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尧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基于人居环境视角下的福州苍霞聚落形态保护★
马 尧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解释了聚落的定义,简述了福州台江的历史地貌,介绍了苍霞聚落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苍霞地区的建筑分布特点,探讨了倚霞街巷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提出了苍霞片区的保护建议。
苍霞聚落,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历史建筑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由吴良镛先生于1993年前后提出,1989年吴先生所提的广义建筑学的拓展,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建筑学的单一学科,而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群组。
同时,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后来的村镇和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聚居的存在和重要性——只有单个建筑的概念,附没有聚居的概念,似乎不可能完整地解释历史上人类的建筑活动”[2]。
而这一理念也同样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这本书里有所强调: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settlement)的概念。吴先生将settlement一词翻译为“聚落”,指聚居地或村落,包括城镇,而在该书中译为“聚居”意取《汉书·沟洫志》及《史记·五帝纪》,聚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3]。因此,聚落(与聚居的概念一致)一词有必要进行一下梳理。
在中国,关于聚落(settlement)的释义,原义是指区别于都邑的居民点,但现在多指人类生活地域中的村落、城镇和城市。聚落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由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在某些方面,民居聚落具有复杂性又如此的统一,所测绘的每栋房子没有一栋是一样的。然而,它们又是非常和谐的相互组合的一个整体。而且,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是与整个环境如此协调,似乎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与这里建筑一样记录了这里曾经已有的聚居状态。
为了清楚的了解聚落有关的概念,选取了福州市台江区苍霞传统聚落,来说明聚落概念的重要性,从人居环境的角度阐述对其保护的想法。
2.1 保护区位概况
苍霞街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为该市的5区7县中面积最小的台江区所管辖的10个街道之一,位于台江区南部江滨地段,南靠闽江。根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针对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苍霞历史建筑群位列其中,面积约14.26 hm2(见图1)。
2.2 自然地理的历史演变
苍霞洲,其名源自“仓下洲”,“仓下”是因面对仓前山而言。“洲”名因宋代以前为闽江水域,其后,泥沙淤积,成为冲积洲,后淤成陆地,泛指中平路以南至闽江北岸,西至支前路一带,初系荒僻之地,之后渐有人烟,船民多至此栖息。到了明代以后,此处是观赏仓山晚霞倒影的最好去处,故取名“苍霞洲”[4]。
早在汉代便与越南通航,水运发达,成为福州民居繁荣的重要力量。明清时期,台江地区由于倚靠闽江,是联系闽江上下游重要航道,是船舶的停泊处,成为商业往来的重要地区。从最初的渔业到后来的贸易,都得益于该地多山,河流流程短,水流急特点。从此来看,自然地理条件导致苍霞的繁荣,对苍霞地区后来的聚落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见图2)。
2.3 苍霞地区建筑分布与类型
在苍霞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中,其保护要素文保单位和推荐历史建筑共有30余处,包含了商业、宗教、教育以及居住等类型建筑(见图3)。
从遗留下的少量历史建筑可看出,该区域建筑密度大且均为坡屋顶,其中民居建筑占据大多数,是聚落形态构成的主要要素。群体分布方向总体上是沿着闽江与苍霞洲的江岸垂直线方向纵向展开,针对各自所在的道路纵向延伸,江滨西大道、中平街道、庆青弄、倚霞弄以及荔枝弄街道两侧的历史建筑大多采用纵向延伸的布局形式。商业建筑,部分建于1844年五口通商后,由于苍霞地区贸易往来频繁,经营产于闽西闽北的土特产及农副产品商铺愈来愈多。1927年,英国圣公会筹建的苍霞基督堂在倚霞弄落成(见图4)。
2.4 倚霞街巷空间形态演变探析
通过对当地聚落调研发现,该地区房屋沿东西街巷呈鱼骨形排列,而且街巷呈不规则线性布局(见图5),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因素是受到水系地理状况的影响。
在苍霞基督堂旁边曾立有一座记述荔香与倚霞两桥修建的公德碑,两桥建设于1915年,位于基督堂的南北两侧,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区原先存在两条河道,通过对老照片、访谈、高程现状及老地图的查询,也证实了这一假设。如果这里真存在那两条河道,那么其走势很可能与该地聚落肌理存在联系。
通过对基督堂周边街巷空间的肌理图底关系的梳理,发现其南北两侧街巷其走势(由庆青弄,倚霞弄到荔枝弄)之间存在着自东北到西南的连贯性,依其走势及两桥所在的位置状况,推测复原了旧有的河道走向,其主要河道自东北到西南在基督堂处分流到两旁,两条支流不宽,可能有4 m~5 m,因而导致今天看到街巷空间狭窄,太阳较少直射街巷,反而起到了遮阳防晒的效果。倚霞街巷空间形态,随着两桥及两河道依次消失而随之变化,但整体的形态与空间尺度还是保留了下来(见图6)。
随着街巷道路从1949年前铺设弹石路面,到1955年变为分别铺设砂石路面和沥青路面,再到1985年扩建,铺设水泥路面,苍霞聚落之前大部分的河道,都已在20世纪城市建设中被填埋(见表1,表2)。
表1 民国34年台江地区主要道路情况表[6]
路名起止地点路面长度/m宽度/m面积/m2路面材料中平路中亭路南口—平理桥53011.66148水泥江滨路第一码头—江四路50052500碎石三合土
表2 1990年台江地区主次干道情况表[6]
在20世纪的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保护不当的问题,而苍霞片区只是福州市内多处聚落的一个缩影。关键在于并没有将传统民居的保护从着眼个体民居转移到整体“聚居”的概念。美国建筑理论家阿摩斯·拉普卜特认为:“……宅屋不能够脱离于聚落,而是整个社会和空间体系的一部分。这一体系包括了宅屋、生活方式、聚落甚至整个地景”[7]。如果只是在要素上单单保护一片建筑,一棵古树,一座古桥,似乎缺少了对于人居环境整体“聚居”概念的考虑。
对于苍霞片区保护首先应从建筑与构筑物要素上进行修缮,保护其建筑界面,坡屋顶及建筑纵向发展的院落布局。其次,是从街道要素上的保留,修复整个街区的风貌,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像福州的三坊七巷就是很好的例子。再次,是对水系要素上的恢复。福州常年来遭受台风带来强降水的影响,造成路段内涝严重,如果能重视原有聚落内完整水系建设与保护,增强城市储蓄洪水,内河排涝以及防涝排水设施的建设,就可以有效规避。最后,尽量维持人文生活方式,保存其人居环境,关注聚落内部的“关系”。
[1] 贾 东.中西建筑十五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97.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福州百科全书编写委员会.福州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2.
[5] 陈文忠,福州市台江建设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台江建设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 王怡挺,台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台江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7] 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8.
[8] 刘峻宇.双杭与苍霞保护区保护价值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The Fuzhou Cangxia settlement form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environment★
Ma Yao
(Architecture and Art School,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China)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definition of settlement, simply discussed the Fuzhou history landform in Fuzhou Taijiang, introduce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angxia settlement protection area, and combining with the building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ngxia area, discussed the space form evolution law of Yixia streets,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uggestions in Cangxia area.
Cangxia settlement, living environment, space form, historical building
1009-6825(2016)34-0003-03
2016-09-25★:学科建设-优势建设学科培养—建筑学(项目编号:XN084)
马 尧(1990- ),男,在读硕士
TU24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