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烨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文学思潮;发生;演进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71-02
文学思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思维活跃、流派林立、文化冲突激烈的特有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体现。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基于特定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基础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汇合的结果。
因素一:历史时空的更迭。任何文学思潮的兴起并非时代耦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被公认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西洋学堂。这一举措标志统治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无数知识分子思想被解放出来。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没落。旧思想消失,必然带来新思想的确立。这样一个历史时空更迭的重要时刻,文学思潮的涌现是时代玉成的产物。
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响。自古至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得以应运而生,是基于中国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新旧制度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变化中破旧立新、立而再破,但对于文学思潮的变化却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由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政治舞台,如陈独秀、李大钊、林长民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进入中国政坛,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涌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中国当时正经历政治制度的破旧立新,五千年封建制度刚刚被瓦解,封建制度残余尚存,而新民主主义制度初立,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时期,而“揭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序幕的五四运动,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的奠基”[2],文学思潮与政治制度立场一致,必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因素三:人文思想的积淀。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文学作品的积累和人文思想的积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大量的时代作品,它们“深入描写、真实记录了特殊年代人们的心理感受与灵魂扭曲等隐秘的内心世界”[3],这些作品铸就了特殊时代的人文思想,为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土壤。
因素四: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学思潮的涌现既基于社会变革这样的内因变化,又基于外来文学思潮的外因发生变化,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影响下,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见,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直接涌入。另一方面是海外留学生带回的进步文学思想。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演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经历了由兴起、到拓展、到丰收、再到转折四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从191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是我国社会遭遇剧烈动荡、经历剧烈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我国文学思想饱受外来文化冲击、不断求新蜕变的时期,为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孕育了土壤。
(一)准备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谓“破旧而立”。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外国列强用先进科技与文化敲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船坚炮利的战火,还有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随着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的涌入,在社会制度更迭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人文精神为主的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以儒学为主体的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戊戌变法成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里程碑。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被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惊醒,也就此埋下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等新思潮不仅影响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更影响了文学思潮。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文言文、八股文、科学制度也成为历史尘埃,随之而来的是白话文、外国名著翻译作品、中文名著的英译本、现代小说等文学形式涌现大江南北。尽管这一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正在重塑,社会文化在混乱中呈现出无序的、多样的状态,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已迫不及待地走上历史舞台。
(二)革命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革命期,是指1917年到1927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帝制走向新民主主义的重要时期。标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兴起的核心人物是陈独秀与胡适,他们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发表了著名的《文学革命论》和《文学改良刍议》两篇文章,且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新青年》杂志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创办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随后鲁迅先生于《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著名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白话文小说的开山之作。
随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这场文化革命迅速席卷了中国大地,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界人士等中下阶层的人们参与其中。而这些人正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传播与发展的广泛基础,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演进的基石。
(三)成熟期
自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中,仍然没有间断文学革命。在文化思想的动荡中,各大文学流派逐渐成熟起来,不仅创办杂志,还在极力倡导自由主义。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新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如太阳社于1928年创办《太阳》月刊,杂志主创人员均为共产党员。胡适和徐志摩等作家又创办了《新月》杂志,公开表明了维护独立的思想态度。
这一时期的文坛处于矛盾争论中,文学界分为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一方是新月社,另一方是进步文学阵营。两大阵营的文学争论成为当时文坛一道风景。
而这一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1930年3月鲁迅、田汉、郁达夫等五十余位作家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翻译和研究宣传。而巴金、沈从文、老舍、茅盾等一大批红色作家也成长于这一时期。
(四)转折期
1937年至1949年这12年时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转折期。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爆发了激烈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文学思潮在战争的影响下涌现,也为战争的发展和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文学思潮由社会主义转向了爱国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具有宏大的主题,将战争与生命联系起来,作品更具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以不同政治区域为根据地划分的,中国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三大文学区域并立的格局。国统区文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民族存亡的忧怨,将社会的黑暗尽皆揭示出来,作品往往以批判性视角提出反思;解放区文学充满了光明色彩,对人物情感较少描写、甚至直接摒弃,作品中往往运用大量篇幅或通篇描写农民、士兵和干部,或为民歌、或为叙事诗、或为新诗、或为小说,体裁多样,如《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和《白毛女》等作品;而沦陷区文学则呈现出人类处于困境中的觉醒与奋斗,展现坚毅的民族斗志的作品较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更迭中,在人文思想涌动、社会处于动荡起伏的状态下,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中产生的。它经历了辛亥革命前期破旧而立的准备期、思想涌动的革命期、硕果累累的成熟期和走向没落的转折期。在起、承、转、折的四步曲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先国. 从“想象”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J]. 南方文坛, 2015 (01):51-54.
[2]黄爱军. 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3):110-116.
[3]王俊虎, 董蕾. 1920-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摭谈[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138-14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