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6-05-30 21:35黄素兰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表象概念

黄素兰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概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为日后的学习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抓好概念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概念教学的有效引入

在教学中,只凭教师枯燥的语言,呆板的说教,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比较忽视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教学概念时往往把一些新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

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

二、优化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等环节。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是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和理解。好的概念引入能使学习目标呈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愿望,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

1.通过生活实际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这些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数学原型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这些数学原型抽象出数学中角的表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像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中叫做角。

2.借助实践操作引入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接着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然后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会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观察中发现结论,不仅能突出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而且也能唤起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意识。

3.利用知识迁移引入

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推导,便可得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公因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从而得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

1.直观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如:教学 “同样多”这个概念时可以通过用学具摆一摆的方式,让学生先摆5个圆形、再摆5个三角形,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更好,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2.建立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3.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圆周率”的概念。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概念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遗忘,所以巩固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注重应用,巩固概念

通过概念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巩固,帮助教师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同时,还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等。

2.注意辨析,避免混淆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偶数和合数、数位与位数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

3.自举实例,加深理解

新课程理念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体的。

4.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之间互相联系着,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比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一般在讲完一单元一小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如此才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复杂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在教学概念的主要环节“引入——形成——巩固”中恰当运用数学方法,把概念教学教“活”,便可优化概念教学,使教学改革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表象概念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