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树明?王继平?周晓刚
摘 要 在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建设试点项目基础上,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和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企业职业培训与高校学术教育紧密耦合的高职-本科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嵌入德国职业工种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实施企业主导型工学交替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本科衔接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元”培养;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8-0078-03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与结构的合理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从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到3月22日教育部明确“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可以看出应用技术型教育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大力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德国“Two in one-Program(即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合二为一)”模式下的高职-本科衔接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学位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保留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又加入了高等学位教育的元素,其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社会需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该教育模式的实践对于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德国“Two in One”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德国“Two in one”应用本科教育是把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合二为一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企业根据国家的职业技术标准结合企业相关岗位(群)所必需的经验技术、实践技能、理论技术和创新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校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由企业主导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主导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并部分参与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员工入职后,企业和员工双向选择,签订学徒制职业培训协议,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主体接受连续的理论与实践交替式培养,获得专业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以及在职业活动中需要的行动和社会能力。
德国是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最完备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职业教育已形成中职教育-职后继续教育-双元制大学-Two in one应用本科教育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由此培养出技术工人-技术专家-实施专家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为提升德国经济的竞争力输送了大量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1]。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现已形成了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蓝领(技术工人)-高级蓝领(高技能人才)-灰领(技术技能型人才)-白领(工程师)不同类型的劳动者。而其中所谓的灰领是介于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技术技能层,其主要任务是把科学的专业理论方法和专业经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于德国“Two in One”高职-本科衔接教育的策略与路径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健雄学院)地处江苏省太仓市,太仓现有德资企业230多家,为中德两国政府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区”。德资企业密集的优势为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引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2014年健雄学院与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同济大学)及德资企业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舍弗勒公司)合作采用德国“Two in One”应用本科教学模式开展高职-本科衔接教育,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制为五年。在三年高职教育阶段,健雄学院和舍弗勒公司分阶段轮换进行课业教学,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侧重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两年本科教育阶段,由同济大学和舍弗勒公司负责课业的教学实施,在本科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基础上,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教学设计,提升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确立高职-本科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强调综合素质,二是强调技术技能。其人才定位是不仅要“把事情做对(do thing right)”,而且要“做对的事情(do right thing)”,应具有行业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德国舍弗勒集团是全球范围内生产滚动轴承和直线运动产品的领导企业,也是汽车制造业中极负声誉的供应商之一。舍弗勒公司是江苏省太仓市规模最大的德资企业,主要是从事轴承的加工与制造,需求的是具备机电产品运行与维护、机加设备操作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机械及机械相关的自动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制造与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1~3年岗位历练后,提升为应用工程师、研发工程师。根据舍弗勒公司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在研究高职、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健雄学院、同济大学和舍弗勒公司三方借鉴德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校企双方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确定岗位所具备的能力模块,形成多个能力单元,分解为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重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着力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二)构建嵌入德国技术标准的“双元互动、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和企业岗位目标,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大要素的培养,形成职业素养、职业发展和职业技术技能三个教育模块,在职业技术技能模块中引进国际先进的德国工业机械工职业标准,对接德国同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创新性采用德国的技能训练项目,同时兼顾同济大学继续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课程,开发舍弗勒公司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构建“双元互动、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2]。健雄学院和同济大学负责专业理论课程、舍弗勒公司培训中心负责技能训练课程、舍弗勒公司负责专项岗位技能课程。三部分课程实行分阶段轮换教学,分学期阶段性完成在学校理论学习、在培训中心技能培训、在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任务。“双元互动、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工学的充分结合和理实的有效融合;“三站交替、分段轮换”的实施形式,保证了学习过程、培训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深度对接,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多元化”教学团队
基于德国“Two in One”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分别由高校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师组成的项目培训团队和由德资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岗位技能指导团队来组织实施。由高校负责理论课的教学,培训中心负责的行业核心培训课程,德资企业负责企业专项岗位技能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多元化”的教学团队。通过课程师资团队定期座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反思反省,不仅有效促进高校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岗位技能和培养需求,也使教师对企业培训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速了学校“双师”型教师向“教练”型教师的转变。
(四)采用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多方负责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原则,由高校、培训中心、企业和行会共同负责学生的课业考核。高校评价包括学习内容、平时作业、考试成绩和学习态度等;培训中心评价考核包括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培训态度、社会行为、安全生产和培训内容记录等方面;企业评价是按照在岗员工的纪律、安全、质量标准等考核要求进行;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进行德国AHK职业工种的考试组织与实施,全面考核和评价既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也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公正、科学规范的测评后,获取到德国AHK工业机械工的职业资格证书[3]。采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提升了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实用取向和多样性特点愈加明显,技术技能型人才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对象,并将占据主导地位。开展德国“Two in One”模式下高职-本科衔接教育,校企深度对接,按企业岗位要求培养人才,并使所有参与者——学生、企业和高校均从中受益,既可破解高职毕业生在知识更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上较弱,难以真正适应技术升级与个体职业发展现实需要的问题;又可破解本科教育以学科为主线的教学设计导致的培养规格目标实用性、实践性不足的问题[4]。高职-本科衔接“Two in One”教育模式使得具有较强专业潜能和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通过接受本科教育,契合了企业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素质结构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0-85.
[2][3]韩树明.基于“双元制”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5-9.
[4]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