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的语义偏移

2016-06-06 08:15张阳阳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积极意义

摘 要:近年来,中性词语成为语法界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根据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理论,分析“有味”这一中性的名词性短语发生语义偏移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有味 语义偏移 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

一、中性词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当前,中性词的语义偏移得到了广泛研究,在语法学上,这部分研究来源于1983年吕叔湘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中性词与褒贬义》一文。学者们发现这一理论可以解决许多语法问题,纷纷展开研究。邹韶华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偏移的理论,即语频效应和语义联想,为解决语义偏移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张家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俄语方面的,在中俄语法教学上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东西。本文主要讨论“有味”这一名词性短语在语言运用上是否发生了语义偏移,如果发生了语义偏移,是偏向了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了呢?

二、辞书中对“味”及“味道”的解释

“有味”即“有味道”,是由“有”加上“味道”组成的名词性短语。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大词典》中对“味”的解释为:“①气味;滋味。引申指菜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②意味;趣味:语言无味。③辨味。《列子·天瑞》:‘有味味者。引申为研究体会。如:‘体味。④量词,中药配方,药物一种叫一味。”“‘味道即体会义理、常景。《赞四君诗·严君平》:‘味道综微言,端蓍演妙说。”[1]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字典》中显示,“《说文解字》:味,‘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碱火苦土甘。《礼王制》:‘五味异和。”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中对“味”的解释是:“①舌头尝东西得到的感觉。如:甜味、苦味、辣味。②品尝;辨别滋味。《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③菜肴。④鼻子闻东西得到的感觉。如:香味、臭味、火药味。⑤意义;意趣。《文心雕龙·宗经》:‘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⑥研究;体会。汉·班固《答宾战》:‘委命供己,味道之腴。”[2]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正序倒序多用词典》中“味道”:“①滋味:菜的味道好。②指兴趣;意味。③气味。”[3]上述是对“味”和“味道”从辞书和字典角度进行的解释。可见,“味道”是一个中性词语,具体词义是“滋味”,多指饭菜等食物被人们品尝之后得到的感觉。它的抽象义为“兴趣、意味”是一种经过深深咀嚼之后得到的感觉。这里的“味道”可以是学到知识后或者听过音乐后再回味的一种感受,更为抽象。在具体运用中,“味”以及“味道”可以和“有”结合使用,构成“有味”“有味道”。这里的“味”和“味道”是相等的,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大多数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味”也就等于“味道”。“有味”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也是表示中性的短语。既可以表示味道好、美味,也可以指“味道坏、怪味”。“有……”是一种语义偏移的格式,如“有情绪”多偏向贬义,“有水平”多偏向褒义,“有意见”多偏向贬义。

三、从历时角度对“有味”进行语义偏移分析

对一个词的词义以及使用情况的考察,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本文旨在探讨“有味”的语义演变轨迹,从分析总结中发现它的语义偏移情况。“有味”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吕氏春秋》:“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这里的“有味”偏向积极意义,即“好的味道”。语料显示,“有味”既可以偏向积极意义,又可以偏向消极意义,是一种双向偏移。语义偏移并不会在字典中显示,它是出现在具体语境中的,通常是上下文语境。“有味”偏向积极意义时可以通过具体语境体现出来。例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写道:“子产练染也,美而不尊。虚而能满,淡而[有味],被褐怀玉者,故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有味”偏向积极意义时也可以通过否定性词语加上“有味”体现出来,例如,清代小说《九尾龟》中写道:“恐怕他理屈词穷,恼羞成怒,那时倒觉得没[有味]儿,便也微微一笑,不去驳他。”上述是“有味”在古代体现积极意义的例子。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有味”偏向消极意义的情况呢?清代小说《济公全传》中写道:和尚说:“这倒不要紧。你这屋里[有味],熏鼻子。”陈玄亮说:“什么味呀?”和尚说:“有贼味。”这里的“有味”从具体的语境中可以看出是偏向消极意义的。

以上谈的是“有味”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发生的语义偏移情况,下面来看看现代汉语中“有味”是如何使用的。在现代汉语中,“有味”也发生了双向偏移,既可以偏向积极意义,又可以偏向消极意义。“有味”偏向积极意义时有两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是具体语境体现,例如,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中写道:“只能从书本里寻找一个饭碗!这碗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却总是有滋[有味]的。”这里的“有味”谈的是一种抽象的味道,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万选蓉和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五彩果冻,在孩子们中间唱啊、跳啊、乐啊!”(《1994年报刊精选》)中的“有味”是受“津津”修饰形成的一个成语的一部分,在这个句子中表现出了具体事物的味道好,偏向于积极意义。第二种是由否定性词语加上“有味”构成的,它偏向于积极意义。例如,董保存《毛泽东厨师谈访录》中写道:“如果饭桌上没有辣酱和蒜泥一类的东西,主席就说菜没[有味道]。还有,主席特别喜欢吃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肘子等都喜欢吃。”这里使用的是“有味道”,前文已经论述了“有味”即“有味道”,在这个句子中“有味道”是指具体的味道。下面谈谈“有味”在现代汉语中偏向消极意义的情况,“有味”偏向于消极意义时是由具体语境体现出来的。例如:“一次,一位居民电话投诉,反映几天前买的猪肉[有味],菜店质量员和值班经理20分钟后就赶到顾客家中,调查处理了此事。”(《1994年报刊精选》)这里的“有味”是指具体的、不好的味道,偏向于消极意义。“所有进口的、国内生产的油性多彩涂料均属有毒、[有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品,其中某些有害的有机物成分含量大大超过了标准。”(《1994年报刊精选》)这里的“有味”也是在具体语境中偏向于消极意义。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说明“有味”这个名词性结构发生的语义偏移情况,下面列出两个表格来显示其出现的时间的具体情况,以求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解释。

说明:本文的语料来自于北大语料库,在古代汉语中选取了422个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选取了500个例子。在语料库中,现代汉语中“有味”的使用有1830例,本文选取前500例作定量研究。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有味”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意义。

“有味”偏向于褒义时,由语境体现出来占绝对优势。

“有味”发生语义偏移并且偏向褒义的情况出现最多的是在宋代、明代和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其他朝代出现的较少。

“有味”偏向于消极意义的情况非常少,多指具体的、不好的味道。最初出现在唐代,在清代出现最多,多用在小说中。

在现代汉语中,“有味”的使用偏向积极意义的用法远远大于偏向消极意义的用法。

在偏向积极意义的用法中,语境体现占绝对优势。

与古代汉语相比,“有味”在语义偏移过程中偏向于消极意义数量相当。

四、结语

从上述论述以及表格分析中可以看出,“有味”在句子中大多数偏向褒义,只有少数偏向贬义。偏向贬义时,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数量相当。这时我们可以运用语频效应和语义联想理论解决一些问题。所谓“语频效应”,即“因语句及句式在语用中出现的多寡而对语言的意义、结构等产生的不同影响。”[4]因为“有味”在具体句子中总是偏向褒义,使这个短语发生了语义偏移,虽然它是双向偏移,但是大多数偏向褒义,少数偏向贬义,所以在使用中人们更自然地把它用在褒义的语境下。

参考文献:

[1]徐复.古代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716.

[3]张振德.汉语正序倒序多用词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

[4]邹韶华.求真集[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张阳阳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00)

猜你喜欢
积极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索
粤韵童声话传承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策略
管理沟通应用对企业业绩的积极意义
试论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的可行性及其面对的质疑
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壁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