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结兵 李 勇 张玉婷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
主题栏目: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差序政府信任:文化心理与制度绩效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
吴结兵 李 勇 张玉婷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
文化心理和制度绩效被认为是政府信任的重要来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民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怎样的机制导致了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而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低?实证结果显示,威权主义价值观、经济绩效和政府回应性对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对信任差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表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是信任差序的重要来源。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中央信任的影响中,经济绩效与威权主义价值观存在负向交互效应;对地方信任的影响中,政府回应性与威权主义价值观存在负向交互效应;对信任差值的影响中,经济绩效与威权主义价值观的交互项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差序政府信任;威权主义价值观;经济绩效;政府回应性
政府信任是指公民对政府的信念或信心,这种信念或信心来自政府运行所产生的与公民期待相一致的结果[13]。在政治运行过程中,政府信任是公民遵从政府政策的心理基础,是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社会成本[45],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体现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3,6],对政治稳定和政治体系的顺利运转具有重要意义[7]。
已有研究显示,中国政府一直享有非常高的政治信任[8-11],中国社会呈现出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低的差序格局特征[9-10,12-15]。李连江调查发现,在大多数农民眼中,国家机关是分立的,超过六成的民众对各级政府的信任感自上而下、逐级递减[9]。肖唐镖等在总结1999—2008年间五省市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发现,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居民一致地倾向于更信任中央政府[16]。一项运用2012年“世界价值观调查”全国范围面访资料的实证研究也发现,约有75%的中国受访者信任中央高于信任地方,这表明差序政府信任在中国社会已相当普遍[17]。在差序政府信任的语境下,人们普遍认为,中央政府与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潜在的“盟友”;而地方政府则往往与自己的利益对立,甚至是潜在的“敌人”[13]。这种“信上不信下”的差序信任已经造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和社会治理的困局[1820],很多矛盾和冲突难以得到妥善处置,容易导致矛盾上行,从而滋生相应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因此,研究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的来源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政府信任的来源,现有研究聚焦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主要考察了文化心理如威权主义价值观[7,21],以及制度绩效如经济发展、公共政策、司法公正、政府回应等因素[5,14,21]的作用。但我们还不清楚,文化心理和制度绩效是如何共同影响公民的政府信任的?特别是对中国情境下的差序信任而言,两者又如何导致了公民对政府信任的差序格局?对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第二波数据(2008年),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来建构中国差序政府信任来源的一个解释框架,试图探究文化心理和制度绩效对中央信任与地方信任的不同影响及其交互机制。
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是对政府信任来源的两种不同的解释传统[19]。依据制度主义的解释路径,政府信任的形成源于公民对物质利益的理性计算以及对重大政治事件结果的评估[20]。高学德等认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基于对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与回应性的评价[14]。制度主义倾向于从外部角度来解释个体政府信任的形成机制,文化主义则倾向于从个人价值观的内部角度来分析。从文化主义的视角出发,政府信任被认为是人际信任的扩展,是个体内化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规范的反映。对于政府信任,虽然国外学术界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但鲜有运用以上两种分析路径比较和解释中国情境下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尽管这两种解释路径的理论来源大相径庭,但在分析时往往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从而大大提升了对现实的解释力。因此,本文综合以上两种解释路径,从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差序政府信任格局的来源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制度生成论
以理性选择为基础,支持制度生成论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政府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治理或制度绩效[22-23]。西方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公民选择相信政府是基于理性的认知判断,政府执政绩效的高低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制度本身运行的效果,包括经济增长状况和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程度,都可能直接关乎民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高低。尤其是在中国情境下,经济发展被认为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24-25],能否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政府有效性的重要体现[26]。此外,积极的回应机制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有效沟通,增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25,27]。因此,从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和回应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良好的经济绩效和及时有效的政府回应能维持和促进民众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
就差序信任而言,经济绩效可能塑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种不同的形象。一方面,经济增长使中央政府有了施惠于民的本钱[28],中央政府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和提升福利,如2005年取消农业税,对促进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有显著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亲商有余、亲民不足”[28],在“晋升锦标赛”中侧重招商引资[29],由此带来征地拆迁等一系列可能导致潜在冲突的事务,因此,经济增长对地方政府信任的供给有限。对此,本文预期经济绩效可能增加民众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差距。
此外,政府回应性,特别是地方政府回应性弱,也是导致差序信任的重要原因。在政治结构上,地方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响应缺乏足够的动力,现有的干部管理任命体制使地方政府的官员升迁更多地依赖上级提拔,其工作更多的是满足上级要求[30],对民众的回应缺乏应有的激励。同时,在央地关系中,地方政府主要扮演政策执行的角色,在一些社会矛盾的处理中权力空间有限,存在责权不对等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民众信中央而不信地方的差序信任政治心理。
(二)文化生成论
许多学者发现,中国人的政府信任深受制度绩效的影响,但文化因素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根基的文化生成论代表学者,包括英格尔哈特、帕特南和福山,他们从更长的时间序列上进行观察与解释,认为对政府的信任蕴涵于社会的历史文化系统之中,其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25,3132]。相比西方国家,具有中央集权历史背景的中国政治文化更加强调政府信任的重要性,儒家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如“民无信不立”、“得民心者得天下”等。马得勇认为,中国民众表现出较高的政府信任水平,很可能是长期以来的威权主义传统所造成的[33]。这种威权主义传统塑造了人们内心对威权的崇拜和依赖,强化人们对政府权威的遵从和对政府政策的支持,正向影响民众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
从文化视角来解释差序信任格局,既有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威权主义价值观会强化政府信任的层级差别。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前偏信中央政府的信任结构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遗产[7,2021],差序政府信任是具有深厚中央集权传统的大国的政治惯性[34]。传统价值观中固有的对皇帝的崇拜和对权威的服从和信赖,塑造了民众的差序政府信任心理,表现为民众对中央政府抱有“天然的好感”,但对地方政府却大多怀有敌意[35]。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威权主义价值观会弱化政府信任的层级差别,秉持威权主义价值观的民众可能会选择对地方和中央“全信”或“全不信”。李连江和欧博文在研究中发现,那些更加接受和尊崇威权主义价值观的农民往往将政府看成是一体的,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着高度的信任;而威权主义价值观较弱的那部分人,才会将高层政府和基层政府区分开来,产生较大的信任差距,并进行“依法抗争”[9,36]。
(三)文化心理与制度绩效的交互作用
在对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来源的解释中,正如李艳霞指出的[7],虽然文化生成论和制度生成论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两者并非互斥关系,而是政府信任形成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心理进路[25]。将两种分析路径放在一个框架下分析,可以看出,民众的威权主义价值观是内化于民众个体中的政治文化,反映了民众内在的付出信任的倾向;而制度绩效是政府信任客体的外在表现对主体心理倾向的影响,可以视作外部“刺激”在公众心理层面的投射[5,7]。
在社会心理学中,Deci认为“外部刺激”可能会降低个人做出行为或判断的“内在因素”,进而产生“挤出效应”[37]。对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制度绩效,包括经济发展与政府回应性等外部因素,与民众的威权主义价值观这一内在因素负向交互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具有相互替代的交互效应。特别是在中国情境下,一些研究指出中国的政府信任表现出明显的“威权韧性(a uthori ta r ia n resilience)”[5,27],在经济绩效下降或政府回应性不佳的情况下,受威权主义价值观影响,政府仍能保持较高的民众支持率[25,27]。
综上,本文将考察威权主义价值观、经济绩效和政府回应性分别对中央信任、地方信任以及信任差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济绩效、政府回应性与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中央信任、地方信任以及信任差值的交互作用,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图
(一)样本及调研程序
本文使用亚洲民主动态调查(The Asi a n B a rometer Survey)中国卷第二波的数据进行分析。亚洲民主动态调查是使用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型研究项目,旨在测量亚洲公民对政治价值、民主和治理等议题的公众意见。第二波中国大陆地区的调查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进行,此次调研在中国大陆地区共回收问卷5 098份,回收率为94.37%,删除包含缺失值的样本后,有效样本为4 956个。
(二)变量设置
1.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为中央信任(您信任中央政府的程度)、地方信任(您信任地方政府的程度),以及中央信任与地方信任的差值。其中,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以李克特4点量表进行评价,从1=“一点也不信任”到4=“非常信任”。
2.自变量
威权主义价值观:采用8条目量表测量,以李克特4点量表进行评价,从1=“强烈不同意”到4=“强烈同意”。举例条目为“政府领导就像家庭的领导一样,我们需要听从他们的决定”。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Cronba ch’sα系数)为0.631。
经济绩效:采用6条目量表测量,以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价,从1=“非常不好”到5=“非常好”。举例条目为:“您认为当前国家的经济条件如何?”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Cronba ch’sα系数)为0.714。
政府回应性:通过“您认为政府在回应民众需求方面做得如何”这一问题进行测度。以李克特4点量表进行评价,从1=“完全不负责”到4=“非常负责”。
3.控制变量
除了政府制度绩效和公民文化心理,已有研究表明,如年龄[7,28,38]、性别[7,25,28,38]、婚姻[28]、受教育年限[10,25,39]、城乡[40]和互联网使用频率[5]等人口统计学因素也会影响公民的政府信任,因此,本文将这些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揭示影响公民政府信任程度的因素,本文采用层次回归的定量研究方法,运用SPSS 18.0进行模型估计。表1描述了本研究中主要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1 各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关系
根据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第二波(2008年)的数据,本文绘制出亚洲典型国家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的对比表。从表2可知,相较于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公民的中央信任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地方信任处于较低水平;而对比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的差值,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央地信任差距远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这印证了中国存在明显差序信任格局的判断[9,13-14]。
表2 亚洲典型国家的中央信任与地方信任对比表
(一)模型的主效应
为了验证解释变量威权主义价值观、经济绩效和政府回应性分别对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产生的影响,我们将“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分别设为因变量,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将主解释变量放入回归方程。层次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模型2和模型5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1=0.052,p<0.001;β2=0.136,p<0.00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学者提出了价值观转型的说法[39,41],但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公民的威权主义价值观对政府信任仍然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14]。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绩效对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3=0.099,p<0.001;β4=0.081,p<0.001),政府回应性对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也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5=0.218,p<0.001;β6=0.235,p<0.001)。
对比模型2和模型5,我们还发现,威权主义价值观对地方信任的影响大于其对中央信任的影响(β2>β1),也就是说,相比于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威权主义价值观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进一步观察模型8,可以发现,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信任差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7=-0.098,p<0.001),这也印证了威权主义价值观对地方政府信任的更大作用,意味着威权主义价值观可以缩小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之间的差距,而威权主义价值观较弱的人具有更大的差序信任[9,36]。
在模型8中,我们没有发现经济绩效对信任差值的显著性影响。而政府回应性对信任差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β8=-0.080,p<0.001)。同时,对比模型2和模型5,政府回应性对地方信任的影响大于其对中央信任的影响(β6>β5),也就是说,相比于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政府回应性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这一结果表明,政府回应性同样是差序政府信任的重要来源,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有助于弥合信任差距。
表3 中央信任、地方信任与信任差值来源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模型的交互效应
对比以往研究,本研究进一步揭示文化心理和制度绩效共同影响政府信任的交互机制。从模型3可知,经济绩效负向调节威权主义价值观和中央信任之间的关系(β9=-0.043,p<0.01),但政府回应性和威权主义价值观交互影响中央信任的效应并不显著(β10=-0.026,p>0.05)。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特定的威权主义价值观,高经济绩效的政府享有更高的中央信任水平。同时,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中央信任的影响,随着经济绩效的提升而降低:在高经济绩效的情况下,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中央信任的作用相对较弱(斜率较缓);而在低的经济绩效的情况下,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中央信任的维持作用更大(斜率更陡)。
图2 经济绩效调节威权主义价值观与中央信任之间的关系
这一发现表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经济绩效在维持中央信任的过程中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高水平的中央信任可能是高经济绩效和高威权主义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现阶段而言,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绩效对中央信任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弱,要维持高水平的中央信任需要注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来看,社会转型期威权主义的发展有其合理性。因此,合理看待威权主义价值观,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也是保障高水平中央信任、夯实政府合法性基础的重要举措。
同样,本研究也进一步揭示出文化心理变量和制度绩效变量对地方信任具有显著的负向交互效应(替代效应)。根据模型6可知,威权主义价值观与经济绩效的交互项并不显著(β11=0.009,p>0.05),而政府回应性负向调节威权主义价值观和地方信任之间的关系(β12=-0.045,p<0.001)。从图3可以看出,对于相同的威权主义价值观,地方政府的高回应性会带来更高水平的地方政府信任,而较低的政府回应性会导致更低水平的地方政府信任。同时,威权主义价值观对地方信任的影响随着政府回应性的提升而降低:在高政府回应性的情况下,威权主义价值观对地方信任的作用相对较弱(斜率较缓);在低政府回应性的情况下,威权主义价值观的作用更大(斜率更陡)。
图3 政府回应性调节威权主义价值观与地方信任之间的关系
这一发现表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在维持地方政府信任的过程中并非独立发挥作用,两者存在交互作用,较低水平的地方信任可能是较低的政府回应性和威权主义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地方政府信任,缓解不平衡的差序信任格局,增强政府回应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保障民众的合理诉求应该成为地方政府施政的重点。
本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文化心理变量和制度绩效变量对信任差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交互效应(替代效应)。根据模型 9可知,威权主义价值观与经济绩效的交互项显著(β13=-0.039,p<0.01),而政府回应性与威权主义价值观的交互项并不显著(β14=0.027,p>0.05)。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到,高经济绩效对应的信任差值小于低经济绩效所对应的信任差值。比较斜率可以得出,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信任差值的负向影响随着经济绩效的提升而加强:在高经济绩效的情况下,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信任差值的作用相对较强(斜率较陡);而在低经济绩效的情况下,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信任差值的作用相对较弱(斜率更缓)。这一发现表明,经济绩效负向调节威权主义价值观与信任差值关系的强度,经济绩效的持续增长释放了比较充分的政府信任红利,当经济走势良好时,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信任差距的修补作用更为明显。
图4 经济绩效调节威权主义价值观与信任差值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制度生成论和文化生成论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第二波数据,我们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就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来源而言,威权主义价值观、经济绩效和政府回应性对提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对地方信任的正向系数大于对中央信任的正向系数可以看出,相对于中央政府,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对提升地方政府信任水平的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央地之间的信任差距。
对信任差值的研究表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对信任差值都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换言之,上述两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任差距;而经济绩效对信任差值的负向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结果强化了“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有助于减少信任差距”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交互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差序政府信任的研究。本文发现,经济绩效对威权主义价值观与信任差值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在高经济绩效的条件下,威权主义价值观对信任差值的弥合作用更为明显。
对比以往研究,本文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与以往研究关注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不同,本文聚焦于中国差序政府信任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归纳总结,基于全国性的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文化心理和制度绩效两个方面解释了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政府信任,尤其是差序政府信任的认识。
第二,本文还考察了制度绩效和文化心理对中央政府信任、地方政府信任和信任差值的交互机制,发现在对中央信任和信任差值的影响中,经济绩效和威权主义价值观具有显著的负向交互效应;而对于地方信任,政府回应性和威权主义价值观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这拓展了对政府信任作用机制的研究,对补充政府信任理论,特别是完善这些理论的不同作用条件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三,本文的结论对提升政府信任,特别是缩小央地信任差距,具有较强的政策意涵。对中央政府而言,虽然目前已享有较高的政治信任,但仍须致力于发展经济,不断提升经济绩效,巩固已有的信任基础;同时要注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保持高水平的中央信任。对地方政府而言,相比经济绩效的提升,民众更看重的是政府回应性,因此,地方政府的政策重心应是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和期待,以改善不平衡的差序信任格局。对此,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和治理创新,有效地回应公民的合理诉求,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各方面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为地方治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王节祥博士以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1]M.J.Hetherington,″The Politic a l Relev a nce of Politi ca l Trust,″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2,No.4(1998),pp.791-808.
[2]D.E a ton,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 York:Wiley,1965.
[3]A.H.Miller,″Politic a l Issuesa nd Trust in Government:1964-1970,″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8,No.3(1974),pp.951-972.
[4]F.Fukuy a m a,Trust,New York:B a sic Books,1995.
[5]游宇、王正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3期,第178-193页。[You Yu&W a ng Zhengxu,″Inte ra ctivea nd Revisionist Politic a l Trust:A Meso-theory on the Sources of Politic a l Trust in Contempo ra ry Chin a,″Comparative Economic&Social Systems,No.3(2014),pp.178-193.]
[6]K.J.O’Brien,″Rightful Resis ta nce,″World Politics,Vol.49,No.1(1996),pp.31-55.
[7]李艳霞:《何种信任与为何信任?——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现状与来源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 2期,第 16-26页。[Li Y a nx ia,″Types of Trusts a nd Why Do We Trust?— An Empiri ca l An a lysis on the S ta tusa nd Origin of Chinese Politi ca l Trust,″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No.2(2014),pp.16-26.]
[8]J.Chen,Popular Political Support in Urban China,W a 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2004.
[9]L.Li,″Politic a l Trust in Ru ra l Chin a,″Modern China,Vol.30,No.2(2004),pp.228-258.
[10]L.Li,″Re a ssessing Trust in the Cent ra l Government:Evidence from Five N a tion a l Surveys,″The China Quarterly,Vol.225,M a rch 2016,pp.100-121.
[11]Q.Y a ng&W.F.T a ng,″Exploring the Sources of Institution a l Trust in Chin a:Culture,Mobili za tion,or Perform a nce?″Asian Politics&Policy,Vol.2,No.3(2010),pp.415-436.
[12]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3期,第 39-55页。[Hu Rong,″F a rmers’Petitiona nd Erosion of Politic a l Trust in Government,″Sociological Studies,No.3(2007),pp.39-55.]
[13]李连江:《差序政府信任》,《二十一世纪》2012年6月号,第108-114页。[Li L ia n j ia ng,″Hie ra rchic a l Trust in Government,″Twenty-First Century,June 2012,pp.108-114.]
[14]高学德、翟学伟:《政府信任的城乡比较》,《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 1-23页。[G a o Xuede&Zh a i Xuewei,″Differences of Trust in Government between Urba na nd Ru ra l,″Sociological Studies,No.2(2013),pp.1-23.]
[15]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Yu J ia nrong,Contentious Politics:Fundamental Issues in Chinese Political Sociology,Beji 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0.]
[16]肖唐镖、王欣:《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对五省份60个村的跟踪研究(1999—2008)》,《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第 88-94页。[X ia o T a ngb ia o&W a ng Xin,″The Politi ca l Trust Ch a nge of Chinese P ea sa nts:The T ra cking Study of 60 Vil la ges in Five Provinces(1999-2008),″Management World,No.9(2010),pp.88-94.]
[17]黄信豪:《解释中国社会差序政府信任:体制形塑与绩效认知的视角》,《政治科学论丛》2014年第1期,第55-90页。[Hu a ng Xinh a o,″Exp la ining Hie ra rchi ca l Government Trust in Chin a:The Perspectives of Institution a l Sh a pinga nd Perceived Perform a nce,″Political Science Review,No.1(2014),pp.55-90.]
[18]T.R.Tyler,Why People Obey The Law,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19]I.Ayres&J.B ra ithw a ite,Responsive Regulation:Transcending the Deregulation Debat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0]叶敏、彭妍:《“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9-57页。[Ye Min&Peng Y a n,″An a 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Strong Centera nd W ea k Lo ca l:A New Interpre ta tive F ra me,″The 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No.3(2010),pp.49-57.]
[21]后梦婷、翟学伟:《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 112-118页。[Hou Mengting&Zh a i Xuewei,″The Form a tion Mech a nism of Politic a l Trust in Urba n Chin a,″Social Science Research,No.1(2014),pp.112-118.]
[22]V.B ra ithw a ite&M.Levi,Trust and Governance,New York:Russell S a ge Found a tion,2003.
[23]M.Levi&L.Stoker,″Politic a l Trusta nd Trustworthiness,″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No.1(2000),pp.475-507.
[2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Zh a o Dingxin,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Beji ing:Soc ia l Science Ac a demic Press,2012.]
[25]W.Mishler&R.Rose,″Wh a t Are the Origins of Politi ca l Trust?Testing Institution a la nd Cultu ra l Theories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34,No.1(2001),pp.30-62.
[2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S.M. Lipset,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t ra ns.by Zh a ng Sh a ozong,Beji ing:The Commerc ia l Press,1993.]
[27]A.N a th a n,″Authori ta r ia n Resilience,″Journal of Democracy,Vol.14,No.1(2003),pp.6-17.
[28]薛立勇:《政府信任的层级差别及其原因解析》,《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 12期,第 57-64页。[Xue Liyong,″Differences of Government Trust on Different Levelsa nd the Re a sons,″Social Science in Nanjing,No.12(2014),pp.57-64.]
[29]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36-50页。[Zhou L’ia n,″Governing Chin a’s Loc a l Offic ia ls:An An a lysis of Promotion Tourn a ment Model,″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No.7(2007),pp.36-50.]
[30]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Zheng Yongn ia n,China Model:Experiences and Difficulties,Zh ej ia ng:Zh ej ia 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0.]
[31][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R.D.Putn a m,Making Democracy Work,t ra ns.by W a ng Lie&L a i Ha irong,N a nch a ng:J ia ngxi People Publishing House,2001.]
[32][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F. Fukuy a m a,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t ra ns.by Peng Zhihu a,Ha ikou:Ha in a n Publishing House,2001.]
[33]马得勇:《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5期,第79-86页。[M a Deyong,″Politic a l Trust a nd Its Origin:A Comp a ra tive Study on 8 Countries a nd Regions in As ia,″Comparative Economic&Social Systems,No.5(2007),pp.79-86.]
[34]刘伟:《政策变革与差序政府信任再生产——取消农业税的政治效应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157-164页。[Liu Wei,″Policy Ch a ngea nd Reproduction of Hie ra rchi ca l Government Trust in Chin a:An a lyzing the Politi ca l Result of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e T a xes,″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3(2015),pp.157-164.]
[35]吕书鹏:《差序政府信任:概念、现状及成因——基于三次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学海》2015年第4期,第 148-157页。[Lü Shupeng,″Hie ra rchic a l Government Trust:Concept,Current Situ a tion a nd C a uses:B a sed on the Empiric a l Study of Three Times N a tion a l Survey D a ta,″Academia Bimestris,No.4(2015),pp. 148-157.]
[36]L.Li&K.J.O’Brien,″Vil la gers a nd Popu la r Resis ta nce in Contempo ra ry Chin a,″Modern China,Vol.22,No.1(1996),pp.28-61.
[37]E.L.Deci,″Effects of Extern a lly Med ia ted Rew a rds on Intrinsic Motiv a 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18,No.1(1971),pp.105-115.
[38]胡荣、李静雅:《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社会》2006年第26期,第45页。[Hu Rong&Li Jingy a,″The Compositiona nd Imp a ct F a ctors of Urb a n Residents’Trust,″Society,No.26(2006),pp.45-61.]
[39]R.Ingleh a rt,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N a n j 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40]A.Inkeles&D.H.Smith,Becoming Modern: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C a mbridge:Ha rv a rd University Press,1974.
[41]P.Norris,″Introduction:The Growth of Critic a l Citizens?″in P.Norris(ed.),Critical Citizens:Global Support for Democratic Govern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1-27.
The Origin of Hierarchical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Wu Jiebing Li Yong Zh a ng Yuting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Politic a l trust indic a tesafund a ment a l orient a tion tow a rd the government,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citizen’s support for government.It not only h a s adeep impa ct on the cost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 a tion buta lso is of gre a t import a nce to the politic a l st a biliz a tion.M a ny schol a rs h a vea rgued th a t within the Chinese society,the centr a l government receives high degrees of trust where a s the loc a l governments get low degrees of trust from the public.Not only does this situ a tion c a use dilemm a s for the loc a l governments,but ita lso a ffects the st a bility of the entire politic a l system.
Previous studies h a ve shown th a t cultur a l psychology a nd the institution a l perform a nce a re considereda s two import a nt sources of citizen’s politic a l trust.But how do these f a ctorsa ffect the hier a rchic a l politic a l trust in Chin a?And which kind of mech a nism le a ds to astrong-center a nd we a k-loc a l politic a l trust structure?These questions still rem a in uncle a r.To bridge these rese a rch g a ps,ba sed on la rge st a tistic a l d a t a—the second w a ve of Chin avolume Asi a n B a rometer Survey,amoder a ted multiple line a r regression model is est a blished.Through empiric a la n a lysis,thisa rticle explores the v a rious impa cts of cultur a l psychology a nd institution a l perform a nce on the centr a l politic a l trust,loc a l politic a l trust,a nd trust g a ps,respectively.Moreover,this a rticle ex a mines the inter a ction a leffects between cultur a lpsychology a nd institution a l perform a nce.
This a rticlestrongly supportstheresultth a tinstitution a lperform a nce a nd cultur a l psychologya re the m a in sources of politic a l trust.Empiric a l results show th a t thea uthorit a ri a n v a lues,economic perform a nce,a nd government response h a 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centr a l a s well a s loc a l politic a l trust signific a ntly.Besides,the a uthorit a ria n v a lues a nd government responsesa re proved to h a ve neg a tive effects on the trust g a p between centr a l government a nd loc a l governments.This result suggests th a t thea uthorit a ri a n v a lues a nd government responses a re two m a in sources of hier a rchic a l trust,further extending the underst a nding of the origin of hier a rchic a l trust in Chin a.Further studies find th a t the inter a ction of a uthorit a ria n v a lues a nd economic perform a nces h a s asignific a ntly neg a tive effect on centr a l government trust while the inter a ction ofa uthorit a ri a n v a luesa nd government responses h a sasignific a ntly neg a tive effect on loc a l government trust.In pa rticul a r,the results a lso reve a l th a 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 a ntly neg a tive effect of the inter a ction terms ofa uthorit a ri a n v a luesa nd economic perform a nces on the trust g a p between centr a l government a nd loc a l governments.This result demonstr a tes th a t a uthorit a ri a n v a lues will pla y a better role in the c a se of high economic perform a nces.This finding a dv a nces the underst a nding of the hier a rchic a ltrust in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 a ction a l mech a nism.
hier a rchic a l politic a l trust;a uthorit a ri a n v a lues;economic perform a nce; government response
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15.11.034
2015-11-03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 ourn a ls. zj u.edu.cn/s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6-08-04 [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号]CN33-6000/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230)
1.吴结兵(http://orcid.org/0000-0002-3890-9995),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网络与社会组织研究;2.李勇(http://orcid.org/0000-0002-6127-6436),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信任和组织研究;3.张玉婷(http://orcid.org/0000-0002-7388-9459)(通信作者),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