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蕾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的获得既需要灵魂的善,也需要身体和外在的善,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气,也就导致了幸福一定意义上的偶然性。幸福难免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不仅好的运气有利于幸福的实现,坏的运气也会对幸福的获得产生很大影响。当然获得幸福也需要个人的努力,但它与运气并不绝对是对立的。
[关键词]幸福 德性 运气 亚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18-03
每一事物都要实现它自身所固有的目的,而人的本性中就有一种驱使其积极作为从而实现其存在的力量,也就是“隐德来希”①。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存在形式,不仅要实现自己的存在,而且要使自己过得好,也就是要追求幸福。对幸福的讨论体现了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对人的关怀,也是贯穿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至善,是人的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本文认为,从现代社会角度来看,虽然对幸福的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究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人们能够各自利用拥有的能力去创造美好快乐的生活,而人的各种能力的获得和应用却是无法自给自足的,甚至还会受到各种运气的影响。玛莎·纳斯鲍姆就曾说过:“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件不仅可能影响我们的幸福、成功或者满足,甚至也可能影响我们生活中核心的伦理要素”。可以说,幸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气。
一、作为一种实现活动,幸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可以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但对于什么是幸福,在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则有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将之分为三大类:一般人认为幸福就是过一种快慰享受的生活,诸如吃、喝、玩、乐,亚里士多德将之斥为动物的生活;少数有品位和爱活动的人认为幸福是由荣誉带来的,因为荣誉是政治生活的目的,因而追求到荣誉才会有幸福。为此,他说,荣誉并不是完善的,而是他人因称赞我们的德行所赠予的。这样看来,重点似乎就成了赠予的而非收受的,他人的鉴赏力就是高于我们的德行了。但是称道德行、优异固然好,倘若人优异的才华不能够得到施展,那么有也就等同于没有,所以他认为人的幸福一定是与德行的实践有关的。另外还有第三类人,他们认为幸福即沉思,只有沉思的生命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之境。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幸福层次的递升:享乐——荣誉——沉思。
“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善”指代某种善的事物,并在类比的意义上为善,而非因为其有了柏拉图所谓的善的理念。这里的善并非与恶对立,而是指功能发挥得好,如:在医术中“善”是健康,在建筑术中“善”是一所房屋。当然,至善是某种完满的东西,尽管不是所有目的都是完满的。所谓最终级的目的必须是完满自足的,以其自身为目的,所以,他说:“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获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但是,说幸福即至善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内心体验,幸福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在其实现过程中需要很多外在条件,因为“德性的实践需要许多外在的东西,而且越高尚(高贵)、越完美的实践需要的外在的东西就越多”,而这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运气的影响,因此,幸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二、外在善与运气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事物可以被分成三类: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②而幸福是需要外在的善的,“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高贵)的事。许多高尚(高贵)的活动都需要有朋友、财富或权力这些手段。还有些东西,如高贵出身、可爱的子女和健美,缺少了它们,福祉就会暗淡无光”。一个出身低贱、无儿无女的人谈不上幸福,而一个有坏儿女或虽有过可爱儿女却又失去了的人更谈不上幸福。这里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将朋友、财富、权力、高贵出身、可爱的子女和健美等都看作是获取幸福的外在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些外在条件呢?对此,他明确指出,幸福要靠外在运气来补充。一个人的出身如何自身是无法左右的,取决于运气,但他或她所拥有和掌控的物质财富、权力等是与其出身密切相关的,甚至可爱的儿女和健美也都是个人无法确保的,因为世事无常,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无人可以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当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运气并非是获得外在善的全部因素,如果将外在善的获得全都灌注在一种不确定的运气上,未免有失偏颇。因为一个具有节制德性的人会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身体,一个具有友爱德性的人更易于获得友情,更甚者,在对待厄运的方式和态度上,有德性的人和无德性的人也往往不同,一个真正有智慧和有德性的人会用他所认为的最恰当的方式来对待运气的各种变化。这样看来,外在善对有德性的人的影响比无德性的人似乎要小一点,有德者比无德者更能顺应环境的变化。
那么,德性的获得是否也要依靠运气呢?前文已经论证了外在善部分来源于运气,部分可以经由德性获得。假如德性本身就依赖于运气,那么幸福最终也要依靠运气而获得了。
三、德性与运气
德性有两个要素,即选择与实践。亚里士多德说:“虽然与公正的或节制的人的同样的行为被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一个人被称为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却不是仅仅因为做了这样的行为,而是因为他像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那样地做了这样的行为。所以的确可以说,在行为上公正便成为公正的人,在行为上节制便成为节制的人。”但对于有些德性而言,要做出具有这些德性的事情并不简单,因为德性的实践需要许多外在的东西,如:慷慨之人依靠钱财才能行慷慨之事,公正之人依靠钱财才能回报他人。由此可以看出,缺少一些外在条件,我们就无法获得某些德性,而这些外在条件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气。因此,即便我们想行德性之事,也可能会因为运气不好而无法拥有某些德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和日常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我国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道路的体现。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理解和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地体现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感觉到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5]但是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形成的,要从少年时代的教育方面多着手,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形成较为固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地认同以及接受,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不经意间都会表现出来,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期待的良好青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四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化指的是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青少年要深刻地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事、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也指出,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白事理,懂得国家大义;而且要遵守社会的纪律、风气;然后要做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他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党员同志提出的,还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上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求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出为社会所期待的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为人们所更好地理解运用,而具体化了的、形象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理解将会有更大的帮助。[6]大部分人不太喜欢太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且也是生涩难懂的,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能够出处感知到它,对于它的认同感就会上升。日常化是一种较为常态的教学,教师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延伸,给他们讲解一些社会上道德高尚的人的例子,对他们走入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也有重要作用。在学生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政治方面的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乏味的,空洞的,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要求教师将这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能够使得同学们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将理论转变成常识,引发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共鸣。理论的学习以及理解结合到一起,将使得教师的教学更有效果,学生的学习更有收益。形象化更多的是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以及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人物的行为讲诉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体会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美好的,而什么又是不道德的以及丑恶的。而生活化则是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理解、融入。
学校要注意用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上更好地接受,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应常常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榜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升华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好学、修德、笃实和明辨
为什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青少年正是处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日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国家来说,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于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几项措施。他认为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好学、修德、明辨以及笃实。青少年应该有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方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一点在古代诗书中古人们就提出了见解,他们认为多读书有利于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而且在中西方关于这一点都很认同。比如说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我国还有一句名言“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知识和美德的养成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道德的培养对于青少年也是很重要的,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要修德。一个道德高尚的青少年对于社会的贡献才可能很大。学生阶段学校教给他们要热爱劳动、要乐于助人等良好的品质。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文明、诚信。明辨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青少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决定做事。是非观念要明确,把错的当成对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会作出错误的行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笃实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掌握理论知识,单知道应该怎么做是完全不够的,更应该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实际中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只是单纯地讲空话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践行那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小学老师教给学生要孝顺,就会常常给他们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升入初中和高中后,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外活动反而变少了。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会多很多,要多出去经历,而不是整天呆在寝室。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固定并形成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经过接受理论、实践、再次学习以及实践的反复过程。因此,知识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道德培养、明辨是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几个方面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学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应该是学习,不仅仅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培养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能力,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应该抓紧自己的学习时光,在这个学习阶段青少年群体不用承担较为沉重的社会责任,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到处奔波,是青少年最能够心无旁骛学习的黄金时间。青少年既应该努力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视角之外的浩瀚知识,在不断提升自身涵养的过程,也无形中提高的自己的思想觉悟,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 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4-7.
[2] 刘云山.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3-6.
[3] 刘奇葆.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3.5.
[4]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55.
[5] 习近平.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31.
[6]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5.25.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