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方
在黄河宁蒙河段,坚守着这样一批把脉水位、流量、雨量、水质、水温、地下水、蒸发、泥沙等项目的“江河郎中”。这就是水文人,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身居荒滩野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驻守在测站,与枯燥的数据打交道,忍受着孤独和艰辛。他们又是治黄事业的侦察兵,是终生奉献于黄河的忠诚卫士,用水尺记录母亲河的每一次心动,守护一方平安,栉风沐雨,只为那一份与水不解的情愫。
◆ 战绩卓越的防汛尖兵
水文测报的精准、水情预报的及时、河道勘测的艰辛……无不汇聚着每位水文工作者的力量。
宁蒙水文水资源局作为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参谋”,在历年的防汛抗旱中及时测报,准确预报,为防灾减灾屡立新功。
2012年7月,黄河宁蒙测区出现了1989年以来历时长达1个多月的大洪水,宁蒙测区各干流站共实测流量294次,水情信息中心对外发布雨水情信息4500余份,为宁夏和内蒙古地方防汛部门近40个单位和个人发布水情短信32850条。在“12·7”洪水测报中,宁蒙水文工作扎实、服务到位,受到了地方防汛部门的高度称赞,获得2012年黄河防汛抗洪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包头市黄河抗洪抢险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洪水肆虐,考验着宁蒙水文人面对艰难险阻的勇气,这支防汛“尖兵”顶风雨,斗洪水,不顾湍急的洪水和倾盆的暴雨造成的诸多困难,用无畏牺牲的勇气、顾全大局和乐于奉献的抗洪精神,及时测报,发出了一组组极为珍贵的水文数据,为防汛抗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十二五”期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以及时、准确的水情信息,为黄河防汛抗旱、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支撑,获得了上级与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
◆ 千里冰封中的坚守
宁夏、内蒙古测区纬度高,有“桃、伏、秋、凌”四汛,受气候、水库调节及农业灌溉影响,水情、冰情变化复杂,防汛、防凌、水调期间水文测报任务繁重,对水情信息要求极高,全年24小时值班任务长达10个月。
世界防凌,重在黄河。黄河防凌,重在宁蒙。
内蒙古段是黄河“几”字弯的顶部,地处黄河最北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形成了冬季封河、春季开河流凌的现象。每年的开河和封河期都可能发生凌灾。历史上曾有“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伏汛好抢、凌汛难防”之说。
“小雪流凌,大雪封河。”水文人从黄河流凌的第一天开始,就奔赴黄河进行凌情巡测。大约从每年的11月中旬起,到次年3月底,巡测队员沿河奔走在远离亲人的荒野河滩,冒着严寒,测流、取沙,面对低温、寒冻、暴雪、狂风的侵袭,没有畏怯, 没有退缩,为防凌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这就是宁蒙水文人的风采。
“十二五”期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的水情工作者本着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对外转发水、雨、凌情信息共计12万余份,凌汛期凌情预报20余份,凌汛期凌情形势图400余期,保持了连续13年水文局汛期水情报汛无差错的优异成绩。
◆ 科技改变水文
“一船一桨一缆绳,一架仪器三人行,一撑一读一计算,一河流水一生情。”这是传统水文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水文事业也发生巨变,现代化的水文设施设备,渐渐代替了原有的老式设备。
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十分重视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工作,积极推进吊箱缆道自动测流系统、船用绞关电动测流系统、智能流速测算仪,电子水尺、雷达水位计、ADCP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电波流速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全站仪、GPS测绘仪器、3G及4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等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文测报能力和水平,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加快了宁蒙水文业务技术升级换代和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利用卫星及相关处理软件,测区各站实现了短信报汛,有效地提高了水情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0分钟到报率达98%以上,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获得黄委三新认定、水文局科技进步奖、浪花奖共35项。
◆ 黄河水质的保护者
水文工作不仅为防汛抗旱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水功能区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基本工作。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对进一步明确管辖范围内水域使用功能和水质管理目标,广泛宣传水功能区划、鼓励公众参与和支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进而扩大流域机构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确界立碑强化监督管理。2012年,为进一步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黄河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关于做好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标示碑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及时启动了黄河宁蒙河段重要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标示碑建设工作,截至2015年年底,共完成黄河宁蒙河段15个重要水功能区30个标示碑、8个入河排污口标示碑及4个省界水质断面标示碑的建设任务。
水环境安全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目光。黄河宁蒙河段区间有银川、石嘴山、乌海、包头等工业城市入黄排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任务重、形势严峻。
2013年4月14日12时20分,位于石嘴山水文站断面下游约17公里处发现污染带,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贮灰场回收水管道渗漏向黄河排污。接到报告后,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快速反应、全力应对,于14日13时启动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召开紧急会议,安排监测、上报和调查等工作,同时向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进行了报告。积极开展了污染源及其下游河道的调查和监测等工作,直至4月18日,历时5天,圆满完成了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贮灰场回收水管道渗漏向黄河排污事件应急监测处置工作。
此次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充分展现了宁蒙水文人“招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风采。水环境监测工作者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为污染治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保障了黄河用水安全。
“十二五”期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积极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调查、监测、报告,处置各类突发水污染事件3起,获得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先进单位。
先后开展10余次河道巡查,对黄河下河沿水文站测验断面至黄河喇嘛湾大桥河段入河排污口、支流入黄口、农灌退水、潜在污染源等进行了5次全面监督性调查,共调查宁蒙河段农灌退水沟(渠)15条、支流入黄口9个、直接入黄排污口21个,发现新增直接入黄排污口2个、排污企业10家、工业园区7个、污水处理厂7个,发现潜在污染源11个,其中大部分潜在污染源毗邻黄河,最远的距黄河30余公里,最近的仅为50余米。通过多次巡查,基本摸清了黄河宁蒙河段入河排污口的数量、规模、地理坐标、性质、主要污染物等情况,为黄河宁蒙河段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资料。
宁蒙水环境监测中心全面完成了黄委水文局下达的各项水质监测任务。采集水样4100余组,取得监测数据近15万个。水质月报、检测报告按时发送,5年间无缺测、漏测、漏报、迟报现象,无质量事故发生。被水利部水文局评为优秀实验室。
◆ 维权与普法宣传并重
日夜坚守在黄河岸边的水文工作者,让老百姓的饮水安全多了一份保障,为水资源管理保驾护航。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内水事活动越来越多,水事违法案件的突发性更加显著。少数单位为了发展经济,想方设法挤占水文监测保护区用地,直接威胁水文测报设施及水文测报人员人身安全。面对这种情况,宁蒙水文人敢于亮剑,认真履行水法规赋予的职责,时刻坚守在水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岗位之上,守护一方。
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按照黄委《黄河河道管理巡查报告制度》,及时安排水行政执法检查和河道巡查工作。各单位在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紧缺和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对水文基本断面上下游20公里河道和测验保护区范围,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重点与一般巡查、专项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把水事违法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
“十二五”期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共协商处理各类事件3次,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5起,确保了水文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五”普法以来,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充分发挥水文站的普法辐射作用,在水文站驻地、乡镇、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水文站周边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知识贫乏和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以案释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用现实的案例讲给当事人,达到良好的水法规宣传效果。
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水文站驻地干部群众保护防汛设施、水文监测设施的法律意识增强,水事秩序明显好转。
◆ 文明花开硕果丰
“爱岗敬业、以站为家”,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的7个水文站既有职工阅览室,又有文体活动器材,通过大力发展菜园子建设,果蔬自给自足,给职工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之家。这只是宁蒙水文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局机关监测中心、三湖河口站、人劳科先后获得包头市“工人先锋号”;女工委先后4次获得包头市总工会授予的“女工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职工书屋”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职工书屋”称号;2012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工会分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和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4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荣获第七届全国水利文明单位。
“十二五”期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坚持“会员献爱心、扶困见真情”“博爱一日捐”“慈善一日捐”等社会捐助活动1180人次,累计捐款75327元。包头市慈善总会以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命名设立了“宁蒙水文局慈善救助”基金。2012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被包头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称号,2013年,宁蒙水文水资源局获得包头市“热心慈善事业单位”称号。
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影响力,先后获得了黄委水文局纪检监察先进集体、黄委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示范点等称号。
行来不觉征途远,回首已是万象新。回眸“十二五”,宁蒙水文事业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宁蒙水文人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水文风采。高山为依,江河为伴,艰苦的环境成就了基层水文职工勇于担当、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他们是水文事业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