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现状分析

2016-05-30 04:40陈依铭王青玄
东方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铜牌新闻节目

陈依铭 王青玄

1、出镜记者的定义和分类

出镜记者于60年前开始出现在西方新闻界,到上世纪80年代才慢慢活跃于我国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西方媒体并没有对“出镜记者”给出一个标准具体的定义,他们认为记者就应该时刻准备上镜进行新闻报道,而不单单是幕后的新闻工作者。

我国有学者这样定义出镜记者:出镜记者就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这个定义显然有点局限,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出镜记者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电视采访”还包括访谈节目,比如《杨澜访谈录》》等等,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被称作访谈节目主持人而非出镜记者;另外出镜记者不仅只负责采访的工作,他们还需要根据新闻现场的情况展开描述,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还要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论,这些都应该包含在出镜记者的工作范畴之内。

通过进一步地归纳与总结,笔者认为最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以报道突发事件或新闻事件为目的,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这个定义正确把握了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即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的电视工作者;“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其实也就包含了具有人情味的个人评论以及客观的新闻事件报道。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日益丰富,出镜记者的分类主要是以下两种。首先是传统的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他们以电视直播连线的形式出现,用简短话语对活动现场进行描述;第二类是专题新闻中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评论的出镜记者,比如《新闻调查》的记者杨春等。

2 出镜记者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无論是时政新闻节目还是民生调查节目,出镜记者的存在都必不可少。然而出镜记者在为电视节目增添亮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表现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1)提问前准备不充分

出镜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是新闻报道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出镜记者在采访前未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不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没有收集和深入分析相关资料就仓促上阵,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损新闻媒体的颜面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结束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一位中国记者一脸认真地向陈副导提问:“请问中国队进场时,姚明身边的那个小男孩儿是谁?”陈副导听到这样的提问,当即一脸尴尬。因为姚明身边的这位小男孩正是在汶川地震中感动国人的救人小英雄一一林浩。在地震发生时,年仅9岁的林浩为了鼓励害怕的同学们,他在废墟下给同学们唱歌,坚持着爬出废墟后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返回远处,救出两位同班同学。这个地震时的小英雄连很多国外记者都熟识,而这位中国记者却提出这样无知的问题,显然是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足。

出镜记者当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至少要去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和背景资料,努力实现良好的双向交流,这是对他人和自己职业的尊重。

(2)采访时情绪控制不佳

出镜记者并不是只顾机械报道的麻木机器,也需要有个人情感的自然表达。但出镜记者情绪失控的现象屡屡发生,情绪的把控与尺度的拿捏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2010年10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的政治评论员同时也是BBC时事政治记者的尼克·罗宾逊在威斯敏斯特正在进行电视直播,当时一些反战抗议者高举宣传标牌站在尼克·罗宾逊的背后喊口号,他在进行电视直播时似乎瞬间失去了理智,不顾直播镜头转身朝身后的抗议者走去,强行抢下他们手中的标牌并且用力撕扯并与抗议者发生了推搡。

作为面向镜头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合理控制情绪,避免失态,出镜记者要表达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

(3)提问失当缺乏换位思考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出镜记者又是新闻媒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出镜记者无论是进行新闻报道还是采访新闻对象,都必须讲究“恰当”两个字,在提问时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需要慎重考虑,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出镜记者必须丰富自己的阅历,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

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0米手枪慢射的颁奖仪式后,央视记者冬日娜居然在对铜牌获得者谭宗亮的采访时问:“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却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于祖国吗?”每个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为了为国争光付出了数不尽的艰辛,难道获得一枚铜牌就是“有愧于祖国”吗?对于这些银牌、铜牌甚至是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我们都应该给予其鼓励与理解,因为他们都是英雄。最终谭宗亮逼不得已,悲伤地对着镜头说“是的,我四次参加奥运会,却只得到一块铜牌,对不起祖国的培养。”

(4)语言不够精练流畅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大多是在直播连线中出现,运用有声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报道、评论新闻事件。精练是出镜语基本的外在标准,因此出镜记者无论是在叙述还是在评论时都要保持专业语言的基本流畅,避免停顿,减少无用的语言。

2012年12月8日党的十八大开幕,央视的新闻频道于9日下午进行十八大的特别直播报道,当主播郎永淳连线央视记者冯韵娴,了解当前中东地区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都做了怎样的关注时,冯韵娴说话一直支支吾吾。在说到中东一系列的主流媒体对党的十八大进行了相应的解读和报道时,冯韵娴就曾顿住,重复两遍相同的话语,介绍到“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令西方羡慕”的这个话题时,更是直接语塞,直愣愣地面对镜头手足无措。这一段直播画面在当时的新闻媒体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冯韵娴紧张忘词非有意为之,在以包容心态对待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反思出镜记者职业缺失的原因以及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办法。

由于出镜记者语言不够精炼、流畅而引发的播出事故还远不止于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仍旧是出镜记者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5)提出的问题缺乏主见

“七分采,三分写”,这是新闻媒体的业内行话,同时也是出镜记者的经验之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采访的前期准备;第二步是与受访对象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来获取信息;第三步是根据采访的内容总结归纳,提炼出新闻主题。在这三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运用技巧与知识进行艺术提问。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出镜记者的工作量较大,每天都忙忙碌碌地跑新闻,为了完成采访任务,部分记者选择草草了事,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与主见。

例如2010年的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一位记者在灾区现场采访灾民:“地震把你们家的房屋家具全埋了,你心里难过吗?”这位灾民看着记者,又看着镜头没有回答,只是悲伤地点了点头。

再例如 7月的重庆持续高温。某台出镜记者跟随道路执法交警,报道他们在高温下的工作情况,这位记者拿着话筒问正在执法的交警:“这样的天气你站在这里执法,觉得热吗?”此时额头还在不断冒汗的交警回答:“是的,很热。”

总之,出镜记者当下是频繁出现在受众面前,他们表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档新闻节目是否收到欢迎,乃至这家电视台是否收到欢迎。因此出镜记者应当时时从这些方面提醒自己,完善采访主持的技巧,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猜你喜欢
铜牌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宁夏博物馆藏虎噬动物纹铜牌饰赏鉴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和思考
奥运会为什么要燃烧圣火?下一届奥运会的时间和地点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