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岁的父母,九零后的儿子,构成了乡村完整的家庭生态。母亲曹林凤是剪纸能手,父亲吴亚春主理红米田和二百亩竹林,儿子吴锦亮管理民宿、接待旅行团,还有国家托管的原始森林,从家庭流出的产品有草药、竹制品、香菇、木耳、红米、姜糖、剪纸、灯笼。一家人分工明确,实践着新农人的自给自足。
“看天吃饭”不易,但当城市紧缺的农产品从山林田园和溪流中通过网络走出乡村时,换来的是比过去更好的收益而不仅仅是维持生活。新乡村农人的自己自足,让我们有了重新尊重土地和村落的理由。吴亚春一家便是如此。
1993年出生的吴锦亮比我之前见到的开朗许多,不知道是否因为经常带团的原因,更会表达自己。山林是他最喜欢待的地方,于他而言,山林是大宝库,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如果不下雨,他都会上山,背着竹篓,后面跟着他家的小狗“九十九”。我们见过“九十九”在山林中上蹿下跳撒欢的样子,欢乐地让人嫉妒。对于城市客而言,山只是山,也许带着休闲户外的标签,而对长在山林边的乡村而言,山是另一片田。它不需要太多经营,只要爱护,就会回赠你很多。锦亮能够认得百十种草药,知道5月的山上有树莓,雨后艳阳有蘑菇,什么时候该采哪种野菜,随手抓一把草告诉你它可以治咳嗽。这种知识在当下的标准中无从考评,却足够让人动容。即便我会谨慎地质疑草药的功效,却不得不向往人与山林的认知和贴近,大部分人,如我们这样脱离自然存活的物种,面对山林田园、四时物候,几近无知。锦亮对山林近乎痴迷,有时带上食物,在山里一住就是一周。山上的竹林有一栋小屋,是当年他们放羊的住所,如今也成了带团体验的山野厨房,也是锦亮的山居民宿。兴致来了,他会在山里露营,有时是帐篷,有时就在大树间拉一个吊床,顶上支上天幕。“遇到蛇怎么办?”“那我就可以加餐了!”锦亮笑了,不知道是否在嘲弄我们的胆小。
曹林凤本就是手巧的人,经过热心人士的点拨后,开始用剪纸表现培田古村,引起了媒体更多关注。为游客现场剪头像、为旅游团提供剪纸和灯笼等手工课,是目前收益较好的项目。容膝居依旧是她热爱的工作空间。
吴亚春只在有酒的时候,才显得多话和风趣。客家人的家庭有着严格的男女分工,一家之主的丈夫,更需要保有家庭地位和尊严。平日里,吴亚春板着脸的时候居多,如今家里做起民宿,人来人往,把酒言欢的机会增多,笑脸也时时挂在脸上了。我们亲眼见证客家人的劝酒功力,米酒的香甜又具有伪装性,三杯两盏下肚,不胜酒力的人才惊觉头眼昏花。培田乡建团队“耕心”为他们找来的民宿改造建筑师,入住的第一个晚上,就被接风洗尘的热情和劝诱,醉得只能扶墙而走,第二天清晨谈酒色变。“米酒不会宿醉头痛,”这是客家人对米酒的爱的表达。农忙的时候,吴亚春主要负责红米田的打理,红米迟于一般中稻收割,村里只有他们种植,惹得爱吃稻米的鸟类和昆虫,都向田里聚集,十分头疼。他们建议大家种植红米,并愿意提供稻种,可惜培田目前还在耕作的人家更倾向种植有经济保障的烟叶。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田地里烟叶繁盛。红米目前的市场价格不错,在吴亚春家的微店里总是供不应求,山货也是紧俏,在民宿和团队接待逐渐上轨道后,他开始劝说曹林凤回家一起经营,不用一味守着容膝居,剪纸总是看的比买的多。
曹林凤的剪纸,当初被社区大学带动起来的关注度,经过媒体的渲染,如今依旧是培田的旅游体验项目之一。曹林凤的手很巧,头脑很灵,除了剪纸,还有竹编、竹制玩具、灯笼,并且一直在推陈出新中。游客依旧是周末和节日的时候居多,生意也没有因为知名度带来太多的改善。民宿客人来了,她要忙着准备三餐,团队接待里,也总是少不了她的剪纸、灯笼的手艺环节。民宿和外联,主要由儿子打理,她的工作场所还是容膝居,尽管丈夫劝她回家帮忙,她还是想坚持。我想,也许容膝居的工作,让她看起来像是一位职业女性,且上班时间富有弹性,也是她接触外界的窗口,她无法割舍。曹林凤隐忍,甚至坚硬,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不止一次地表述自己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作为女人的痛苦和反击。即便媒体关注她,她依旧希望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消费而不是过多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