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谋杀背后的根源

2016-06-06 17:01刘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刘松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伟大作家福克纳第一篇以杰弗生地区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大部分评论家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她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是位值得同情的女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艾米丽用她的女性暴力致其恋人于死地,而其周围的人漠视其罪行甚至直接或间接的成了她的同谋和帮凶,他们难辞其咎,理应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关键词]女性主义;谋杀;女性暴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85-02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伟大作家福克纳第一篇以杰弗生地区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自发表以来(1930),评论界一直评论不断,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女人的悲剧。但从古到今,读者似乎天生具有这样一种审悲快感,因此人们饶有兴趣的从各个角度来审视它,批判它。有的从社会文学批评的角度,认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一篇关于表现南方和北方或新旧观念的冲突的小说,主人公艾米丽是传统、社会和自我的牺牲品,特别是请教文化的牺牲品(肖明翰,1999);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的批评家认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的是一个被南方传统观念和父权制所残害、背叛的女人的故事(李洁平,2003);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批评家逐一对艾米丽的行径进行剖析,则看出其一切怪异举止均源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朱海燕,2002);还有评论者认为福克纳通过对艾米丽一生的叙述说明她与杰弗逊镇人之间的千丝万缕又紧张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南方乡土人情这一主题(斯通贝克,1985)。本文将从小说谋杀的主题人手,结合南方文学的特点和当时南方社会的普遍的心理特征分析文本,探讨“谋杀”背后的根源。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南方失败而告终,延续多年的奴隶制度被废除,处处残垣断壁,北方工业文明进入到南方土地,新旧观念冲突。战争几乎改变了南方贵族的一切,他们拼死要保住自己仅存的“尊严”与“传统”为了能挽留所谓最后的“尊严”和“传统价值”,他们孤注一掷,不择手段。

一、为维护尊严。不惜实施女性暴力

“暴力”这一词往往同男性结合起来,其实它并非男性的“专利”。女性在长久压抑下或沉默之中爆发的“暴力”更令人战栗,小说中的艾米丽就是一个偏执、自我、桀骜不驯的魔鬼。在其他哥特小说中,一般都是男性暴力的描述,一般读是恶魔般的男主角与天使般的女主角的对立,“一方是凶狠毒辣,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他人的男主角,另一方是孤助无援、屡遭不幸,命运多劫的哥特式女主人公。”这部小说中似乎把这种对立颠倒过来了。女主人公艾米丽是自我、心理扭曲、漠视生命、凶狠毒辣的恶魔,而她的情人荷·伯却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成了艾米丽为保存尊严的牺牲品,艾米莉出身于没落的南方贵族世家,她的境况就如同那象征着格里而生家族身份的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桀骜不驯,装模作样,真实丑中之丑”。她的贵族身份就像当今英国王室,已名存实亡,曾经因为她的贵族身份,政府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当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执政要求她纳税时,她却一再拒绝。当镇长亲自登门拜访时,她傲慢的重复着一句话“我在杰弗逊无税可纳”甚至让她的黑仆把这些人请出去。当她购买毒药,药商按规定要她说明药的用途时,她用咄咄逼人的眼神拒绝回答。

更为过分的是,当她与北方佬荷·伯相爱,当对方表示不想结婚时,她竟然残忍地将对方毒死并与尸体同床共枕达40年之久。荷·伯何罪之有,该受如此惩罚?若说他抛弃了艾米丽似乎太过牵强,文中并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相反,他是在格楼上的卧室里“长眠”了40年,他是无辜的,他有选择结婚与否的权利与自由。而艾米丽为了达到长期占有的目的,为了维护她在杰弗逊镇人民心中的圣女形象,却残忍的毒死了他,并将其尸体藏在楼上达40年之久。其暴行令人发指。那爱米丽一个人又如何能瞒天过海呢?笔者认为杰弗逊镇的人恐怕也难辞其咎吧。

二、为维护传统的化身,“装聋作哑”成帮凶

杰弗逊镇的人对于荷·伯的死也难辞其咎,他们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成为她的合谋帮凶。对于杰弗逊镇的人来说,爱米丽“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为她纳税;当她开授瓷器彩绘课时,从上校的举止可以看出人们把她当作传统的一部分顶礼膜拜。当她的家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人们要求其清除时,斯蒂芬斯法官说:“你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吗?”所以人们为维护她“那南方上流社会得体的女基督徒”的圣洁形象,只能偷偷摸摸地在她家院子里撒石灰。

其实,对于荷·伯的死,杰弗逊镇的人应该早就知情的,从艾米丽小姐买毒药但拒绝说出其用途时,人们心中就已开始有疑惑,起初大家以为是自杀,甚至认为她自杀也许是“再好不过没有的事”,因为杰弗逊镇的人认为她同一个不愿娶她的男人交往密切,而且这个男人还是北方佬,认为这是“全镇人的耻辱,也是青年人的坏榜样”。所以大家知道她要“自杀”,却没有阻止她,使她为谋杀别人具备了可能条件。但荷·伯却在一个午后进入艾米丽家之后再也没有出来,从此就消失了,而艾米丽家不久就传出难闻的气味,难道这一切还不足够引起人们的怀疑吗?或许,在杰弗逊镇人看来,荷·伯,一个北方人,他引诱了尊贵的艾米丽小姐,然后又抛弃了她,所以死也罪有应得,正好可以弥补一下杰弗逊战争的失败。如果说艾米丽残忍凶狠的话,那这些人漠视生命的态度也促成了荷·伯的死亡。首先,先不说别人,就说艾米丽的男仆,他是唯一进出艾米丽家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爱米丽的所作所为,但他却闭口不说,人们休想从他的嘴里的知半点消息。他用沉默帮艾米丽守住了尽40年的秘密,后来艾米丽一去世他就消失了,对艾米丽可算够真诚的了。其他人呢,当她家的气味渐浓时,人们已知道这是尸体散发出的味,至于什么尸体呢?当人们闯进她家院子撒石灰时,已经意识到这么强烈的气味不可能仅是一条蛇或一只鼠散发出来的,而是来自更大的尸体,那更大的尸体怎么会放在房子里呢?那他们为什么又去那里撒石灰呢?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这叫心理否定的有效性。人们潜意识里已经知道事实的真相,但他们因为某种原因拒绝承认自己已经知道的事实,而设法找一些其他的借口使自己信服。可见杰弗逊镇的人为了说服自己,也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尽管已经知道艾米丽家楼上有个房间40年没人见过,他们也不再设法从男仆那里打探任何消息。如果说男仆“作哑”的话,那他们就在“装聋”,暗示了这是他们埋藏在心底同艾米丽一起保守秘密的决心。还有,文中的叙述者一直用“我们”第一人称复数进行叙述,他看似站在一个完全客观的、不偏不倚的公正的角度来叙述,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他是杰弗逊镇得一员,而且是一个和艾米丽年纪相仿的男性。在叙述时,他故意打乱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使叙述顺序和时间顺序扭曲,以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他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告知读者艾米丽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第二部分交代她买毒药,而在第四部分交代荷·伯失踪的事实。可见从叙述动机上来说,这是“蓄意”的叙事策略,以期造成悬疑和激发读者对艾米丽的同情。可见叙事者成功地欺骗了包括著名评论家海勒在内的大部分国内外评论家。叙事者激发起读者对艾米丽的同情,掩盖了她作为谋杀者的真相。可见,虽然叙述者和镇里其他人没有参与谋杀,但他们间接地帮助艾米丽逃脱指责,维护其所谓的“尊严”,已经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综上所述,究其荷·伯被害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一场蓄意的谋杀,他纵有错,但错不致死,他虽为男性,但却是女性暴力无辜的受害者。艾米丽极其同党为了挽留自己仅存的“尊严”和“传统”,不惜残害他人,尽管她的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同情,但这一切都不能构成她杀人的借口。她的暴行不能用简单的“心理扭曲”,“精神长期受压抑”等借口搪塞过去。她和她的同党理应受到时代的谴责。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