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玉靖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四国是友好邻邦。上世纪90年代,中方与四国在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同时,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后文简称“信任协定”)。建立信任措施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五国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的重要实践,也是五国共同创造全新的安全合作模式和践行新型安全观、服务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独特贡献。
中国的地缘环境特殊,邻国众多,有14个陆地邻国,陆地边界线长达22000公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更有诸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历史变迁曲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继承了一条几乎与所有周边邻国都有争议的边界。
边界是双边关系的晴雨表,边界问题是发展国家关系的重要前提和政治基础。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边界问题的解决。建国后不久,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就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平等协商、和平谈判也成为中国与邻国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方针。
从1956年初开始,中缅两国就解决边界问题开始友好谈判,并于1960年10月1日正式签署了边界条约。这是新中国与周边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此后,我国相继与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划定的边界线总长度约10000公里,占我国陆地边界总长度的近一半。这是新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个高峰期。
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和地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与各邻国积极协商,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和平谈判,陆续与有关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这些国家包括俄罗斯、老挝、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这是新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二个高峰期,划定的边界线总长度约10000公里,其中,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边界线长达70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界总长度的近三分之一。
至此,中国已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成功解决了边界争议,签署边界条约及三国交界点协定共29个、划定的边界线长约20000公里,占中国陆地边界总长度的约90%。截至目前,中国仅与印度、不丹尚未划定边界,但各方始终保持接触和沟通,一直在积极推动着有关边界谈判的进程,并且都确认,由有关当事国进行双边谈判是解决边界争议的唯一途径。
作为欧亚大陆的大国,中国政府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边界,不仅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
一直以来,中方始终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在妥善解决有关陆地边界问题的同时,中方与有关邻国不断加强边界管理与合作开发,推动边界管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中方已与有关邻国在边界管理、出入境管理、边境口岸开放、跨界水利用与保护、边防合作、边境环境保护、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签署各类涉边协议240余部,为有效处理边界管理事务奠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基础;与各国外交、军事、公安、交通、环保、水利等主管部门均建立了相应的双边合作机制,研发并推广使用了边界划界信息系统、勘界联检信息系统、边界管理信息系统等,使全国的边界管理进入到数字化的轨道;与邻国通过签订边境口岸协定开放了103对边境口岸,实际条件成熟实现正式开放的76对。众多的公路、铁路、桥梁、油气管线、输变电线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及边境合作区、跨境合作区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与有关国家的边界已经从防范、对抗的前沿转变为相互交流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边境地区从无人问津的“蛮荒之地”转变为人员往来与经贸合作的“集散中心”。
中国解决陆地边界问題的历史经验
为妥善解决边界问题,中国政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解决边界问题方面实践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
(一)妥善处理了维护国家主权与稳定周边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边界工作的首要目标,同时,各国又要为各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应该说,中国和哈、吉、俄、塔四国在实践中,很好地平衡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各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通过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奠定解决边界问题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周边邻国虽然在社会制度、面积大小、人口多寡等方方面面情况各异,但始终秉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经过长期努力,这一政策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为我们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谈判协商达成公平合理的解决边界问题方案。中国一贯奉行通过平等协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方针。这是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也体现了《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国际法基本准则。这一方针的践行需要相互理解,友好协商,共同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以实现互利共赢。
(四)通过遵循国际惯例完成划界和勘界。经过长期实践,世界各国在划界和勘界方面形成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惯例。这些惯例是中国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时遵循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也是划界和勘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1996年“信任协定”签署后,国际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当时中国的《人民日报》有这样一段文字:“签字仪式后,五国元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五国元首一致认为,这个协定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军事文件,它说明五国人民希望与自己邻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这一文件对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也将为五国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持续和卓有成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元首们指出,经过漫长谈判道路而签署的这一协定,说明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和平谈判具有强大生命力。”2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段文字,应该说,它全面、准确地评价和诠释了“信任协定”的作用。
中国和俄罗斯边界中方的“土字牌”。
领土边界问题是邻国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和“温度计”。领土边界争端也是国际政治中一种最传统的冲突类型,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威胁国家安全、影响地区稳定的主要因素。
中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出发筹划制定边界政策,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坚持维权,注意维稳,逐步解决边界争议,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自身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边界问题的解决是新中国外交理论成功实践的一个最好范例。多年来,中国在与邻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实践中探索出的平等协商和平解决争议的经验,以及与哈、吉、俄、塔四国通过签署和执行“信任协定”开创的安全合作模式,都是维护和平稳定、解决矛盾争议的有效手段。中国政府也将继续秉承上述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继续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