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2016-06-05 14:17吴殿廷李东和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区位旅游者目的地

胡 灿,吴殿廷,李东和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安徽大学商学院,合肥230601)

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胡 灿1,吴殿廷1,李东和2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安徽大学商学院,合肥230601)

以安徽省、云南省、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市场区位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研究了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两者间的作用方式。研究发现,根据目的地距离主导客源市场的远近将市场区位分为分离型市场区位、相邻型市场区位、重合型市场区位,根据旅游者在目的地区域不同的行为流动规律分为单一中心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多中心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和网状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

旅游目的地;市场区位;客源市场;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旅游中心城市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许多省市已经把旅游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但是,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因此,如何合理组织客源地旅游者进入目的地显得尤为重要。四川、河北、安徽等省份在“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均提出有针对性的旅游空间布局及旅游中心城市,同时,不同省市旅游中心城市有数量和等级上的差异。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外在表现,受市场区位的影响,不同省份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存在差异,对应着不同省份的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存在差异,对旅游市场区位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二者关系的阐述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研究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的旅游研究,是一区域内旅游空间要素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在研究过程中侧重研究区域内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目的地和集散地之间、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空间关系[2]。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中心地、旅游空间结构、旅游流等内容:(1)旅游中心地研究方面。中心地理论是旅游中心地研究的基础,Margaret应用中心地理论解释体育旅游带动目的地经济发展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3];Wen-Tai阐释了最优城市层次这种动态规划城市中心地的方法[4];柴彦威指出旅游中心地是能够面向城镇区域内的旅游吸引物或者城镇外的旅游者提供一定强度的旅游交通、接待、信息、管理等对外服务功能的城镇中心[5];李玲等分析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结构现状以及优化解决措施[6];朱清晓等提出河南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建立中心地,依托中心地的强力支撑[7];何调霞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27个主要旅游城市进行分析[8]。(2)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吴泓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研究[9];陆大道提出空间结构组织中的“点-轴模式”,利用这一理论指导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构建[10];汪宇明利用“中心-边缘”理论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式及应用[11];吴必虎对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行为进行的规律性总结[12]。(3)旅游流研究方面。国外的旅游流研究侧重于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化以及空间影响方面[13],M. Dolores运用GIS和ESDA技术分析旅游流和对当地居民住宿的影响大小[14];Christian对国际游客进入南非市场的旅游流进行研究[15];Lew通过对路线空间模式的分析阐明旅游地在不同模式路线中的作用[16]。国内分析则侧重旅游流动特征和分布规律。赵伟采用年季变动指数等研究福建省入境旅游流的时间结构[17];刘法建运用QAP分析模型对相关矩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入境旅游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其动因[18];吴俊峰等对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的研究得到高斯分布型和指数分布型是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基本类型的结论;钟士恩等在对旅游流的理论分析中总结了圈层结构理论、中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等[19]。

目前,国内对区域分析多从个案分析、模型解释角度出发,而基于旅游市场区位的视角研究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试图将国内主要市场区位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进行归纳,并阐释其中的对应关系。

一、目的地市场区位分析

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目的地所接待的客源市场来源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就全国整体客源地市场分布来看,章锦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旅游扩散场的地域结构呈东高、中次之、西低的阶梯状格局[20]。旅游目的地的层次具有多样性,本文研究将旅游目的地确定为“省域”层面。不同旅游目的地会吸引来自不同旅游客源地的游客,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地也同样具有多样性,将其主导客源地作为本文旅游客源地的分析依据,其主要有远距离跨省旅游、中距离邻省旅游、近距省内旅游三种类型。根据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省份间关系,将目的地市场区位划分为远距离跨省旅游的分离型市场区位、中距离邻省旅游的相邻型市场区位、近距离省内旅游的重合型市场区位。

(一)分离型市场区位

分离型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二者间为跨省份的的市场区位类型。目的地旅游的国内客源市场地区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往往在旅游客源市场占有很大的比重,西部地区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东部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一格局属于典型的分离型市场区位。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我国五大旅游集聚场之一)。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其旅游者本地所占的比重较低,为35.25%[21],其旅游对外省份的依赖性比较大。根据上述得到的4个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结论得知,云南省的旅游外来客源市场距离比较远。因此,云南省属于分离型市场区位。

(二)相邻型市场区位

相邻型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二者间为相邻省份的市场区位类型。安徽位于我国东部,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省相邻近。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安徽省旅游的市场区位优势凸显。首先,安徽省紧邻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旅游需求十分旺盛;其次,安徽省毗邻湖北、河南、江西等地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城市群经济不断发展,成为支撑安徽省旅游发展重要的潜在旅游客源市场。安徽省的主要客源市场来源与其相邻的省份地区,故安徽省符合相邻型市场区位。

(三)重合型市场区位

重合型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二者为同一省份的市场区位类型。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旅游的国内客源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来自于华东六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上海市),在对客源市场进行进一步划分,浙江省一级客源市场为浙江省本省市场。浙江省位于长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加之浙江省各省市间地理距离近、交通极为便捷、经济交流紧密、文化差异小等,使得浙江省的省内旅游得到推动和发展。根据浙江省旅游局发布的旅游统计数据,2013年和2014年浙江省接待国内游客分布浙江本省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50.2%和47.7%,浙江省的主要客源市场来源于其本省地区。所以,本文认为浙江省为重合型市场区位。

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

空间组织模式是指以三维实体空间作为系统整体,为了达到某一组织目标,各空间组织要素之间形成组合方式中所蕴含的规律[22]。据此,将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定义为以区域旅游空间作为系统整体,为了更好地发展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空间组织要素之间形成的组合方式所蕴含的规律,分析旅游者到达区域内部后在区域内各点流动所形成的的一般性模式。根据定义,将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分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一)单一中心模式

不同旅游者在进入区域内通常选择某一中心城市,然后再通过该城市的区域内交通到达区域内其他旅游地。如图1所示,甲地和乙地在进入目的地区域都首先到达A城市,再通过A城市的区域内交通到达区域内的B、C、D等其他城市。

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形波动起伏巨大,河流对地表的切割使得整个地形受到严重的分割,山间盆地、河谷、高原面等边缘的山地各不相连。人们生活在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及其边缘山区,与外界联系受地形阻隔。云南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大,占全省总面积的94%,这一地形使得公路、铁路建设成本较高,每公里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而平均投入1亿元以上。①《中国5年投资4200亿建设支线机场或大面积运营亏损-新闻频道-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tw/2012-12-08.而建设支线机场只需要10亿元左右,两者一对比云南省的航空得到迅速发展,云南省形成了以昆明市为中心,连接省内与周边省际、国内主要城市以及国际主要目的地的航空网。以昆明市区域性枢纽机场为主的机场网络群,到2011年为止,云南省共有机场12个,开通航线258条,其中昆明机场占有162条[23]。这种格局的形成使得来云南省旅游的外部客源市场首先集中于昆明,再由昆明向外辐射。外界进入云南省主要考虑到时间成本和价格成本,因此以航空为主,在路线的选择上从客源市场到达昆明市,再由昆明市通过支线机场到达云南省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云南省旅游集散地空间分布现有格局呈“一点一线”型,即昆明市→大理市→丽江→香格里拉呈一条线,西双版纳是一个点[24]。其中昆明为云南省旅游中心城市。云南省的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符合本文所定义的单一中心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类型。

图1 单一中心模式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模型图

(二)多中心模式

旅游者在进入该类型目的地区域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中心城市,通常这一旅游目的地省份会有一个以上的旅游中心城市。进入区域内后旅游者再通过这些中心城市的区域内交通到达区域内其他城市。如图2所示,甲地旅游者在进入目的地区域会把A作为旅游中心城市进行中转再去往其他地区,而乙地旅游者则把会B作为旅游中心城市进行中转再去往其他地区,旅游者会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旅游中心城市。

以安徽省为例。从区位角度来看,安徽省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特点。长三角地区是安徽省的重要客源地,随着中部崛起,中部城市群经济水平发展,中部邻省也将具体巨大的旅游需求潜力,安徽省的旅游市场主要为周边相邻省份。基于上述分析,一方面,由于客源地距离安徽距离适中,旅游者在进入时多采取高速和高铁两种交通方式;另一方面,进入安徽省的旅游者多为大尺度旅游者,旅游者在空间行为上表现为力图采取环状线路旅游[25],他们不会愿意绕道,更不愿走回头路。这种类型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选择旅游交通较为便捷地区作为中转,或者会直接到达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蒋作明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国内旅游客流在黄山市和其他旅游目的地间的空间流动多为杭州、上海、苏州等地[26]。安徽省的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符合本文所定义的多中心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类型。

图2 多中心模式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模型图

(三)网状模式

旅游者进入区域内各城市的可能性差距较小,即没有具有中心集散地位的城市,旅游者在区域内的流动呈网络状没有固定模式。如图3所示,甲地或者乙地在进入目的地区域时的路线选择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而不需要中心城市进行中转。

图3 网状模式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模型图

浙江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者大多来自于本省地区,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浙江省的交通已经形成网状布局,区域内各地市之间以及省际之间交通网络发达。根据2013年浙江省各市公里里程及密度一览表(表1),浙江省杭州市的里程最长,占有区域中心优势;嘉兴市交通的密度最好,可进入性强;此外,湖州、嘉兴、宁波的高速公路密度也较高,金华市作为浙中枢纽交通网连接度高等[27]。根据浙江省分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资料可以得到以下数据,11个市接待游客总人数占总量百分比由高到低分别为,杭州市22.4%,宁波市14.37%,温州市13.48%,绍兴市12.96%,台州市12.49%,金华市12.26%,湖州市12.21%,丽水市11.24%,嘉兴市11.05%,衢州市7.72%,舟山市6.96%。由此可以看出,各城市间差距小,没有绝对占主导地位的旅游中心城市。

表1 2013年浙江省各市里程及密度一览表 单位:km

三、目的地对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作用方式

不同的目的地市场区位是其不同距离客源地的一种区分,对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则是基于旅游者在进入目的地时所选择的行为流动规律。旅游者选择流动的方式和路径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距离的影响,一方面距离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距离影响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大尺度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力图去高级别旅游地、尽可能去多个数量旅游地,尽可能采取环状线路;而中小尺度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多为节点状路线。因此,旅游者在到达旅游目的地时首先进入的城市就会有区别。远客源市场的旅游者在到达目的地时通常会综合考虑时间、成本等各因素多选择航空这一交通,使得这一类型的旅游者多会首先到达该省份的经济水平较高、集散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近距离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多选择高速、高铁等模式,相对来说对中心城市依赖较小,通常在路线的选择上更多考虑便利性以及可达性。

(一)分离型市场区位——单一中心模式

云南省的国内客源分布中本省所占的比例较低,其主导客源市场为江浙沪地区。云南省为典型的分离型市场区位,由于市场距离目的地距离远,客源地客源在选择到达的交通方式时从多方因素考虑,多选择航空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在此基础上,目的地多大力发展具有集散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即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进入目的地省份首先到达中心城市,再通过区域内交通到达目的地省份的其他区域。到云南省旅游的旅游者首先依托航空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中心城市昆明,然后以昆明市为中心,依托地面交通或者二级航空交通,前往各个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活动(图4)。

图4 云南省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关系形成图

(二)邻近型市场区位——多中心模式

安徽省客源主要来自于包括长三角、中部城市群在内的周边省份,为邻近市场区位。目的地与客源地为相邻省份表明客源距离目标市场较近。在交通上旅游者多选择高铁高速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通常在路线选择上更多考虑便利性及可达性,而对航空这一交通方式的依赖度较低,进而对具有集散功能的中心城市的依赖度低。在目的地省份旅游发展过程中因航空地位而发展旅游中心城市没有可行性。安徽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旅游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产生黄山、芜湖以及合肥三个中心城市。旅游者根据不同的客源地以及旅游需求在进入时会选择最优旅游中心城市(图5)。

图5 安徽省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关系形成图

(三)重合型市场区位——网状模式

浙江省的旅游者来源主要为本省地区,这一区域为重合型市场区位。在交通上选择高铁、高速,相对来说对中心城市依赖极小,加之浙江省的交通网络化布局,游客在确定出游目的地后在交通路线的选择上不须考虑选择相对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市作为中转。此外,中小尺度的旅游者行为规律决定了节点状的旅游者行为规律,在目的地选择上并非多个数量统筹考虑而是直接前往目的地城市(图6)。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以云南省、安徽省、浙江省作为案例,分析了三者具有的不同市场区位、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并阐释其相对应的关系。根据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省份间关系,将目的地市场区位划分为远距离跨省旅游的分离型市场区位、中距离邻省旅游的相邻型市场区位、近距离省内旅游的重合型市场区位。根据旅游者在目的地区域不同的行为流动规律,本文总结了三种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分别为单一中心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多中心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和网状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目的地市场区位直接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进而对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分离型市场区位对应单一中心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邻近型市场区位对应多中心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重合型市场区位对应网状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

图6 浙江省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关系形成图

(二)讨论

本文尝试以案例为基础进行分析,安徽、云南、浙江这些省份具有典型意义,还有一些省份介于这些模式之间,需要根据实际加以分析,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定位。此外,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前提进行分析,尚未考虑旅游者个体特征、旅游者心理等影响因素,这些需要在今后展开更全面的分析。以定性方法为主的分析,缺乏实际数据作为支撑,虽讨论了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作用关系,但详细全面的作用机理亦未阐释,这些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1]陶卓民.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8):1004-1012.

[2]梁滨.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时序演变与功能区划[J].经济问题,2009,(7):110-113.

[3]Margaret J.Daniels.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sport tourism impacts[J].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332-347.

[4]W en-TaiHsu.Optimal city hierarchy:A dynam ic programm ing approach to central place theory[J].Journalof Econom ic Theory,2014,(154):245-273.

[5]柴彦威,等.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5):547-553.

[6]李玲,等.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5):740-744.

[7]朱青晓.优化旅游中心地促进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J].河南科学,2005,23(1):153-156.

[8]何调霞.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职能优化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9]吴泓,等.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10]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11]汪宇明.中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3(2):372-375.

[1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0-65.

[13]董淑倩.安徽国内旅游者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0,3(2):157-172.

[14]M.DoloresSarrión-Gavilán.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supply in Andalusia[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5,(15):29-45.

[15]Christian M.Rogerson and Gustav Visser,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 sand urban tourism in South Africa[J].U rban Forum,2006,(2):199-213.

[16]Lew Alan,M cKercher Bob.Modeling tourism movementsa local destination analysis.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2):403-423.

[17]赵伟.福建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6):85-88.

[18]刘法建,等.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19]钟士恩.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及其展望[J].人文地理,2010,(2):31-36.

[20]章锦河,等.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3):293-303.

[21]邱膑扬,等.开拓泛珠区域云南旅旅游者客源市场推进“十一五”旅游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6,(9):89-92.

[22]蒋巧璐.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区位及空间组织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3]王峰.西南边疆山区交通网络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关联机制及效应研究——以云南省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4]王筱春,等.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99-102.

[25]保继刚.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在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初探[J].人文地理,1991,6(3):36-41.

[26]蒋作明.黄山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7]刘刚.浙江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

【责任编辑 张宇霞】

F127

A

1673-291X(2016)23-0042-06

2016-06-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5KJJCB29)

胡灿(1992-),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分析与规划研究;通讯作者:吴殿廷(1958-),男,辽宁大连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城镇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区位旅游者目的地
恋爱中的城市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迷宫弯弯绕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动物可笑堂
从区位地理角度分析九月赴疆采棉工大潮现象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