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文化中蕴涵的科学思想简论

2016-05-30 10:25董琳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风水学科学性

摘 要: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迷信的成分,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总结和科学性。我们对传统不能全盘否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对待风水学,挖掘其合理的科学因素,发扬其在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从风水学发生的哲学基础、与现代学科的相关性,以及所展现出的科学思想,简析了风水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风水学;风水文化;科学性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公元276~324年)所著的《葬书》:”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关于风水的诞生和发展,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出现于战国,成熟于汉唐,鼎盛于明清。风水学是在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如何选择居住环境的经验和实践方法,并总结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以典籍和师门秘传的方式传承下来。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以及对人的福祸和命运的影响。风水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现称居住环境学,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1 风水产生的哲学基础

1.1 “阴阳”思想对风水学的影响

阴阳思想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的基本符号是“—”“——”,分别称阳爻和阴爻。三爻成一卦,阴阳两爻交错配合是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便形成六十四卦。《易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易传·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迸”,说明《易传》在总结《易经》思想之后,明确地用“阴阳”作范畴解释卦象、爻象以及事物的根本性质。

《黄帝宅经》开篇便谈阴阳:“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又说:“阴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阳者,生化物情之父也。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通篇以“阴阳”为纲,“考寻休咎”。《管氏地理指蒙》中说:“混沌开辟,江山延裹。融结阴阳,磅礴宇宙。冈骨既成,源脉已透。以钟形势,以通气候”。以阴阳解释了天地的生成。《五星捉脉正变明图》认为,点穴时要善辨阴阳,书中说:“太极既定,次又分其阴阳。晕间凹陷者为阴穴,晕间凸起者为阳穴。就身作穴者为阴龙,宜阳穴。另起星峰作穴者为阳龙,宜阴穴,反此皆有凶咎”。表明了阴、阳穴在地势上的差别。可见,风水学是以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说为根本,来认识大地、选择地形的。

1.2 “气论”在风水中的反映

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起初是分为对立的“阴”和“阳”,随着对自然认知的日渐加深,人们用“气”,来释义阴阳。到春秋末期,气论发展出“精气”说,主要是“阴阳二气对待”,还未直接把阴阳二气结合起来。郭璞的《葬书》则体现了陰阳二气的结合,认为“阴阳之气……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论成为风水学的最普遍原理。按照《易经》的观点,“生气”有昌盛之意,主大吉。葬者得生气,能让“遗体受荫。而“人受体于父母”,彼此间能得到气的感应,父母“遗体受荫”,子孙也能受荫。因而“生气”论成为风水学的核心。

对阳宅的选择同样强调,乘生气而避死气。《黄帝宅经》根据天干、地支在罗盘上的方位排列,指出了每月的生气和死气的位置,书中说:“每年有十二月,每月有生气、死气之位。……正月生气在子癸,死气在午丁;三月在寅甲,死气在申庚;……十二月生气在亥壬,死气在已丙。”虽然风水学中的生气说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然而生气说深受古代气论的影响则是无疑的,它是气论思想在风水文化中的体现。[1]

2 风水学之争:科学还是迷信

风水学是关于对地理环境、家居布置、时运祸福的一种关系认知和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江湖术士和算命大师的演绎,风水学也沦落为市井赚钱之术,因而也遭受到了不少的诟病。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传入,国人对风水的批判甚嚣尘上,将之视为迷信或封建糟粕而加以摈弃。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风水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传播,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例如,李约瑟博士就肯定了风水的积极意义,这也导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学逐渐引入了风水学的内容。但是,对于风水的科学和迷信之争,也依然在继续。[2]

梁启超曾根据西方科学观,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书中把风水和中医等一概判为“迷信”。[3]此后,风水一直是被作为迷信看待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均有禁止风水的法规和文件规定。梁思成所著《中国建筑史》亦沿袭梁启超等思路,对风水在中国建筑—景观—规划学中的作用也加以否定,负面影响至今犹存。[4]比如《辞海》至今依然把风水视为“迷信”。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对风水从科学审美和环保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传入国内,对国内的风水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诸多学者从建筑学、环境学等角度对风水的积极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大量风水资料的建筑—景观—规划学分析和对中国古代风水遗存调研,对“五四”以来一概否定风水的思潮展开了批评,提出中国风水虽含若干迷信因子,但其基本追求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即“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5]

因此,风水可谓是一种集“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在内的“综合的自然科学”,也是中国建筑—景观—规划美学。总体来看,国内科技界学者对风水的研究结论是,在承认它含一定迷信因素的条件下,也承认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环境美学的价值。

3 风水学与现代相关学科

中国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居住选址、规划、营造的一门实用技术,俗称“相地术”。那么,随着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否也有与中国古人相近似的对天地人的认识及其科学技术呢?以往西方科学研究缺乏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的思维,随着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纵深发展以及互相渗透,再次走向交叉综合,出现了诸如“人文地理学”“人生地理学”“行为地理”等,这些学科与中国风水“天地人合一”的理论路径有着一定的内在相关性。

3.1 人文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

所谓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和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将人类创造于地表的文化景观称为人文现象,它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地理科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采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认为自然能决定人类历史发展。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19世纪),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鼻祖。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是公认“环境决定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由环境主宰着人的活动、发展和分布。

人生地理学突破人文地理学的“环境决定论”,提出了“人地相关论”。人生地理学认为:自然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线并提供了可能性,但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映或适应,则因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这颇似中国风水的“天人感应”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地理学研究中,自然与人的统一性,在国际学术界再次得到确认,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的观点。这又颇似中国风水的“天地人合一”论。

行为地理学是21世纪60年代的新学科。它研究不同阶级、阶层,不同人对各种地理环境所作出的行为和决策。具体地说,它着重研究人的主观因素。诸如心理状态、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对地理环境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影响。行为地理学认为:所有影响人作出决策和行动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及社会因素的种种影响。

3.2 心理场理论

心理场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心理学史上,将之归在完形心理学范畴。研究“场”的鼻祖是德国人勒温。勒温将心理场定义为“心理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 Life Space)即“综合可能事件的全体”。这包括三个因素:第一,准物理事实,即人类心目中的自然环境。第二,准社会事实,即人类心目中的社会环境。第三,准概念事实,即人类思想观念与现实的差异。这里的“准”即非真正实物,只是主观感受,这就区别了现实和心理两种不同概念。[6]

与心理场相对应的是物理场,(环境空间)共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优美的环境空间应该是心理空间的物化体现。这不正是中国风水中所追寻的“气”与“形”的关系吗?关于中国风水中的“气”,即“精”“元”,《张子正蒙注·太和》说:“物各为一物,而神气之往来于虚者,原通于氤氲之气,故施者不各施,受者乐其受,所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琥珀拾芥,磁石引铁,不知其所以然而感”。老子称气为“其细无内,其外无大,充盈天地”;《庄子·外篇》:“气变则有形,形变而有生”等。

在西方,判定中国风水中“气”的自然科学含义的工作,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开始的,他提出了“气”即以太的见解。”气,在我们这里可以称之为“以太”,因为物质最初完全是流动的,毫无硬度,无间断、无终止,不能分两部分。这是人们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体。”

李约瑟引证《吕氏春秋·精道》论述道:“在古代中国关于物理世界的构思中,连续性波和循环是占优势地位的。在这里,‘精有时差不多可以翻译成为辐射能。”对此,李约瑟甚至断言:“中国人在這方面是如此领先于西方人,以致我们差不多可以冒险地猜测,如果社会条件有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人可能首先通过磁学和电学的研究,先期转到场物理,而不必经过撞球式的阶段了。”[7]

4 风水学中的几个现代科学特征

4.1 整体系统特征

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点。

4.2 时空统合与因地制宜特征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节省材料,冬暖夏凉,人可长寿。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我国现存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整体是按照地势高,砌造墙垣和宝殿,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4.3 协调适中的特征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接近至善至美。《论语》中提倡的中庸,就是无过不及,处事选择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风水理论主张山脉、水流、朝向都要与穴地协调,房屋的大与小也要协调,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

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中国历代都城不选择在广州、上海、昆明、哈尔滨,因为地点太偏。《太平御览》记载:“王者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洛阳之所以成为九朝故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适中原则还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并围绕轴心。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中轴贯穿南北,与经线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轴线的北端要有横行山脉,形成丁字形组合,南端要有明堂,东西边有建筑物包围,并有河流环绕,形成弓带水的风水布局。

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风水学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不能一味否定,当然也不能全盘接受。风水蕴含了丰富的环境伦理、人地关系和中道等思想,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其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弘基.论中国古代风水的起源和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01).

[2] 张霄鹏.浅析古代风水的科学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01).

[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85.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15.

[5]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98.

[6] 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

[7] Needham.Joseph .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M] .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88.

[8] 张博.风水学[M].延边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董琳(1985—),男,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休闲哲学。

猜你喜欢
风水学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风水学
风水学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的理想景观
传统纹样与风水学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