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 方旭峰
摘 要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能力的构成
教学能力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项本领,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研究构成要素对教学能力的影响,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措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出一个立体多维的结构,我们认为关于教学能力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述。一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即从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以及教育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能力,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教师的思想品格、心理特征等心理因素对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角度可以把教学能力归结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三类;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高校教师的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和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能力都很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结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反思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职业培训机制滞后
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他们主要来自于应往届国内外硕博研究生,虽然基本掌握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教学工作中,他们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实践。虽然多数高校针对青年教师有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但是培训制度和内容还有待改进。具体表现在:一是培训制度不系统、不健全,缺少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二是培训形式和内容不全面、不完善。多数高校的教师岗前培训内容不合理,重任务,轻效果;重学历教育、教育理论知识、学校相关政策、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介绍和培养,轻职业素养、价值观念、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培训一般采用的是固定统一的形式。只注重培训教师一般的课堂讲课技能,没有考虑各个学科的差异化,无法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异化需求。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总的来说,目前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大多数都是短期的、临时性的。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教师职业培训的常态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2高校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依然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学评价工作由学校的管理部门负责,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辅之以教师互评、教学督察组等专家评价方式。这种以行政评价和他人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处理不合适等问题。就评价主体而言,学生评价打分基本等同于评教的结果,同行和督察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和教学督察组评价中各自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很容易根据个人喜好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不客观,评价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参考,直接导致评价结果不可靠、缺乏公平性。在教学督察组评价中,仅仅通过一两次随机抽样的听课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不科学的,评价结果缺乏时效性。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学能力评价在指标设计上通常采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忽视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有效结合。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忽略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学科背景差异,用相同的评价方式对所有教师作评价,很难得到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能力的针对性建议。在评价结果的处理方面,部分高校评价结束后,对于评价结果并没有及时或者根本没有反馈给教师,教师并没有获得改进教学的有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2.3教学与科研投入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以职称评定为主要方式,这使得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一方面,科研被看成是大学存在的支柱,目前大学声誉的评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高校科研实力的比拼。而教学作为不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在指标化的评价体系中其重要性很难体现。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科研更是教师的生命,科研对于教师来说是得之一荣俱荣,失之一损俱损。科研相对于教学可以给他们带来更直接、更明显的效益。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高校教师把过多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投入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多教师都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科研项目、经费争取,论文专著上,而教学态度则有所怠慢。这主要表现为:不少教师回避教学,他们认为教学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部分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态度不认真,备课不充分或者根本不备课,讲课不认真;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对科研非常重视,他们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看重科研奖励,积极发表论文,但是对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却并不那么关注,缺少教学反思。
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3.1建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考核机制
要想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真正激发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都是根据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的级别和数量进行评定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非常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学校需要建立一系列教学和科研并重的规章制度,通过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制度导向,引起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投入,例如建立优质教学成果、优质课堂、优质教案等教学评奖评优等激励政策,将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等同起来。积极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科学的应用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例如收入分配向一线教师,特别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把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聘任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考察标准,从而正确引导教师合理的分配科研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把全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分配直接挂钩,就像科研奖励根据等级进行那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通过等级来进行评定。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中,也要对教学质量等级进行硬性要求,达不到一定的质量等级就不能晋级。对于教学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可以采取低职高聘的方法进行奖励。只有将教学激励机制真正应用到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积极鼓励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刺激教师的原动力,才能使教师真正的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2开展有效的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
首先,要对新教师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教师从教前的职业培训,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教师行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熟悉高等教育法规,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高校要立足教师基本需求,丰富开发培训内容,创新体系,更新培训教材,倡导案例教学,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扩大教师培养培训的范围,将单一的学历提高培训提高为学历、学术和教学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其次,定期面向学校全体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基础课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学校整体培训和学院具体培训双管齐下的模式。学校主要对教师进行普遍的高等教育理论培训和基本的教育技能培训,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学院则是由各个教学单位根据本单位学科专业的特点,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再次,培训手段要不断更新,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动机。积极推广多元化培训方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示范并重;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还可以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教学实践平台,定期组织各种实践主题活动。最后,对培训的实施情况要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以及考核。学校可以把培训体系的实施情况计入师资培养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3.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可靠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时,要使指标可以适应不同学科差异化的教学要求。二是完善以学生为主体,同行教师和教学督察组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根据学生、同行教师和教学督察组不同的认知特点,尽量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学生是主要注重对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教师同行和教学督察组则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评价。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教学评价网络化管理。评价信息从搜集、整理到统计、分析再到发布、反馈,全面实施网络化管理,这样增强了信息反馈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只有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将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改进意见、建议反馈给每一位教师,让被评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需求,同行教师和教学督察组对自己授课的评价和建议,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特点以及还需要完善的地方,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质量。
3.4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一方面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的层面进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反思,例如通过课间交流、定期测试、教学日志和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教师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可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者和研究者的作用;教学反思还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考察、自我监控、自我批判和自我调整,同时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使教学不断完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其有效的应用于教学中。高校应该积极为教师创建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激励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研究,激励教师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基本知识,将那些还处于研究边缘地带的知识挖掘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授课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少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结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 张军红.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
[5] 于长立,卢清丽.有效教学追求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探析[J].教育探索,2012(8).
[6] 席龙胜.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7] 田夏彪.高校教师教训了管理的提升-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