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爱华
从“走心”到“践行”的尝试
——低年级品德课堂的三次叩问
○彭爱华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及社会经验的限制,需要教师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我通过一节课的三次叩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引领学生经历从“走心”到“践行”的生命历程。下面以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合作真愉快》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
课堂中,我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先理清概念性的内容。《合作真愉快》一课是专门涉及合作的教学内容,首先引领学生明确什么是合作。我通过讲述《蚂蚁搬豆》的故事,联系学生日常对蚂蚁的观察和了解,使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一只小小的蚂蚁搬不动一粒豆子,许多只小蚂蚁却能轻松地把豆子搬回家。像这样两人或多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就叫合作。接着,我鼓励学生交流:生活中,你跟小伙伴一起合作过什么事情?通过回忆这种体验,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合作事例提取出来进行回味、交流,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作,感受合作无处不在。
当然,引导学生认知“是什么”的方式不同,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体验活动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实现认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将情感与态度目标列在首位,可以看出情感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特殊性。“为什么”的叩问,指向的是教学的情感目标,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上去思考的。
还是《合作真愉快》一课,我在教学前就替学生问自己:为什么要合作,合作对学生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是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的一项重要的思考,也就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课题中的“愉快”二字。学生只有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到合作的愉快,才能从情感上真正接纳合作,从而激发合作的愿望。在学生交流合作往事的环节,我把这个环节进一步拓展,不但让学生把合作的事情说清楚,还和他们交流合作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师生在回忆合作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的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学生从中感受到合作无处不在,体验到合作的意义,感受到合作的愉快。
合作既是一种思想方式,更是一种行为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引导学生走过由思想认知到实际行为的过程,将过程走完整。
怎么合作?我们要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这样才能搭建起知行桥。我组织了一个“合作点子”交流会,由学校刚刚举行完的趣味运动会谈起。运动会上,有很多需要合作的比赛项目。学生交流了跳大绳的秘诀,有的学生提出几个妙招儿:一个人喊口号,这样大家才能步调一致;集中注意力;抡大绳的同学动作幅度要大。学生还交流了拔河比赛取得胜利的法宝。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达成共识:合作需要分工明确,步调一致,劲儿往一处使。
接着,我创设活动情境,小组共同装饰一幅公园画。在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将习得的合作方法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学会合作,我还创设了几个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辨析、交流。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问在逻辑上是有一定顺序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有时是相互融合的。“是什么”“为什么”目的在“走心”,“怎么做”重在“践行”。落实好了这三问,就把握住了品德课中德育类、生活类教学内容的基本教学目标,不至于让目标有偏颇、有遗漏。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向“走心——践行”的生命课堂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