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书写中的精英踪迹

2016-05-30 10:48:04赵希然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朔大众文化

赵希然

摘 要:王朔被誉为“大众文化”的代言人,在他的《顽主》、《看上去很美》以及转型后的几部作品中我们都能寻找到精英化的踪迹。王朔作品的主流性不容置疑,然而主流意识外是否还有某种我们尚未涉猎的踪迹?我试着以一种立体化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这位“大众文化”代言人,呈现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的王朔。

关键词:王朔;大众文化;精英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王朔在不同時期的文学创作风格变化很大,说明他的思想经历过一场剧烈的斗争。每一次的转向都越来越明朗的展现出他试图从大众文化向精英的转化,创作也越来越回归主流,我们试着从他的作品中慢慢揭开王朔书写中的精英踪迹。

一、痞子气中的精英踪迹

在王朔的作品中,知识分子一直作为嘲讽、调侃的对象而存在。知识分子本应具有“精英意识”,然而这位从小在北京大院长大的孩子,经历了“文革”的浩劫,见证了知识分子们互相残害的场景,在尚未成熟的心里,对知识分子的第一印象就是较为负面的。成为作家后又被这些学院派的“知识分子”批评打压。在了解到西方的“精英”后,更建立了与中国“伪精英”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标准,王朔在采访中也大方承认,自己就是知识分子,“假使我现在仍对知识分子时有不敬,并非针对何人,而是出于对自身的厌恶。”[1]虽然不自觉的便成为了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但是他还有一份坚持,不愿在妓女的皮肉生涯中沦落。

由于创作风格的不同,王朔作品的分期界限明显。最早的是言情阶段,创作了《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被王朔嘲笑为“初中生水准”。也正是这几篇在他看来稚嫩的言情小说,使他一炮走红,独特的京味儿语言、辛辣的嘲讽、具有一代人鲜明特点的普通人的生活,这一切奠定了他在读者和评论者心中的“大众”气质。

伴随着读者们的热切关注,走红后王朔的作品没有了创作之处的言情,变成纯粹的调侃,让读者大呼过瘾。这时发表了《橡皮人》、《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几部作品,红遍大江南北,由书改变的影视作品相继与观众见面,使王朔被冠上了他想要极力摆脱却挥之不去的“大众文化”代言人之名。

80年代的《顽主》同90年代创作的《动物凶猛》有某种共同之处,顽主的奚落精神,《动物凶猛》中的困惑,跟在同一个时代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想要批判的东西是相通的。都是在一种宏大叙事背景下,有一种消解“精英”的意识。这种批判显露自己对这个文学、对社会所具有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只有精英才有的意识。人们只看到了王朔作品中的搞笑、娱乐、却没有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对社会的深深的忧虑。《动物凶猛》被陈思和引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说这是间接地对他精英意识的一种承认。

二、转型中的精英踪迹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作品大卖电影拍的风生水起后,“想光明正大发点小财”[2]的纯的物质需求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摆脱了经济的困扰后,人难免迷惘,王朔又是一个很爱反思的人,在寻找一种精神支撑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长时间的写作使我油然而起自命不凡,恍若自己是神的使者。似乎我们这个世界还存在一种绝对真理等着我想愚中宣布,使愚众感激涕零之余五体投地……于是我加入了旧知识分子自命为‘第二救世主的大合唱”[3]创作了《我是你爸爸》。这部作品中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温情并没有真正填补王朔精神迷惘,92年的精神危机很突然却又是必然的到来了。

在对人生进行重新的梳理后,沉寂了七年的他发表了《看上去很美》。剔除了调侃,只剩下纯文学的严肃、对社会的责任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部王朔付出了大量心血的作品却因为风格与以前大相径庭遭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原本计划的鸿篇巨著也胎死腹中。文风的改变使我们意识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朔的精神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精英意识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明显。当他不再去迎合读者时,可以说这时王朔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展现王朔内心的作品。在《美人赠我蒙汗药》中他就谈到大众文化扭曲了他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文化意蕴,将北京话那种一碗咸涩参半的水变成了一碗蜜水。在大众文化中,辛辣的一面被去掉了,完全变成了没有营养价值的幽默,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纯娱乐取代了作品想要表达的更深刻的主题。

三、评论中的精英意识

王朔对批评自己的作品很少看,对看过的批评总结出来的也就是“他们的思维太平面了,习惯于拿过去的东西来参照现在的东西。”[4]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就写成了无恶不错,或者高大全式的扁平人物了。

对于《无知者无畏》的出版,必然少不了这一部分忠于王朔的骂者的存在,也招来了钟爱他作品读者的骂。王朔也意识到,创作此文会失去一部分读者,他看得却很淡然,王朔的解释很简单,“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番心理治疗”[5]好可以去面对自己,诗意,以一个“痞子”的精英者的身份创作了此书。

关于对金庸的批评,虽然言辞过于激烈,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赞同的。当他想评价一下鲁迅的时候,“精英”们不同意了,觉得王朔是乱吠的疯狗。王朔为什么骂鲁迅?骂鲁迅不是目的,而是让他走下神坛,少些被人利用。王朔对鲁迅是有尊重的,本来中国优秀的文学家就少,不想被过多的污染,而且还怀有惋惜之情“就这么个鲁迅,还被弄成凶神恶煞的狰狞”。余华也写过一篇《鲁迅》,批评的目的同王朔一样,试图揭示人们对伪崇高的追求,鲁迅的精英体现在对人的关注,王朔和余华也是想正本溯源唤醒人们对人的关注。

纵观王朔的创作生涯,虽然他狂傲不羁,他骂港台文学、骂金庸。骂鲁迅,我们还是要承认王朔是属于主流的,我们是在此基础上探寻了他创作过程中所显露出的“精英踪迹”。王朔是一个曾经对“精英化”做过努力的“知识分子”。我们在文学批评的过程而应看到作家的生活,看到作家精神,试着去还原一个鲜活的人的世界,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去理解文本,对于王朔在文学上不断地探索我们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与支持。

注释:

[1]葛红兵 朱立冬. 王朔研究资料[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1.

[2]葛红兵 朱立冬. 王朔研究资料[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9.

[3]王朔. 王朔文集. 北京:华艺出版社[M],1995,序言.

[4]葛红兵 朱立冬. 王朔研究资料[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8.

[5]葛红兵 朱立冬. 王朔研究资料[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97.

参考文献:

[1]王朔. 王朔文集. 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

[2]葛红兵 朱立冬. 王朔研究资料.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朔 老霞. 美人赠我蒙汗药[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4]王朔. 王朔文集·随笔集[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5]王朔. 我的千岁寒[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6]王朔. 看上去很美[M]. 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7]王朔. 和我们女儿的谈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王朔大众文化
无功补偿单相双向高频环节逆变器的设计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新时期黑龙江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文苑(2013年6期)2013-08-15 00:52:04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文苑·感悟(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