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地段更新及其空间整合研究
——以苏州相门广场概念设计为例

2016-06-01 12:26范剑才FanJiancaiZhangYue
住宅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广场苏州交通

范剑才 Fan Jiancai 张 月 Zhang Yue

传统历史地段更新及其空间整合研究
——以苏州相门广场概念设计为例

范剑才 Fan Jiancai 张 月 Zhang Yue

0 引言

传统历史地段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定文化元素,是城市核心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均具有其相应的空间特征和文化象征,被赋予的各项职能在更新保护中不断变化,但周边环境与该地段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未发生过大的变化,故在类似地段的更新保护中,周边环境就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两者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比如: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道路拥塞,环境设施不足等等,给周边居民和城市区域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1 苏州相门广场概况

相门广场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心,城市主干道干将东路北侧,地铁相门站旁,地段东侧边为护城河,与护城河之间为一段保留城墙改造成的城墙博物馆,西侧是苏州历史文化街区——平江路(平江路北端即是苏州博物馆、狮子林、拙政园),南面干将东路另一侧是苏州大学老校区,北侧是古典园林耦园,正是周边这些重量级的文化保护单位和交通重要节点的特殊性,凸显了该地段更新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的环境要求和限制(图1)。

相门广场在明清时期先后作为仓帮街家具厂和制造军装局用地,民国时作为振亚丝织厂,建国后作为江苏第三监狱,现如今已全部拆除,该广场用地现仅作为解决周边停车的一个临时停车场使用。

2 现状分析

该地段作为古城区一个重要交通和环境节点,为周边的交通疏散、停留以及重要历史标志景点的联系中心,担负着满足游客、居民、学生的生活需求和游览需求,尤其在不断发展的城市需求下,现有矛盾不断凸显。

主要问题体现在作为周边众多重量级历史景点的核心地段,却并没有提供应有的景区交通停留、人流缓冲的空间和商业空间;对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则缺少一定的文化、休闲、运动空间,给他们带来了生活品质的下降;对于苏州大学的学生则失去了其校外放松、购物、文化休闲的场地;对于城市交通,没有很好地解决干将东路、相门地铁站及周边道路之间的相互转换和协调机制。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接下来的概念设计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思路。

图1 相门广场周边环境现状

图2 相门广场周边城市肌理

3 设计策略与方法

3.1 地段功能定位

从城市总体层面和地段周边环境分析,相门广场位于苏州古城区内,周边集聚历史文化设施和建筑,拥有特色极为鲜明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在新的城市更新保护中,对该地段被赋予的功能应进行系统的整合,将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其中,为整个城市发展、周边居民生活和游客的出行创造必要的方便和适宜的环境[1]。

首先,通过周边现状和城市规划分析,将该地段定位于社区中心级别。由于周边现在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城市居住肌理,并且根据苏州城市发展整体规划,该地段仍将保留并完善古城区现状,那么对于周边居民的生活来说,缺少现代生活的必要设施(图2)。其次,针对其周边环境的特殊性,该中心除了服务周边居民外,必然还要成为游客的中转核心和停留空间,所以必须创造一定的游览设施和商业空间。最后,还要考虑的干将东路南面的苏州大学师生员工,由于两者的位置关系非常紧密,那么对于久居大学校园的现代大学生也需要一个满足他们社区文化和休闲的场所。

图3 相门广场总平面图

经过以上的分析,初步确定相门广场应包含下列功能空间:社区图书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健身运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地下停车中心和地面景观、环境设施。这一系列功能服务于周边人群,能很好地连接周围景点和游客,将一系列建筑植入景观环境,提供舒适的休息活动场地。社区图书馆赋予当地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文化需求,并对该地段赋予一定的文化意义功能。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城市政府的基层单位,肩负着直接服务家家户户的功能,是与居住功能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社区商业和运动中心,可以满足游客、群众及学生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为扩大苏州大学环境条件提供可能。集散小广场和园林式小景观,则用现代表现手法让人们体验全新的苏州风格(图3)。

在具体空间营造上,避免使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去创造“假古董”,而是用新的手法、新的技术和材料,在空间氛围的营造和场地肌理的梳理上体现出苏州古城中的小巷、渗透、穿行的空间感受,使大家感受到的是时代气息下的古城韵味。

3.2 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整合

苏州古城不仅是蜚声海内外的“园林之都”“丝绸之府”“工艺之市”,更是享誉世界的“东方水城”,在其2 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沧桑,几经兴衰,但却保持了原有的城址不变、原有的城市格局不改,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地方传统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大保护价值,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

针对用地现状和保护规划,再考虑到城市发展对该地段的经济、文化、景观、肌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完善必要功能和周边现有交通的情况下,采用地上与地下空间整合开发的方式,地下空间开发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形成互补,做到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3]。地下空间的利用现在已成为大中型城市发展的一个亮点,它在解决空间拥挤、节能环保、交通拥堵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地段的更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避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地面空间、功能的割裂,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的舒适度和积极性,本设计将地上、地下空间像“系鞋带”一样来回穿插,时上时下,可上可下,将容易割裂的上下各层紧密连接,对于改善交通、人流,带动原废旧基地的活力方面具有相当作用。在功能布置上则具体分析,将适宜布置于地下、停留时间较短或对周边环境要求不高的部分:超市、健身、停车、库房、人行通道、设备机房、基础设施等布置于地下,将长时间停留和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其余空间布置于地上,在空间上穿插,互相渗透,创造出既符合整个地区城市空间肌理,又给使用者一定的视觉和功能上的享受,同时很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图4)。

在城市基本功能层面,可以运用地下空间来弥补历史地段在停车、消防、交通等方面的不足或缺陷。城市历史地段的传统肌理及空间形态往往尺度及体量较小,在停车、交通、消防等城市基本功能方面往往不能满足现代城市人群的需要,通常缺乏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地,这会直接影响地块的城市活动与人群组成,地下空间则可针对性地以多层次步行系统、公共交通组合、地下停车空间等多种手段加以改善与解决[4]。

图4 地下-地上空间相互融合

图5 交通流线示意图

3.3 道路交通规划

该地段周边交通现在非常糟糕,首先干将东路为了保证道路两边人流的通行,整条道路在该地段附近红绿灯间隔不足300m,这严重影响到了作为城市主干道的通行。在静态交通方面,由于处于老城区内,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都较高,所以没有足够的停车空间来满足周边居民和游客的使用,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到了道路的交通状况,恶化了步行和停留空间。

为有效缓解这些矛盾,同时保证该地段必要功能诉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将地下空间充分用于停车空间,并有效贯通干将东路两侧、地块与相门地铁站、地块与护城河对岸之间的通行,进一步提高该地段的使用率。

在场地道路布置上,规划南北向交通主道,东西向则通过地下隧道形式的介入,缓解干将东路人流,沟通护城河两岸群众的交流,充分衔接相门地铁站用地与周边道路,采用人车分流形式,有效降低了交通事故和相互之间的干扰。多方位、立体化的交通流线设计为用地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也进一步推动该地段与周边景点的良性互动,带动苏州城墙博物馆的人气,提高居民和游客的舒适度(图5)。

3.4 景观环境完善

居住在老城区的居民,在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氛围下,却缺少了一定的景观和运动场所,在现如今的生活中缺少了彼此间交流和活动的空间。为此特在充分解决地段功能需求下,为使用者提供现代景观和活动空间,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通过景观空间的营造,创造出多种活动方式,通过建筑与景观之间嵌套,保证了建筑、人、景观的视线完全交合,人既存在于建筑之中,又在环境中,建筑与环境互相融合,将地段北侧水系引入用地,创造山环水抱式的空间形式。在场地内的绿化、水体布置和植物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效率,既提供相互之间交流的场所,又形成一定的集聚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图6)。

图6 相门广场鸟瞰图

3.5 节点、细节处理

一个地段设计得如何,考虑问题的程度和设计深度更多地体现在节点和细节的设计和思考上。对于该地段来说,重点处理了一系列平面节点:干将东路与广场之间的入口空间、广场在古城墙博物馆之间的空间、平江路入口空间、各建筑体块主要出入口等。并在地上与地下竖向节点的处理上也充分考虑到了疏散、采光、衔接问题,为地上、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和衔接扫清了障碍。

在具体处理手法上充分利用和营造地形,通过高差、材质、尺度的变化,利用LED和物联网技术,为整个场地和周边环境设施的有效利用和信息传递打下了基础。在城市健康发展的大前提下,提供必要的健康急救设施,对于城市的国际化和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节点之间努力创造出一定的空间导向和氛围,为整个设计创造出松弛有度的序列感。

4 结语

传统历史地段的形成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空间环境问题更新与维护是由周边环境来制约的[5]。因此,规划设计传统历史地段,需要充分了解用地与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城市整体的视角发现并解决问题,掌握该地段发展方向,从而做出准确的功能定位,提升区域环境品质,保障城市生活的有效运行。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杨新海.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5).

[3]张平,陈志龙,黄欧龙,王慧.历史街区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规划师,2011(10).

[4]都铭.街区共生型地下空间[J].华中建筑,2013(3).

[5]孔孝云,董卫.历史城市中心区的演变过程及其空间整合研究[J].城市建筑,2006(12).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Historic Districts’ Renewal and Its Spatial Integration -- 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Design of Xiangmen Square in Suzhou

传统历史地段的更新保护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需要考虑到周边历史建筑和原有环境的互相影响。以苏州相门广场地区概念性设计为例,探索如何在城市重点历史地区发展中,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和功能、形态、环境的营造,解决现有交通、功能、文化和环境的问题。

历史地段;更新保护;空间整合;相门广场

Th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areas are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consider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Tak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Xiangmen Square district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solve the current traffi c, function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underground and ground spaci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its function, confi gur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key historical areas in cities.

historic districts, renewal protection, spatial integration, Xiangmen Square

2016-06-30)

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351),新加坡Underground Space for a Sustainable NTU Campus项目。

范剑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广场苏州交通
布鲁塞尔大广场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繁忙的交通
在广场上玩
广场
小小交通劝导员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