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瑜
培田的精致,不仅在建筑细节上,也在乡民的书画中。民国后近百年,培田家族式微,村落一多半是“富农”身份,子女无法接受良好教育,但在民间,对诗书的向往却没有停止。
右1是培田农民书画家吴烈作品。右2是吴晓霞的工笔画。
历史上,培田拥有美丽的林泉田园,居所华丽精致,庭院兰桂清雅,拥有两栋藏书楼,藏书万卷,且设有习武场、跑马场,南山书院闻名远近,书院私塾名师辈出,村落设有诗友会、孔圣会、朱子社等文艺组织,且拥有自己的戏班和曲艺团队。这样的基础设施能为乡民提供何种生活?晨起,净手为厅堂中的祖先和天井外的天地奉上一柱香火,一杯清茶;享用从土地到餐桌级别的绿色饭食;在庭院摆弄花草;静心阅读,练习书法字画;相约三五好友竹林漫步,山谷听泉,诗文唱和,或跑马场上沿溪策马,勤练骑射;逢年过节邀亲友至家中齐聚,请来戏班唱堂会,修竹楼内还有池塘可泛舟其上,惬意非常。农忙时节,下地劳作,农闲时节则习武弄墨,女人们可在容膝居内社交,家常之外,还有打理生活的基础技能。
这些记载于吴氏族谱上的乡野日常,足以让当今的我们垂涎。走在培田的古街和宅院里,建筑的精致细节还能彰显当年的雅致,只是村落士绅阶层经过民国后近百年的战火和运动的磨难,早已四散,历史再也没能给乡村培育新的士绅阶层的社会空间。有过书院和私塾经历的老一辈培田人,成了最后一代乡绅,他们继承了家族教育和乡村信仰,经历过大洗牌后劫后余生,如今再度被社会关注,成了培田“浮在水面上的人”,他们往往热爱书画和阅读,主持乡村信仰仪式,热衷于表述过往。 大屋里居住的寻常人家,已经不是能够感性看待山林、可以吟出诗句的士子,家家户户遍植兰桂的家居审美因低廉易得而流传下来。古今之别,因旅游发展的契机而重新让培田子民深感遗憾,这种遗憾对官方和民间都有正向的催促力,他们在一遍遍阐述辉煌的时候,也在给自己的生活树立一个标杆,这些只有在末代乡绅心中藏有的标杆如今深入更多培田人心,于是有了书画院、教育促进会、培田理事会,有了正月的书画比赛、春节的春联书写、十番乐、西洋乐,政绩也好,生计也罢,至少在闲暇时光,乡村不是只有聚众打牌,也会有人研墨绘丹青,丝竹之乐绕梁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