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妮
说到贵州,人们就会想到“山城”,然而这里不仅有山还有“水”。近年来,有“中国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市水城县,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出了一条适合水城县扶贫开发的新模式——“三变”政策,即“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此来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村新型产业体系形成。
怀着好奇心,《经济》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位于“稀有”平地上的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并采访了水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黄冬菊。
据黄冬菊介绍,水城经济开发区是2011年底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全省“511”示范培育园区、贵州省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有98家。她告诉记者,水城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成长型园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三变”政策和特色农业、互联网、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建设具有风情韵味的水城。
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大大缓解了水城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压力,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了一些低端制造业,可以吸引部分劳动力,青壮年不用外出就可以在这里实现就业,满足了家庭和社会的需要。黄冬菊告诉记者,在这里不仅可以实现就业,还可以保障基本生活,开发区实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即将贫困地方的居民搬迁到经济开发区;打造“海坪彝族风情街”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开设职业学校,为“云商水城”的大数据智库中心打好基础。
黄冬菊告诉记者,经济开发区发展大数据智库中心有四大优势。第一,六盘水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西电东送的主战场,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了廉价的能源供给;第二,六盘水市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生态氧吧”,生态良好、恒温安全可以为大数据中心“降温节能”;第三,六盘水市远离地震带,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舒适安全的运行环境,降低了数据存储风险;第四,六盘水市是四省立交桥,优越的交通优势吸引了更多的人才集聚到这里。
同时,作为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水城县也需要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我们提出了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思路。比如在大型钢板块方面,需要考虑深加工;智能终端大数据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要为各种各样的劳动力资源去考虑。目前经济开发区有现代3D技术、高效农业等,尤其是农业,在未来几年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除上述产业外,还包括文化旅游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新型建筑建材产业,这些都是经过转型升级后蓬勃发展的产业。”黄冬菊介绍道。
黄冬菊还特别介绍了入驻经济开发区的“云上水城”项目,“‘云上水城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商平台,在上面我们能够简单明了地看到所有信息数据。比如游客来水城旅游首先考虑的景点、景点流量、停车位等。贵州提出了‘7+N朵云规划,水城县也将在此基础上发展。”
在经济开发区能够醒目地看到“水城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的字样,黄冬菊表示,该孵化基地主要是激发个体活力,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目前,经济开发区里的很多企业都处在一种尴尬境地,那就是产品单一,在市场上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实这些企业既可以生产铝锭,又可以生产铝板,但由于产业链条单一,没有办法生产手机或者某些电子产品的小部件,以致于本身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也拿不出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这主要归咎于下游产品的开发、研发力度不够,导致他们丧失了很多的产品市场和拓展空间。”黄冬菊说道。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改革发力的一年,水城经济开发区能否把握住这个机遇,对此,黄冬菊表示,目前首先要大力对外宣传水城,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完善各个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企业入驻工作,这样才能迈开步子让水城踏入智能时代,用大数据建立资源和服务体系,走出一条供给侧改革下的大数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