为商贾外销,于是这里便有了专职以茶为生的茶农。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于是在“采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如山歌、说唱、小调和地方戏曲大班音乐(如徽戏、东河戏等)等逐步形成、发展起了采茶戏。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百余个,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四个大戏,剧目是《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被称为“四大金刚”;还有四出小戏:《睄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称为“四小金刚”。这些剧目,就题材而言,全部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赣南采茶戏没有一个宫廷戏,也没有一个才子佳人戏,这是由于客家人避世太深的原因所致。就其编剧手法而言,这些剧目几乎都采用散文化结构,靠戏剧化语言取胜,这是民间艺人精于生活,疏于结构的表现。另外,这些传统剧目没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剧,更谈不上悲剧,几乎是清一色的喜剧,表现和反映了民间艺术家高超的幽默感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属曲牌体(联曲体),大多数曲牌唱腔来自民间,又与民间文学有机地结合,用客家方言演唱。现存有近四百首曲牌,表现力很丰富、朴实动听、形象生动、轻快活泼、优美抒情、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构成赣南采茶戏的四大声腔音乐体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是在三角班形成以后所编演的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或缠绵委婉、亲切甜美,或粗旷高亢、激情奔放,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适合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送郎调”;常用的还有“牡丹调”、“三句板”、“绣花”、“数板”、“山歌”、“打鞋底”、“上山调”、“芒冬雕子”等。“灯腔”主要指灯子节目所用的腔调,包括民间花灯、茶灯(茶篮灯)、马灯、花鼓中的所有唱段,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狂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富有动感,节奏紧凑,用勾筒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造成炽热气氛,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除《九龙山摘茶》剧的音乐曲调外,还有来自江南各地的龙灯、狮灯、篮灯、摆字灯、马灯、大堂花鼓、彩莲船、小摘茶等节目的民歌、民间锣鼓和唢呐曲调,常用的有“报茶名”、“春景天”、“双牵手”、“闹五更”、“姐在房中”等。灯腔大都反映种茶、炒茶、看茶、尝茶、赞茶、问茶、报茶名、梳妆、出门、过桥、上山以及唱四季花、十二月茶和十二月花等为主要内容。“路腔”,顾名思义,是由于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大部分是戏中人物急匆匆地赶路时所唱。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多为丑角或丑角与旦角对唱对舞,配以矮子步、扇子花,十分地热烈生动,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并经历代老艺人的长期沿用,跟茶腔和谐一体,成为赣南采茶戏演唱风格和特点组成部分。“杂调”的来源非常之广泛,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因为它来自不同时期所流传的民间小调和剧(曲)种,没有统一风格,没有统一性,主要用于敬酒,打彩、打花鼓等场合。
衬词在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音乐唱腔中运用广泛,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或杂调,都有衬词的使用。人们将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还有如“嘛格”、“介支里格”、“衣呀衣子哟”、“那嗬衣嗬嗨”、“嘭打丢”、“流呀流三束”、“叮当”、“且当且”、“花里花朵开”、“滴打丢”、“陀里郎格束打束”、“叽哩咕噜咕噜叽哩”、“当当子且”、“尺打尺打彭打丟”等衬词。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如果去掉衬词,就会顿失光彩和味道,甚至根本没办法演唱。传承人张宇俊老师曾对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就衬词特点总结归纳两句话:“无衬词不成曲,无衬字不成腔”。
赣南采茶戏的伴奏也很有特点。主要伴奏乐器为“勾筒”,俗称飘弦(类似土制二胡),琴筒制作材料为竹,比一般二胡略大,音色浑厚,它的演奏方法很独特,指法如,上下滑音、打音、垫加花用得多;揉弦稍带压、勾,按指使用指关节之间;弓法以连弓为主,分弓为辅,连分有机结合长提(拉)、短颤等方法,使勾筒别有风味。乐队伴奏分两种不同形式,茶腔、路腔明弦加锣鼓伴奏,正弦乐器为勾筒,且以两把勾筒作为正反托腔。正弦为2—6,反弦为1—5,演奏特色别具一格。角色行当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以后为“三小”,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其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小旦、小丑(又分正丑,反丑)两个行当上,所以有“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之说,一些传统小戏并不是以完整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而是以“两小”的精彩表演和幽默诙谐的台词取胜。表演时“女角伶俐乖巧,男角装颠卖傻,又唱又舞,轻松活泼,观众捧腹大笑,获得喜剧闹剧效果,民间流传的“唱了不舞,观众看得苦,又唱又舞,看了笑痛肚”口诀,正体现了它的表演艺术特色。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正话反说,寓意双关,比喻形象生动,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当地老百姓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曲,不少传统曲牌唱腔老百姓都会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除音乐艺术形式特点外,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审美特征的当数它的表演形式——歌、舞、戏三者并重。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
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生活,没有宫廷戏和舞及才子佳人戏和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至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矮子步:这是生和丑的主要舞步,有高桩(一般用来上山和下山)、中桩(一般用于过横排或过田坎)、矮桩(表示快速追赶或上路心情欢畅等)之分。半屈膝或屈膝蹲身、抬头、直腰;右手持扇在头上、胸前或腰间舞扇子花,左臂舞水袖,前后、左右,上下自由摆动,以跳跃节奏行进,快慢自如,进退随意,也可原地踏步。单人,双人,群舞变化万千,琳琅满目,潇洒自如风趣诙谐动静相映。前辈艺人传下的“矮子步”艺诀极其形象:“狮子头、老虎背、鲤鱼腰、狗牯尾、双手蛾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丑角是“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猴子跳架拐子腿,形如蝴蝶走如水”。要诀是:“双膝并拢往下蹲,两脚踩动步轻盈,颈头气沉腰板硬,手臂推压力均匀”。总之,矮子步要求做到头要有神、腰要丰韵、手要柔和、脚步轻盈,夸张得体,风趣幽默,方能有特色、有美感。矮子步这种具有象征性、程式化和虚拟化的表现手段来源于日常真实生活又经过艺人们的艺术加工创造,既能表达剧中人物思想感情,又能增加戏曲舞台艺术感染力。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和传颂。这也充分证明生活是艺术的肥沃土壤,艺术是根植其中而绽放的美丽花朵。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戏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风尾袖、狗尾袖、穿针引线袖、缠腰高抛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通过单袖筒表演传递出各种情绪,龙飞凤舞则为喜,拂袖而去则为怒,扬头遮脸示为羞,垂手而立原是悲,上下舞动以示乐,挥袖飘扬意再见。单袖筒的艺诀:“摆动像狗尾、站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这段口诀关键在于要让水袖摆动时像狗尾巴一样灵活,站着不动时水袖下垂像一条马腿。如果反复摆动水袖,那种S型的线条,就像蛇一样游走。至于龙头又凤尾,那就是右手拿扇在前舞“扇子花”,左手水袖在后摆动,上身俯俯,双腿半蹲走矮子步的体态身韵美感了。
从审美习惯看,艺术美一般表现为对称与和谐,而单袖筒则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美。但艺人们却把它和另一支手的扇子花相对应,两相配合,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高、中、低桩矮子步,就显得别有情趣和艺术观赏价值。
扇子花:扇子,何时进入赣南客家采茶戏表演系列,史无记载无从考究。熟悉了解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观众,几乎都知道扇子在该剧种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变化莫测的扇子在表演中时而为茶篮,时而为锄头,时而为茶簸箕,时而为扁担,时而为笔或鞭子、镰刀、斧头等,运用自如,变化无穷。是扇子花单袖筒和矮孒步这三要素共同组成了它的表演艺术特色,它们互相配合,综合运用,贯穿始终,为渲染意境和刻画人物而出彩。而其中又只有扇子是生、旦、丑各行当皆备的道具。老艺人说:“采茶没扇子,就等于吃饭没筷子。”可见,扇子在采茶歌舞中的重要作用。扇花有“单扇花”、“双扇花”(双扇花限用于旦角)。艺诀是:“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按、抓、抖靠肚面”。“朝天花一朵,对天一盆火”、“摇扇龙飞凤舞,耍扇蝴蝶追逐”、“三指翻压花,上下左右四边打”、“二指捏骨花,滚端盘花”、“一指穿洞花,打起像风车”、“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不在肘”、“左甩水袖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
传统小戏《睄妹子》剧照
传统小戏《钓拐》
扇子花动作种类繁多,常用的有:心悦风车扇、乐极抛甩扇、自豪摇摆扇、潇洒风流扇。怒气收折扇、凝思指绞扇、悲哀器头扇、心烦滚球扇。跳步三击扇、追赶背后扇、掌灯避风扇、炎热遮阳扇。上翻扑蝶扇、下翻闻花扇、上山侧削扇、下山前铲扇。望高翻转扇、低视按掌扇、摘茶平端扇、炒茶搓手扇。绣花托簸扇、扭步双抱扇、快步旁磨扇、慢步侧提扇。过桥飘飘扇、跳涧瞄路扇、淌水腰花扇、摸黑探路扇。恭敬见礼扇、水中照影扇……
有艺人把扇子花形态归纳成:“过头像葵花,落地滚西瓜,平舞似流水,左右如月挂”。丰富多彩的单扇、双扇扇花,已成为采茶歌舞艺术中的一系列程式化动作,但在不同的人物情境中,艺人们善于在这多种扇花基础上即兴发挥,使手中的扇子根据人物和情绪而千变万化。正如艺诀所说:“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春秋,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扇花充分体现出采茶歌舞表演的艺术风格,而名目繁多的扇子花表演技巧,则己成为系列化程式传承下来,被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成为汉族民间舞系教材,以及正式编入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教材,受到了普通百姓和业界专业人士的称赞。
“三奇三绝”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存于严峻生态环境中的产物。它有力地证明,一切艺术现象都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门爬山,弯腰屈膝,负重必蹲,高人也成了矮子。聪明的客家人却让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舞蹈基本步。满山的云雾,满山的云雾茶,姑娘们手提茶篮,口唱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小伙们肩担茶叶踏着由矮子步艺术化成的矮桩、中桩、高桩。舞动着单袖筒、扇子花,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舞韵。又比如,众多的以动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为在悠长的山道上,客家人习惯与飞禽走兽为伍。动物界无穷无尽的生命之趣,竟使得异想天开的客家人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艺术创作灵感。模仿动物的动作,并干脆用动物的动作来命名,如:猴子洗面、恶狼寻食、狮子开口、画眉跳架、乌龟爬沙、龙头凤尾、蜻蜓戏水、狗牯摆尾、懒猫抓痒、狐狸过岽、蝴蝶采蜜、公鸡啄米、猴子发惊、老鹰展翅、拐子(青蛙)过缺、乌鸦晒翅、猫儿探夜……等三百多个动作名称、体态和造型,加上“头戴一把抓,身着三花衣,脚穿灯笼裤服饰”,构成了客家独特艺术风格而令人赞许。
彩旦之一
彩旦之二
由此可见,动物表现生命意识的动作被客家艺人捕捉到了,生活的本质被民间艺术家揭示出来了。如果没有大山,就没有飞禽走兽可模仿;如果没有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提炼,就没有采茶戏的舞台表演艺术的光彩夺目;并且,小剧种也透着大哲学的意味,歌、舞、戏三者并重的表演艺术特征,充满了阴阳辩证的和谐完整性。
赣南采茶戏独具特色的“客家艺术魅力”,深厚的群众基础,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已组织戏剧工作者从剧目到表演,从音乐编创到演唱、伴奏,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整理、继承、创新。20世纪50年代抓了赣南采茶戏“四小金刚”(《补皮鞋》《钓拐》《睄妹子》《老少配》)的改编,进京演出时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好评。60年代现代小戏《怎么谈不拢》搬上银幕;70年代末大型优秀传统剧目《茶童哥》被上影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搬上银幕,改名为《茶童戏主》;这是赣南采茶戏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自有采茶戏以来,自1964年由天马制片厂拍摄了一出小戏《怎么谈不拢》后,这是唯一的一出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电影在全国播映的大型采茶戏,影响非常大。剧本是由王军和高宣兰根据流传在赣南山区的茶山故事整理改编而成。舞台本演出一直称《茶童哥》,1979年拍成电影时改名为《茶童戏主》,作曲由博庚辰、钟定权、陈裕光三人完成。音乐唱腔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引人入胜。这是一出富有浓厚赣南民间艺术风格的大型歌舞讽刺喜剧。剧中通过卖身为奴的茶童,利用大茶商朝奉害怕妻子权势而又贪财好色的矛盾,与二姐、船妹及茶山众乡亲一道,同财主朝奉展开了一系列巧妙又智慧的斗争,最后把朝奉搞得人财两空,狼狈不堪。突出地表现了卑贱者最聪明这一鲜明主题。全剧一共七场,载歌载舞给人以视觉和听觉审美愉悦,“三腔一调”、“三奇三绝”的艺术风格特色在此剧中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和体现。笔者黄玉英有幸于1979年在大型彩色戏曲片中饰演女主角二姐受到广大观众赞誉,时光流逝,现已近四十年,但《茶童戏主》电影到现在为止,只要在赣南的影剧院上映,每场卖票上座率仍可达到八成以上。
电影《茶童戏主》剧照
传统小戏《试妻》
与此同时,八十年代的《莲妹子》《花灯仙子》《烽火奇缘》《试妻》等一批优秀获奖剧目不断加工、改编、创新,可以说是赣南采茶戏进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烽火奇缘》一剧。大型采茶戏音乐剧《烽火奇缘》在赣南采茶戏的历史上可谓是开先河之举。全剧从头至尾无一念白,将近两个小时的戏全用音乐唱腔来阐释。笔者当年就在这出大型采茶音乐剧中饰女一号——苏区扩红宣传队长胡小琴。该剧给主要演员提供了充分展示演唱功力的机会,内容是用歌声动员民众参加红军,人物从18岁到40多岁跨度,历经沧桑,充分地刻画了一位平凡朴实、吃苦耐劳,舍小家顾大家,先送郎后又送子参军,无私奉献的杰出客家妇女形象。该剧是红土地作家舒龙为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而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新剧目。剧中主要讲述了在红色赣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1934年—1949年这十五年的历史长河里,从红白对抗,到国共合作,最后内战重演,个人命运与历史的悲剧溶混在一起,产生的神奇的故事:人品、才貌出众的女歌手扩红宣传队长胡小琴与红军战士古宗明巧地妙结合,情深意长,红军长征后,身陷圄囵的胡小琴又被富有人道和正义感的国民党军医罗俊杰钟爱,当古宗明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时,又被多情浪漫的红军宣传队长百灵追求和缠绕……这四人的交叉情爱中有同情、痴情、妒情、情网难挣,爱情在铁血中萌生、洗礼、变异,确是烽火岁月里一组奇特的姻缘佳话。1986年在南昌市井冈山剧场调演时,剧场演出效果简直是出人意料地好!整场演出触动心灵,深深地吸引了座无虚席的观众及评委。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情不自禁地为剧情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曲折离奇;为音乐唱腔的丰富多彩和独具赣南风格特点,又有创新意识的运用手法;为演员的演唱功力及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把握准确、感人肺腑;为导演的独创构思出乎意料,出奇制胜,满台生辉;为舞蹈运用独具匠心,舞蹈画面衬托背景灵活多样,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为舞美灯光音响围绕剧情需要所突出的舞台艺术效果……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叫好。此外,此剧作曲家对音乐唱腔的设计形式多样,有独唱、领唱众和,对唱、重唱、合唱、画外音式的内心独白唱腔,还有无伴奏的清唱等。值得重点提及的是,因为从头至尾都是唱,没有一句道白,如何抓住观众,在唱腔唱法上应该更讲究和需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所以演员们特别是主要演员在演唱发声上要特别注意寻找和吸纳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及原生态唱法中能与本剧种想通的“共同点”。总之,该剧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剧情服务,剧场效果十分丰富感人,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随着一批获奖剧目的不断加工、改编和创新,其中包括采茶戏唱腔如何在发声方法上更丰富地吸纳融入伴奏乐队的现代乐器;表演和导演手法上新的探索、拓展;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的运用等,为赣南采茶戏表现现代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大批优秀的表演成果纷纷涌现。到了九十年代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从剧本创作到音乐创作,几乎运用了(或借用)所有赣南客家艺术,如兴国山歌、茶腔、灯腔、路腔、杂调、道情、渔鼓……,终于在1993年进京演出时全面夺魁,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剧作奖,龙红因主演该剧成为第二个荣获梅花奖的表演艺术家(第11届),2000年《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八子参军》又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2014年3月初,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又新创作了反映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大型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在赣州首演,获得广泛赞誉。2015年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南方片赛区(广州赛区),在剧中饰演男主角李龙槐的年轻演员杨俊以唱、做、念、打俱佳的扎实基本功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赞扬,从而荣获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表演艺术家,该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演职员们创造了赣南采茶戏一个接一个的辉煌成就。
然而,时代在飞速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意识方面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观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媒体网络的发达抢占了许多先机与观众。在这样的情况下,赣南采茶戏如何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立于戏曲文化艺术之林,并拥有其一方繁荣茂盛之地,应该说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追求和探讨的课题。
(责任编辑:刘丽)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Tea-picking Opera
Huang Yuying1,Shen Dan2
(1,2.Research Center of Hakka Music Art of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Music of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13)
Gannan tea picking is a splendid and wonderful work of Hakka culture and arts.In 2006,it has been lis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repertoire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ing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love life,not a gifted scholar drama,the role of the main business is small,small Dan,clownbased.Themost able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nnan Cai tea opera in addition to a unique style ofmusic,when the number of songs,dance,play the same three forms of performing arts.
Three cavity a tune;Two a ugly;Three odd three absolutely
G122
A
1008-7354(2016)06-0011-09
1.黄玉英(1955-),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客家音乐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硕导,国家一级演员,主要研究方向有民族音乐学、戏曲表演理论及声乐演唱。2.沈丹(1988-),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3BB02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