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未央
我很喜欢听罗大佑的歌,包括其中这样一首: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
但是当我从罗大佑想到张艾嘉的时候,总觉得她和罗大佑唱的正好相反。面对六十三岁的“张姐”,只能感叹——她的青春小鸟一来不回去。
关于张艾嘉辉煌的创作履历和完美的艺术生涯,大众都已烂熟于心,无需我在这里赘述了。真正值得说说的,倒是她用角色、作品、观念、奖杯和观众的掌声垒起的那些奇迹。
现代中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你对一个女演员説“我是看着您的电影长大的”,多半要遭白眼,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说。可是也有例外,去年在釜山电影节上见到“张姐”时,当我用这句话表达敬意时,她的笑容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快。这就是一种心理的强大,不自以为老的人是不怕别人把自己叫老了的,历经沧桑仍怀赤子之心,才是可爱的自信。
张艾嘉的自信源于她的文化背景。这里说的“文化”,一是指台湾迥异于内地的文化传统与文化氛围,二是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此二者的共同作用,才有了张艾嘉这样超出我们日常经验范围的“明星”。近年来,同样来自台湾的金士杰在内地越来越广为人知并备受好评,其实也与此类似。
一个演员的表演风格和精神气质都源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也照见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四十多年的演艺生涯里,演绎了众多跨度很大的角色,张艾嘉能成为一位几乎没有负面评价的好演员,在今天的演艺界实在是凤毛麟角。更何况在表演之外,她还是成功的导演、编剧、歌手、制片人,不断书写新的传奇。
女演员演艺生涯是常青树还是昙花一现?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梅丽尔·斯特里普式的常青树?这一直是广大观众热衷讨论的话题。
其实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知性风格的女演员和有文化自信的女演员更容易成为常青树。张艾嘉恰巧就是一位兼具文化自信和知性风格的女演员,更难得之处在于:有一些走知性路线的女明星往往是因为客观条件上颜值先天不足,而张艾嘉却是其中天生丽质、格外貌美的一位。
在当代中国,女演员成了青春饭,往往凭年轻貌美迅速走红,趁风头正健抓紧赚钱,年纪稍长就淡出一线或转行幕后,再过若干年如果重出江湖,多半都是以婆婆妈妈的形象出现了。当我们看到张艾嘉的同龄人甚至比她更年轻些的女演员都在演老太太的时候,却在电影《华丽上班族》中看到了张艾嘉演绎的“职场女强人”,在电影《山河故人》中看到了张艾嘉饰演的“恋爱中的阿姨”。
所谓演艺界的“常青树”,不仅仅是指演艺生涯跨越漫长岁月,还有一项指标是看表演的质量。即使女演员有一天要演老太太,也不能演成无精打采、黯然乏味、缺少个性的老太太。张艾嘉在《山河故人》里的表演就给观众带来惊艳的感觉。
类似这样从青春靓丽一直演到炉火纯青的惊艳,比张艾嘉早一个世代的还有另外一位台湾演艺界的常青树归亚蕾,而比张艾嘉晚一个世代的也许就是刘若英了吧!她们呈现给我们艺术形象,都证明着:想成为优秀的女演员,不仅要有外在的姿色,还要有内在的文化。
“朝气”是中文里的一个常用词,相形之下,“暮气”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要小得多。但是在演艺界乃至以“创意”为重中之重的整个文化创作领域,很多昙花一现的明星最终都是输给了“暮气”。有一次看到张艾嘉和电影《华丽上班族》的两位青年演员郎月婷和王紫逸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样子,不禁想起了岁数更大的“大导”林兆华,他们都是在一个以“暮气”为标配的年龄活出了“朝气”。所以即使“张姐”已经隐约有了皱纹要爬上眼角的先兆,也不妨碍她把人物骨子里不灭的青春演绎得淋漓尽致。
只有这样的创作者,才会说出“60岁,人生正要开始”。前几天张艾嘉在一个讲座上说:“现在是我的又一个新阶段,重新找回了快乐,不再顾忌市场有没有欢迎我。我还要拍很多的戏,有好角色我就去演。成功、名利,都不会是困扰,这样的状态下创作是很开心的,这是我与自己的一个和解。”
只有看过了《念念》,才好理解她说这话的心境。几十年来,看过张艾嘉演过的很多电影,都很喜欢,但新近最喜欢的还是她导演的这部《念念》。一念是时间最短的单位,人的一生很长,却是由无数个一念组成。一念生,一念灭,念念不忘,便是人生。
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导演,才能拍出不紧不慢的《念念》。而“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后,还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朝气,更是我们期待张艾嘉下一部电影《相亲相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