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聪
摘 要: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写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很多充满异域色彩和宗教色彩的地方。而其中的宗教因素并不是单一的,他的创作受到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多元影响,呈现出宗教色彩濃厚的特征。本文将分析许地山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中的《命命鸟》一文,以探求许地山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佛教因素。
关键词:许地山;《命命鸟》;佛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许地山成长的环境赋予给他参悟佛教观念的根性,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先生字号“留法头陀”和“毗舍耶客”,“头陀”是佛家术语,意思是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行法,被称为是行脚乞食的苦行僧或行者。母亲吴氏也笃信佛教,曾经阅读过很多佛经典籍,另外许地山有一位自幼就接近佛说、阅读佛经的舅父,并且很早就教导许地山阅读佛经。由此看来许地山的家庭为他营造了一个佛教思想的温床,这种耳濡目染使许地山的人生观念和文学思想都被渗透进深刻的佛教文化色彩。而后来的求学进修过程中,许地山曾经撰写了多篇关于佛教研究的学术论文,与佛教缔结下了密切的联系。
《缀网劳蛛》是许地山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1921—1924年创作的十二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在很大程度流露出许地山汲取佛教观念的痕迹。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许地山并不单单信仰佛教,他还受到基督教以及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因此不能将他看成是某一特定宗教的纯粹的宗教信仰者。
小说《命命鸟》是许地山本人小说创作的处女作。这篇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充满异域情调和浓厚佛教色彩的缅甸。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加陵和敏明以坦然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反抗父母之命和世俗成见的决心。加陵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去做一名苦行僧,敏明的父亲介意两人的生肖不合而特意请“制造命运”的僧侣施法破坏二人的姻缘。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男女主角的生命的终结理解为抗议父母的单纯殉情,结合小说的人物设定来看,敏明一出场“手里拿着《八大人觉经》,流水似地念着”,而且在男主人公加陵看来她也是一个“很信佛法的女子”。加陵则是一个愿意出家修行但是目前想要学习西洋学问的青年,只不过在他的父亲看来,“西洋的学问不是好东西,是毒药,若是学了那种学问,就要藐视佛法了”。由此可见本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管是作为加陵、敏明的父亲的父辈,还是他们自己,都深刻地受到佛教思想带给他们的影响。
后世诗文亦常从“共命”二字取义用之。如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响共命鸟,金膀双回三足乌。”清唐孙华《追挽张烈妇》诗:“愿为共命鸟,永托连枝。”在加陵去看敏明的时候,敏明为加陵表演雀伶舞,当加陵奏起“恩斯民”的曲调时候,敏明唱到:
“……我和你永远同在一个身里住着。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别人把咱们的身体分做两个,是他们把自己的指头压在眼上,所以会生出这样的错。你不要像他们这样的眼光,要知道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1]
这里“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实质上就是命命鸟在加陵和敏明身上的现实反映。只不过当时两人只是将这首歌曲当成是平常的恋歌,并没有上升到佛学里的“命命鸟”层面。
而“命命鸟”是出现在女主人公敏明的潜意识中的帮助她看清自身感情的生物,在佛光普照中,敏明由人指引,进入到一个极乐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是自己未曾见过的,在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瞧见了“南边树枝上有一对很美丽的鸟呆立在那里”,出声吟唱却没有声音的“命命鸟”,敏明惊觉那就是加陵和自己的样子,而目之所及看见的男女总有这样的对话:
“我很爱你,你是我的命。我们是命命鸟。除你之外,我没有爱过别人。”
“我对于你的爱情也是如此,我除了你之外不曾爱过别的女人。”[2]
这反复的、相同的对话使她不解,随即觉悟他们两个是“那世界的命命鸟”,觉悟自己要经过梦境才能体察到的出世的后一阶段,而且相信在一生中前一阶段的认人世不能实现的夙愿在没有苦楚的来生可以实现。
《命命鸟》中蕴含的佛学意味的智慧层面是来自佛教赋予给两个主人公顿悟的根性,而人生层面的元素是作者自身对命命鸟佛学意味的理解以及故事中各个角色对佛教的理解,另外作者用充满异域色彩的笔触描写缅甸的佛学传播盛况,尤其是女主人公在佛光普照中进入的极乐世界,则满是带有佛学意味的美丽、光彩。文学作品的鉴赏,本身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但这之中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读者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命命鸟》中许地山就遵循了自己的鉴赏原则来引导读者,让我们明了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创作观念和其中传达出来的佛教思想,这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识见都是要在细心的考究中才能显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命命鸟”本身的佛学意味加上文章人物、环境、语言的佛教特征让我们可以大胆地从佛学文化层面来分析许地山创作这篇小说时努力表现的佛教思想。这一幕在缅甸仰光的“瑞大光塔”金光照耀下和“恩斯民”歌谣伴奏的背景里展开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对佛教极乐世界的殉道精神完全是有迹可循的。
注释:
[1]《许地山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第8页。
[2]《许地山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第14页。
参考文献:
[1]许地山,《许地山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郑炜明,《许地山的佛教文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3]孙玉生,《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