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根据日刊工业新闻报导,产学官机器人普及推广组织——“机器人革命倡议协议会”于2015年5月成立。由企业用户、公立研究机构、学会等组成,超过200家公司和机构参加,包括众多汽车、电机、机械设备、钢铁、化学等主要业界团体和企业,该协会还将广泛征集会员,包括国外机构及企业。
日本政府于2015年初提出《机器人新战略》“机器人革命倡议协议会”将成为推动该战略的核心机构。为促进从未引进过机器人的行业使用机器人,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总务省等也会参与。日本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承担事务局工作,从2015年6月开始负责整体协调,发挥对外窗口作用。该协议会将首先成立“生产系统改革”工作组,推动由德国与美国提出的工业4.0及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制造业。日本希望工作组通过共享信息和制订相应措施,尽快推出日本方针。
日本政府于2015年发布《机器人新战略(Japan's Robot Strategy)》。该战略认为,在世界快速进入物联网时代的今天,日本要继续保持自身“机器人大国”(以产业机器人为主)的优势地位,就必须策划实施机器人革命新战略,将机器人与lT技术、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在日本积极建立世界机器人技术创新高地,营造世界一流的机器人应用社会,继续引领物联网时代机器人的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标,该战略制定了详细的“五年行动计划”,将围绕制造业、服务业、农林水产业、医疗护理业、基础设施建设及防灾等主要应用领域,展开机器人技术开发、标准化、示范考核、人才培养和法规调整等具体行动。
该战略预测,通过在各个领域推进机器人化,将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增强日本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将帮助日本解决“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到2020年,日本机器人产业自身产值将超过2.67万亿日元(约合1376.3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产值的4倍以上。
自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来,德国工业4.0计划备受世界瞩目。在工业4.0的工业数字化理念引领下,德国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及智能机器的使用率,已对就业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机器人已威胁到德国59%的工作岗位,这引起德国就业者的高度关注。
据德国媒体报道,该调查源于2013年剑桥大学发起的“未来的雇佣关系、就业将如何受电子化影响”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德国现有的3000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1800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所取代。调查发现,不同工作岗位的失业风险程度取决于专业化分工、职位等级和工作性质。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86%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替代,辅助劳动力则是受机器人威胁第二大的工种。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有约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智能化办公等技术的威胁。其他受影响严重的工作岗位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行业(150万),零售业(120万)以及保洁人员(120万)。
统计结果与德国工业4.0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机器人能够大幅度节约工资成本;智能化生产能够轻松完成单调且危险程度高的工作。调查同时揭示一个道理: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将来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也就越小,反之亦然。比如,在一项手术中所用的器具和具体执行将来都有可能被自动化程序所取代,但永远需要一名专业的医生与病人沟通并操作按钮。这也告诉人们,需要与人沟通的职位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
从理论上讲,德国59%的就业人口都有失业可能。但负责调查的lng—Diba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尔斯滕称,“全面实行自动化这一趋势既有可能成为现实,也有可能只是镜花水月般的幻象”。至少对于拥有高专业化素养以及科研头脑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稳如磐石。在德国24万余名医生中,只有约1%(3100人)的工作是可以由机器来完成的。同样不可替代的还有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些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基本不可能由电脑来代替完成。调查显示,在46000名科学家当中只有约2800人的工作可以由电脑完成。
研究者发现,实际上自动化的投入以及电子科技的运用不一定只是威胁人们的就业,也可能会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随着电子科技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
德国马普智能系统研究所开发出了两款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环境功能的仿人机器人。
一款机器人被称为阿波罗,它有两个灵巧的手臂和一个智慧的头脑,头脑中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通过机器人头部的扫描仪,可以扫描并搜集周围环境的数据,产生三维的立体环境图像,使机器人能够正确认识环境。当人给阿波罗做一个示范动作时,阿波罗自己就会学习如何做这个动作,而且会把这个动作记住,下次重复时能做到准确无误。
另一款机器人叫雅典娜,其头部也安装有传感器,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反应速度相当快,扫描速度每秒10次,每毫秒可以作出一个反应。它有一个类似人眼的立体成像系统,可以同时产生两幅三维立体清晰图像。雅典娜可以根据图像对物体进行准确定位和抓取。雅典娜还有一个测距传感器,利用激光测距可达80米。雅典娜的腿非常灵活,髋关节和膝关节采用液压装置,可在200巴的压力下行走,所有的运动关节部位都有传感器。雅典娜高1.88米,重55公斤,外形与人相似。
雅典娜的开发得到了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的资助。参与开发的研究所人员斯蒂芬·沙尔表示,“希望这款机器人将来可用于灾难现场救援、航空航天或传染病病人救助等这些对人来说危险和困难的地方”。马普智能系统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盖蒂表示,目前,全球只有少数研究团队在从事仿人机器人开发,但这是一个非常有应用前途的领域。
德国乌尔姆大学的科研人员应用仿生学原理,研发出一种机器人蚂蚁——“BionicANTs”,这种模仿蚂蚁外型的机器人长度约14厘米,部件采用激光烧结成型技术制造,体表植入微电子芯片,“蚂蚁腿”和“爪子”通过压电元件制成的执行机构进行精确快速的控制,蚂蚁的“眼睛”是3D成像装置和光学感应元件,体外安装的射频模块可实现相互间的信息沟通。这种机器人蚂蚁可以模仿自然界蚂蚁的行为。据科研人员介绍,这一系统的关键是根据分散式多任务控制构架系统设计实现了“机器人蚂蚁”之间实时连续的信息交换,所有参加任务的机器人蚂蚁均为独立行动,且数量可任意变化。
这一成果已在201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示。科研人员说,仿生机器人蚂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个玩具,因为它实现了分散自动化系统的协同行动,这是工业4.0领域的重大课题,在其它领域也有重大应用前景。
不久前,法国一家老人院引进了名为“Nao”的人形机器人,用以陪伴和照顾老年人。这在法国是首例,而此前在荷兰、比利时已有60多间老人院引进了“Nao”机器人。
“Nao”的出现得到了许多老年人的青睐,他们与之逗乐、聊天,把它当作宠物,而“Nao”也会给老人们捶捶背,陪伴在他们身边。然而,面对这一趋势,法国哲学家Damien Le Guay却提出怀疑与担忧,他认为人类应该思考清楚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并且考虑到被机器人代替的可能结果。以下是Damien Le Guay的一些观点。
时代不同了,原本用于工业或制造业的机器人,如今逐渐“驻扎”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人们应该区分清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虽然它们都是机器并且有一部分已成为普通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处理好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否则,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机器人很可能会反过来成为人类的羁绊。
如今,科技在进步,越来越多原来由人类操作的工作被机器人所代替。至此,人们不禁要问,哪些工作是不可能由机器人代替的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类似“Nao”(高58cm)的机器人小军团的进攻呢?在日本的一家餐厅,该餐厅的接待员已经由机器人代替。但人们无法想象,像“倾听”、“谈话”、“关怀”这些动作,将由机器人代替人类来完成,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像“由衷的微笑”、“亲切的语调”、“细心的照顾”等等,只能由血肉之躯组成的人类才能做到。
在法国,约有500万的独居者,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只有370万。另外,独居老人更多了,据调查,7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27%符合“关系隔离”的标准。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视之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吗?难道只有这些小机器能陪伴着这些淡出人们视线的“被社会遗弃”的老人们?抑或,人们应该重视起来,设法给予这些占社会人口40%的老年人一个更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
科技资讯园
省内
(编辑:潘慧金铭何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