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民歌表现形态及保护传承

2016-06-06 08:13牛顺清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民歌

摘要:哈萨克族民歌是哈萨克人建立在历史发展、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产物,也是哈萨克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情趣、情感表达、审美心理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真实反映。对哈萨克族民歌表现形态及文化内涵的诠释,对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传承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哈萨克族文化;民歌;非遗保护

历史渊源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的塞种人,乌孙、大月氏、康居、阿兰等,6世纪中出现的突厥、葛逻禄等部落,蒙古时兴起的乃蛮、克烈、钦察等也是哈萨克族形成的重要源流,直到现在哈萨克族中仍保留着乌孙、乃蛮、克普卡克、克烈等部落的名称。”千百年来,由古代许多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哈萨克族就以弹唱的方式记述着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用冬不拉弹奏伴以口头即兴演唱的歌乐或弹唱的形式成为哈萨克人民在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相传在公元8世纪克普恰克部落的弹唱家霍尔赫特就以弹唱的形式用哲理语言吟诗启示众人而闻名”。“在民间,曾有人称他是冬布拉、库布兹最早的制作者和弹唱诗人。”15世纪至18世纪,在哈萨克汗国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弹唱艺术家,阿山·海戈、杜斯藩别特、季叶木别特、塔特卡尔、库铁叶、江布尔等都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东邻伊吾县,南接哈密市,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蒙国界长达309公里,有哈萨克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16个民族11万人,哈萨克族3.8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1%。巴里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的匈奴、高車、塞种、乌孙、呼揭、突厥、柔然等曾在巴里坤草原活跃。据史料记载:“哈萨克族很早以前就游牧于巴里坤地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日趋频繁的哈萨克族使者进京入觐,往返均汇聚于巴里坤更换骑乘”。由此可见,哈萨克族先民所创造的优秀民歌,被一代又一代哈萨克人承载着从远古走来,在巴里坤草原上广泛流传,和他们的生活、历史、文化同步发展。

具体内容

哈萨克族民歌演唱是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从内容上分为五类:赞颂类歌曲、爱情类歌曲、劳动类歌曲、习俗类歌曲和其它类歌曲。

1、赞颂类歌曲主要以歌颂家乡,赞美英雄,咏唱美丽山河与家园等为题材内容。

2、爱情类歌曲在哈萨克族民歌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情歌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情人之间的思念、离别、愿望和懊悔的心情,赞扬了忠贞不渝而富有感情的人物,憎恶毁晢者,见异思迁者。

3、劳动类歌曲主要有狩猎歌、牧放歌、奶畜和幼畜歌等。这些民歌以家畜、飞禽走兽和一些野生动物为起兴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哈萨克人在牧放、狩猎时的生活情态以及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4、哈萨克族习俗类歌曲突出地表现了人的一生中各个关键环节的特殊内容,如庆贺婴儿出生时要唱祝福歌,结婚时要唱一整套婚礼歌,亲人去世时要唱哀悼歌或挽歌等。在这类歌曲中《婚礼歌》内容最为丰富和生动,《婚礼歌》主要有《婚礼序歌》《森斯玛》(怨嫁歌)《阔尔斯》(哭嫁歌)《阔什塔斯》(告别歌)《别塔夏尔》(摘面纱歌)等。

除了劳动类歌曲、颂赞类歌曲、爱情类歌曲、习俗类歌曲以外,还有《谜语歌》,《询问家谱歌》,以及对唱时求让座的《求歌》等。

从音乐特点上可分为安和艾伦两大类:

安,是哈萨克族歌的意思,其结构大部分是在单乐段反复基础上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节拍多为二拍和三拍,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歌词和曲名,旋律非常优美。

艾伦,是哈萨克族诗歌的意思,曲调的结构比安短少,行进平稳,与语言音调结合紧密,曲式多为单乐段或经过扩充的单乐段。艾伦的演唱主要以对唱为主,兼有独唱或自弹自唱。这类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哈萨克人将即兴填词的高手尊称为“阿肯”。

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独唱与弹唱两种:

独唱节拍徐缓,旋律悠扬。弹唱以冬不拉为伴奏,自弹自唱,多以混合节拍,显示其独特韵律,旋律粗犷热情。这类歌曲的歌词多来自哈萨克族著名诗人和民间歌手创作的优秀诗歌。

哈萨克族民歌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的套曲。从音乐上讲,一般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节拍有自由与规整两种节拍的复合形态。规整节拍中,以2/4、4/4等居多,3/8、3/4、6/8拍和混合复节拍如5/8、7/8等,以及更多变化的复杂节拍都可见到。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热情优美,奔放粗犷。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带有呼唤性音调,并以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以多样型态出现在歌曲的曲首部分,它往往是歌曲的核心音调,有时还能发展成以六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曲调变体出现在民歌旋律的结构内部,特别是某一首歌曲的内容转折处和句逗的地方。

哈萨克族民歌不仅是哈萨克人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反映社会和历史的一面镜子。它集中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历史文化、民族精神、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保护传承

语言是民歌的载体,而居住在城市的哈萨克族青少年大都选择上汉语学校,有些年轻人甚至不会说母语,听不懂传统的哈萨克族民歌,也就谈不上欣赏和传承,这使哈萨克族民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之即,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巴里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对哈萨克族民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 出台相关保护措施,为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比如:2010年自治县制定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哈萨克族民歌的实施方案、十三五保护规划等。

二、 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人员会同乡文化站干部深入乡村对哈萨克族民歌进行普查,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哈萨克族民歌的源流、内容、表现形态、特点及其价值等,整理归档。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和田野调查,访谈民间艺人,召开座谈会,将哈萨克族民歌完整全面的发掘出来,提升到一个高度。

三、 2008年6月哈萨克族民歌被哈密地区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自此,自治县多次举办培训班,培养哈萨克族民歌手,并在小学和中学开设课堂,邀请哈萨克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教授相关课程,使校园发挥了在保护传承中的基础熏陶作用。

四、 自治县要求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培养徒弟至少2-3名,并在从表演、培训、展示等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核,奖勤罚懒。

五、每年举办一次哈萨克族民歌大赛,旨在扩大影响,培养民歌人才,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哈萨克族民歌,使哈萨克族民歌在民间有坚实地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 张海彬.哈萨克族民歌两种调式体系之探源.人民音乐,015年4期;

[2]王建 贾孜拉.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人民音乐,2012年11期;

作者简介:牛顺清(1962- ),女,大专,副研究馆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管理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现任新疆巴里坤县文化馆馆长。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民歌
畲族民歌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