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 公主岭 136100)
放养与舍饲对东北民猪生长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金 鑫, 张立春, 李 娜, 李兆华,赵晓东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 公主岭 136100)
为了解和掌握放养与舍饲对东北民猪生长状况、健康水平及新陈代谢的影响,本试验对两种饲养方式下东北民猪的生产性能,血常规指标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放养条件下东北民猪体重及日增重降低明显(P<0.05),但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降低显著(P<0.05)。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极显著升高(P<0.01),嗜碱性粒细胞显著升高(P<0.05)而中性粒细胞(Neu)显著降低(P<0.05)。放养对东北民猪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较为复杂,值得关注的是总胆红素(T-BIL)在升高不显著的情况下(P>0.05),直接胆红素(D-BIL)却变现为极显著升高(P<0.01),而这种变化并非因肝细胞损伤所造成。上述结果表明放养能有效利用自然饲草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具有显著提升猪群的健康水平的效果。
放养;东北民猪;生产性能;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畜牧产品的营养与健康,传统生态养殖模式逐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与市场的认可[1],同时生态养殖模式更加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很好的保证了动物正常福利[2]。本试验利用长白山的林地及丰富的天然野生饲草、饲料资源,结合福利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实施了东北民猪的林地放牧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林地野生饲草饲料资源,可丰富猪群食谱并显著提升猪肉的肉质品质[3]。放牧饲养改变了猪群的生活习性和食谱组成,更加接近猪群的自然生存状态,具有显著改善猪群健康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不同品种、不同饲料添加剂及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猪血液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4-7],但针对相同品种放养与舍饲模式对猪的影响并未有系统研究的报道。因此,本次试验重点对舍饲与放养方式下的东北民猪生长及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放牧饲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1.1 饲养试验与生产性能测定
东北民猪选自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原种猪场,试验猪每组在30~35头之间,饲养试验在6~9月之间进行,试验期为120 d。舍饲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原种猪场,采用常规舍内饲养方式,饲喂全价饲料。林地放养选择在吉林省抚松县养殖基地,按早晚补饲精料,白天放牧的饲喂方式进行。生产性能测定指标主要包括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并计算出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等相关指标。
1.2 血液常规指标测定
前腔颈静脉采集血液2 mL,EDTA-K抗凝。血常规指标测定使用BC-5300 Vet迈瑞兽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测定了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相关指标。测量指标包括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含量(NE%,NE#)、淋巴细胞比例及含量(LY%,LY#)、单核细胞比例及含量(MO%,MO#)、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及含量(EO%,EO#)、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及含量(BA%,BA#);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比容(PCT)等。
1.3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前腔颈静脉采集血液2 mL,分离胶/促凝管分离血清。采用ZS-3 型半自动生化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肌酐(CREA)、尿素氮(BUN)、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血液无机盐类包括无机磷(P)、钾(K)、钙(Ca)、镁(My)、钠(Na)、氯化物(Cl)和二氧化碳(CO2)等指标。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首先用Excel 2010进行初步计算后,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误。
2.1 生长性能比较分析
放养与舍饲条件下民猪生产性能测定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120 d的饲养试验,舍饲民猪在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放养组(P<0.05),但放养组在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舍饲组,由此推算出放养组具有更优的料重比(P<0.05)。原因在于试验期间为林地植被最茂盛的季节,放养猪可自由采食林地饲草饲料等一切食物资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全价饲料的摄入量,而这部分食物由于无法精确计量,故在计算平均日采食量中并未计算在内。而林地放养的目的就是利用野生饲草饲料资源来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8]。
2.2 血液常规性状指标比较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饲养方式对东北民猪血常规指标影响较大,其中主要对白细胞各项指标影响较大。其中除白细胞总数(WBC)和嗜酸性粒细胞(Eos)无显著差别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别。舍饲组中性粒细胞(Neu)比例和含量显著高于放养组(P<0.05)。而淋巴细胞(Lym)与单核巨噬细胞(Mon)则表现为放养组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嗜碱性粒细胞(Bas)在放养组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但绝对含量却表现为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不同饲养方式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影响不明显,仅表现在放养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提示放养组猪只单个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增加,推测与放养状态下猪只总体运动量的增加直接相关。血小板相关指标中,尽管放养组猪只相关指标略有增加,但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性,提示不同饲养方式对血小板相关指标影响并不明显。综合放养与舍饲对民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饲养方式主要对白细胞构成产生显著影响。
表1 不同饲养方式对东北民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表2 不同饲养方式对东北民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2.3 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表3为放养与舍饲条件下东北民猪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比较可以发现两种饲养方式对民猪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并不明显。其中放养组在血液总蛋白(TP)含量及血清白蛋白(ALB)含量上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两组间在这两个指标上的差值也较为接近,提示放养组血清总蛋白的提高很可能是因为白蛋白提高所致。舍饲组中甘油三酯(TG)和血液二氧化碳(CO2)的含量显著高于放养组(P<0.05),其可能的原因是舍饲组猪只食用全价配合饲料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运动,血液中营养物质,尤其是脂类物质的累计程度肯定高于放养组,而CO2含量的升高是由于缺乏运动,血液循环减慢所导致的。同时另一个结果是放养组直接胆红素(D-BIL)含量极显著地高于舍饲组(P<0.01),检测结果显示放牧猪D-BIL平均含量接近舍饲猪的1.5倍,而尽管放养组总胆红素(T-BIL)同样表现为有所增加,但并不表现出差异显著性(P>0.05)。有报道表明在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情况下,D-BIL含量会出现升高趋势,但相对于T-BIL和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细胞损伤检测则更加敏感,在检测结果中并未出现显著升高的趋势,说明放养组血液D-BIL含量的提升并非由于自身肝功能损伤造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放养过程中采食其饲草饲料所引起的胆汁排放系统功能障碍。
表3 不同饲养方式对民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血液中参加机体免疫功能的成分,主要是白细胞中的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检测结果能提示宿主动物的易感性,侵入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所发疾病的性质与预后等[9]。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放养与舍饲方式对白细胞组成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表2)。这种影响结果主要表现于在白细胞总水平相对平衡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和含量上出现显著甚至极显著的差异。其中舍饲组中性粒细胞(Neu)显著高于放养组(表2),考虑到Neu在非特异性免疫,尤其是化脓性细菌病原感染中的重要作用,提示舍饲猪群可能面临更多的细菌感染的机会,这与舍饲条件与放养条件在猪群密度,环境控制差异密不可分[10]。其他白细胞指标包括淋巴细胞(Lym)、单核巨噬细胞(Mon)和嗜碱性粒细胞(Bas)比例和含量表现为放养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表2),其可能的原因是相对于舍饲饲养,放养状态下东北民猪所面临的外界环境更为复杂,有助于免疫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下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变得更加完备[11]。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宿主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主要执行者,尽管本次试验并未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行深入分析,但不难推测在放养条件下东北民猪免疫水平应该显著优于舍饲条件下。对于血常规其他指标,尽管放养组普遍高于舍饲组,但并不表现差异显著性,这进一步证明放养对改善猪群免疫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
血液生化检测是衡量机体生理及代谢水平的重要标准。检测结果显示放养对东北民猪机体生理与代谢影响并不显著。其中放养组血液总蛋白(TP)含量及血清白蛋白(ALB)含量上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分析原因是放养条件下一方面由于不能随时随地获得饮水,猪只可能存在一定的饥渴感,造成一定程度的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血常规相关指标尽管为表现出差异显著,但均表现为放养组均高于舍饲组就是很好的佐证,另外的原因是由于放养状态下猪只的运动量显著增加,心肺系统物质运输功能较舍饲条件下势必有所提升,血清白蛋白含量的增加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3]。与人类或动物模型中超负荷运动所造成的“运动性贫血”所不同[14],放养组在包括血红蛋白在内的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说明放养方式并未使猪的运动量超负荷,事实上必要的适量运动对维持猪身体健康及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是完全必要的[1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含量的提高也提示存在溶血性贫血的可能[16],但与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肝功能相关指标测定结果中放养组总胆红素(T-BIL)仅仅表现出略微升高的情况下(P<0.05),直接胆红素(D-BIL)确表现出极显著的升高,尽管本次试验并未测定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但不难推测I-BIL在放养组猪群中会出现显著地降低趋势(表3),间接胆红素含量与红细胞破坏速率直接相关,因此进一步排除放牧猪出现贫血的可能。D-BIL的升高与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疾病相关,但用于肝细胞损伤检测的更加敏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却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说明放养猪肝功能不存在问题。但试验结果可能提示放养可能增加包括胆囊在内的胆道炎症的风险。
林地放养对东北民猪健康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林地自然饲草饲料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研究数据表明尽管猪林地放养牺牲了部分生长速率,但由于自由采食自然饲草饲料资源,使得全价饲料的摄入量显著减低,具有更优的经济效益(表1)。有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放养对猪肉的品质提升效果明显,几乎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污染[5]。这种养殖方式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林地饲养方式由于占地面积大,对养殖条件要求较高,无法形成规模化饲养。同时由于放养场所环境条件复杂,除地方品种猪外,国外引进品种可能并不适于放牧饲养[10],这是本次试验采用地方品种东北民猪作为放养对象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放牧饲养条件下猪群整体生长减慢,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长,也限制了放牧饲养方式的普及。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由于放牧饲养猪无论在产品风味还是营养健康水平看都显著高于舍饲猪,深受消费者欢迎,具有更高的利润率,适合包装为绿色高档有机食品,这是放牧养猪方式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1] 刘冬豪,谭教珠.猪肉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 2008, 24(7):709-711.
[2] 靳海滨.养猪业的风向标——生态养猪[J].北京农业,2013(15):138-140.
[3] 金鑫,张树敏,李娜等.松辽黑猪的野外放养技术[J].猪业科学,2009, 26(4):100-101.
[4] LIU Y,LU X,LUO Y R,et 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Haematological Traits, Lysozyme Concentration and T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 in Three Pig Breeds[J].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 2010, 9(21):2748-2751
[5] 常启发,白会新,石宝明,等.黄腐酸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参数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13,25(8):1836-1842.
[6] SCHOLLENBERGER A, Bielecki W, Stempniak M,et al.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regnant sows[J].Arch Vet Pol. 1992, 32(3-4):35-46.
[7] PETROV A, BLOHM U, BEER M,et al.Comparative analyses of host responses upon infection with moderately virulent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in domestic pigs and wild boar[J]. Virol J. 2014(11):134.
[8] 张树敏,金鑫,陈群,等. 放牧对松辽黑猪生长肥育及胴体肉质的影响[J]. 吉林畜牧兽医,2005(5):6-7.
[9] GóMEZ-LAGUNA J, SALGUREO FJ, DE MARCO MF,et al. Changes in lymphocyte subsets and cytokines during European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IL-12 and IL-10 and proliferation of CD4(-)CD8(high) [J]. Viral Immunol. 2009, 22(4):261-271.
[10] 冯小花,向福生,周望平. 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控[J].畜禽业,2015(1):34-35.
[11] CLAPPERTON M, DIACK AB, MATIKA O, et al.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in pigs: heritability and associations with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health status conditions [J]. Genet Sel Evol. 2009(41):54.
[12] CLAPPERTON M, GLASS EJ, BISHOP SC. Pig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leucocyte subsets are heritable and genetically correlated with performance[J]. Animal. 2008, 2(11):1575-1584.
[13] 张英霞, 张云. 血清白蛋白的功能与应用[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3):315-320.
[14] 赵杰修, 田野, 曹建民,等.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方法探讨[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4(4):436-440.
[15] 董联合, 王晓锋. 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J]. 猪业科学, 2013,30(1):106-107.
[16] 康云平, 孙宝云.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2008,23(6):368-369.
2016-04-27)
吉林省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20130206033NY)(20140307005NY)
金鑫(1961.10—),男,研究员,研究方向:猪品种选育和饲养管理Email:jinxin61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