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要做到“育人为本”

2016-05-30 21:35王霞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榕树榕树小男孩

王霞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改变单纯知识教学的弊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教育方针之一。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在上课前,教学思路与环节已基本设立,他们在课堂上虽然也调动学生讨论问题探究文本,但一旦学生的话题偏离了他们预设的思路乃至预设的答案,他们就急忙将之拉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表面看来,这些课堂的学生讨论激烈,气氛活跃,可是主动权仍然在教师手里,其中最典型的是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讨论的结果都已事先准备在板书或多媒体上,学生讨论到哪里,教师随之展示到哪里,这样的课堂我们找不到一点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只不过是教师用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而已。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能很好发挥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在传统的教授中学习。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呢?

一、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誦读中探索和感悟

现在很多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几乎忽视了诵读教学,语文课上从不让学生诵读,只是注重对内容的把握。而新课程理念却为诵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诵读是一种充满个性、体现创新精神的再创作,学生通过诵读不仅可以掌握部分字词的朗读,还可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教学《海上日出》,初读时先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光和色是怎样变化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给课文划分段落。细读时引导学生默读,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太阳的光和色的变化来描写日出时的景象,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文中比喻句、拟人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感情朗读,使学生陶醉在美的语言的享受中。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诵读为主,老师把大部分的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老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很轻松。所以,语言文字绝不可以代替诵读教学,是诵读教学给语文装上了翅膀,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诵读教学提高到母语的高度来重视,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去领悟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情。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发展学生创新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个性化的核心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放飞心灵,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教师可以针对描写大榕树的第七、八自然段让学生重点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认识。教师:“通过阅读这两自然段,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学生:“我非常喜欢这棵大榕树,从枝上垂下来无数的根,使这一棵大榕树变成一片小树林,翠绿而又其大无比的树冠,挤挤挨挨的没有一点缝隙的树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学生:“这还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大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都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就象初春雨后的杨树叶,绿得发光,绿得发亮,让人看了感到心旷神怡。我想榕树的叶子也是这样。微风吹过,树叶调皮得一闪一闪晃你的眼睛。老榕树大概有五百岁了,真象个既调皮又充满活力的老顽童。”教师:“你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带着对大榕树的热爱读一遍课文。再接着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激情朗读之后发言:“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与朋友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榕树独木成林,点明榕树之大。又写进看榕树,通过枝干的‘不可计数,绿叶的‘一簇簇‘不留一点缝隙‘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榕树的茂盛、生机勃勃,展现了生命之美。”教师又把学生分成几组,喜欢画的在一组,把想象中的榕树画出来;喜欢说的在一组,互相充当导游,介绍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思想得到提升。

三、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单纯的接受学习,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呈现出一种被动的惰性,思想处于单纯的慵懒状态。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主体参与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的学习体现主体性。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师可以通过重点句子的解读,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1、“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男孩的做法,真切体会小男孩的思想情感。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之中。教师适时引导:“孩子们,我们仅仅做了一分钟就觉得很累、很单调,可是小男孩一个早晨都在不停地捡鱼、扔鱼,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到小男孩的执著精神和善良品质。2、“我知道。”“这条小鱼在乎!”让学生仔细品读这经典的对话,进一步提升精神感受。小组讨论:小男孩早就知道捡不完,可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呢?在那个小男孩眼里,这一条条小鱼不是不知痛苦、不知快乐的小鱼,而是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生的渴望,有着喜怒哀乐丰富情感的小生命。整篇课文的学习,有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也有丰富思维发展训练,还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引领,学习方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性。

猜你喜欢
大榕树榕树小男孩
榕树街121号
“聪明”的小男孩
亲爱的大榕树
榕树
小男孩
老家的大榕树
萌萌哒的小男孩
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