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涛
“小明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爷爷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6倍多3岁,爸爸、爷爷今年各多少岁?”近日,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虽然答案很简单,但算出的结果却让网友感慨:“生物老师看到后该哭了。”
虽然题目不难,答案却让人“晕了”。爷爷比爸爸大123岁,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爸爸15岁结婚也是法律不允许的。设计数学题,不是公式用得准确就行了,算出来的答案也应该符合逻辑,符合常识。爷爷比爸爸大123岁,是违背生活常识的,这让学生如何接受?
事实上,类似的奇葩题,以往在中小学校园时有爆出,这些题大都有一些共同点:要么不符合逻辑,要么不符合常识,与现实相距甚远。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数学题是否真真正正符合现实,是否具有现实价值意义,是否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
“知识楼梯”未必是提高成绩的良方
近日,在四川成都某中學,各个科目的必记内容被贴在了楼梯上,同学们不仅在上课时间可以学习,上楼梯时也能看到各种知识点。于是,有网友调侃道:“楼层低的同学一定不如楼层高的同学学习好。”
楼梯上贴满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这对于一些爱好学习的人来说,的确能做到“走楼梯也学习”。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着同学们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并且每天多看几遍也会记忆更加深刻,但是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也会使人疲乏。并且,楼梯上的知识点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对于早已熟悉横条上知识的同学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反倒会容易使其对其他知识的掌握产生疏漏。
因此,学校还是应该为同学们营造出一种轻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复习,针对自身的不同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这样才会使每个学生有不一样的精彩和成就。
读懂一元钱奖学金的引申意义
“奖学金居然只有一块钱,”最近,一位苏州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吐槽,“还不如不发呢。”原来,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该大学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统都调整为象征性的一元钱。
激励教育的基点是实践,也是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其价值在于对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激励教育若过分依赖于奖学金制度,难免流于表象。学校的激励教育需要构建多维度发展与因材施教的统一、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激励的统一、个体竞争与团队协作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在宏观上构建激励型的学校文化,中观层面上建立激励型的教师队伍,微观层面上体现激励教育的实施细则,从而形成推动激励教育发展的合力。这才是一元钱奖学金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