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6-06-06 09:18江洋
现代交际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江洋

摘要:随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课程教学引导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旋律,同时对提升大学生自己素质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高校心理学教育现状,可以从完善课程体系、变换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评估等几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212-02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在数量猛增的同时,对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快节奏发展的今天,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的职业素养外,还要练就强大的心理。作为高校,为适应社会的进步,满足行业需求,理应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并开展心理学教育活动,专注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并在生活中完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展互联网+心理教育的各项工作。

一、完善课程体系

由于心理学抽象又不乏实践的特点,加之其本身又是研究人的内心活动,所以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教学不同。[1]因此,心理学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知识传播的同时重视实际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增强内心体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由理论入手,应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心理学基本常识和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

基于心理学的抽象性,教师应列举生活实际,根据身边具体的事向学生展示主要的心理现象、心理理论流派等。使之自主构建心理学理论系统。[2]

(二)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心理学课程的设定应具有适应性,最好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状况选择课程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体现心理学课程设定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力量,更需要调整心理积极应对,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达到课程设定的目的。[3]

从各高校反馈的心理调查报告来看,人际关系、恋爱情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困扰、压力管理等诸多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困扰当代大学生。那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明确了。只要抓住以上的关键点进行指导,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便事半功倍。

(三)与时俱进,研究最新进展与趋势

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心理学教育更是如此。随着时代进步,大量新生事物冲击着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心理学教育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对知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正如新世纪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着手于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健康生活和谐。这一发展的认识更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潜在的建设性力量的引导问题。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幸福、快乐的理解。正因如此,在课程的构建中融入新鲜元素是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的。

二、变换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活动,这就决定了其作用过程中的多变性与挑战性。在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4]心理学重视体验的过程,应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我完善。可见,心理学教育不是单一的讲授,要针对其特点,从各个方面重视学生的每个个体灵活变通地调整课程安排,使之从主观上接受心理学的引导。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心理学的理论讲授,这是最为传统的方式,但也是最直接的传授方式,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想要学会并应用心理学,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框架,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是不可或缺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学是感兴趣的还是由于接受渠道问题,难免学生们的理解会出现问题甚至谬误。这就需要课堂教学,用科学系统的知识来矫正学生们的思想,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学学习模块,为日后的学以致用打下坚实基础。[5]

(二)举例说明法

举例法是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举例法既能快速地说明知识内容,令人容易理解,又比实践活动省时省力,而且举例范围丰富便于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们的观点进行纠正。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案例的保密性,注重实战模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案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学会角色互换,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三)课余生活的利用

在课余生活中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某项任务,以此锻炼学生,使其学以致用。作为教师,要注意把握任务的难度和目的性,力求形式灵活性和有趣味性。此外,任务要摒弃形式主义,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可以提供多重的课余任务,让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的指导,从而练就心理学思维和眼光。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对任务进展进行记录并分析自己的心理,进而学会摒弃消极情绪和不合理的认知。

(四)展开小组讨论

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如网络、书籍、影视、学术讨论等,来培养学生的整理及自学能力,进而增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应展开小组讨论,结合生活中的经验与专业的心理教学阐明观点。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生活与学术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召开专题研讨会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大家感兴趣的模块进行调研,这其中可以包括人际关系状况、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满意度、婚姻爱情观、网络成瘾等。形成对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的有力拓展。作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选主题,自行选择相应程序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做出报告。之后选定时间,师生共同召开研讨会,提出重要问题,大家一起研究。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关乎实际、贴近生活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

(六)团队拓展相结合

在传统的课程讲授之外,相应的实战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成长中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当选择相应时机对其进行专业指导。针对普遍性问题,教师应积极开展团队训练,让学生们在群体中相互支持与理解,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换个角度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开展和参与有意义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训练使学生深刻认识自己,完善思维,并即时调整自身状况。

三、评估考核综合化

在心理学课程效果中,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心的感受和成长,而非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认知。因此,心理学课程的考核不应该只是传统的考试,而是将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综合地进行评价。那么,综合化的评估考核将行之有效。

(一)试卷评估

试卷评估是利用考试的手段进行评估,是最为常见的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的手段,利用试卷,可以准确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流程等掌握的程度进行考核,这是实践的基础。在试卷的内容上,除去客观题外,应设置更多的主观问答,更多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情景之中去考察,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情感价值观的评定

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认定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观察到的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这里面包含着面对生活的积极性和做事的动机等。上文提到教师根据个体的情况安排实践内容,那么情况中的重点就是情感价值观的体现。对于情感价值观的评定,也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从业素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有敏锐的思维,全方位了解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解决问题。

(三)表观性评价

表观性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和作用,团队交流协作能力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传统的测评不同的是,它是一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评价方式,正因这种特点,表观性评价在课堂中得以推广应用及重视。

参考文献:

[1]周敏. 论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14-115.

[2]谭娟晖. 高等农林院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06):41-44.

[3]闫闯. 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11-29.

[4]杨莉杰. 高校计算机实用软件类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2-26.

[5]马定松,秦竹,向秦. 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2):215-21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评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