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
摘 要:维柯提出了“诗性智慧”,这一理论将想象力置于极高的位置。“诗性智慧”实际上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而对艺术的欣赏是离不开想象力的。维柯认为想象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人类最初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本文将对这一观点进行细致地论证。人类借助想象力展开形象思维,将自己投射到的丰富多彩的形象欣赏之中,在欣赏的过程中肯定自己并获得愉悦。
关键词:维柯;诗性智慧;想象力;艺术欣赏
一、“诗性智慧”与想象力
想象力是艺术欣赏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谈到想象力就不得不提到维柯。朱光潜曾在《西方美学史》中单独开辟一章讲述维柯的理论,但却并未得到太多人的重视。为此,他也曾在《新科学》的中译者后记里也表达了他的遗憾:“《西方美学史》尽管用作教材,维柯专章实际上却等于石沉大海。”[1]
维柯将“想象力”置于极高的位置,“想象力”的理论来源于“诗性智慧”的概念。维柯在《新科学》中谈到“诗性的智慧,这种异教世界的最初的智慧,一开始就要用的玄学就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的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2]实际上,维柯在这里就表露了他的观点:诗性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想象力展开的,而想象力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功能。
二、原始人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
维柯喜欢将原始人类比作人类的儿童,如此一来,宏观上人类的原始时期也就相当于微观上人类的儿童时期。原始人拥有强旺的想象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却很差。他们习惯于形象思维的方式,这是依仗原始人强旺的想象力的结果。原始人天生对形象就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并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形象,而是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理解。
原始人对雷电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始人不知道雷电的真实原因,因此对此深感惊奇。这种惊奇是“想象的母亲,因为惊奇是不知而求知的表现,想象是原始人求知的一种方式,使他们对外在事物所作的一种力所能及的主观的解释。”[3]他们习惯于以己度物,“人们在认识不到产生事物的自然原因,而且也不能那同类事物进行类比来说明这些原因时,人们就把自己的本性移加到那些事物上去,例如俗话说:‘磁石爱铁。”[4]因而,当雷电大作之时,原始人就认为是天神大怒,因为雷电交加的场面跟人发怒时的神情如出一辙。
三、儿童借助想象力欣赏形象、实现自我
按照维柯的理论,“各异教民族的原始祖先都是些在发展中的人类的儿童” [5],那么儿童应该生来也具有这种强旺的想象力,事实的确如此。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具有了这种神奇的机能。同样地,婴儿也能够运用想象力进行形象思维。
婴儿在一个午后悄然醒来,他对着婴儿床上摇晃的床铃手舞足蹈,嘴里不知在咕哝些什么。但父母看得出,此刻这个小家伙是十分愉快的。没错,他作为一个天才的欣赏家正在全神贯注地玩味眼前的这一艺术品,陶醉于这个迷人的形象,并从中获得愉悦!首先,他对床铃美妙的外形所吸引(婴儿往往更加注意颜色鲜艳,外形特别的事物)。婴儿不停地拨动床铃,床铃便来回地摇晃。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无意识动作的结果,婴儿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床铃上去,这是他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婴儿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这个交流的过程,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婴儿自导自演。这个过程在实现了与外界的交流的同时也完成了婴儿与自己的交流的目的。婴儿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为自己的自由和作为感到满意。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婴儿欣赏形象的这个过程:婴儿观看床铃的形象,床铃本是无生命的东西,但婴儿不这么认为,他们习惯于“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戏和它们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有生命的人。”[6]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发生了移情,他将自己投射到这个床铃当中。他旺盛的想象力使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婴儿与床铃不再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了,而是合二为一。对床铃的欣赏变成了对自己的欣赏,他感到的不是床铃在自由的摇曳,而恰恰就是他自己。正如利普斯所言:“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7]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审美欣赏的过程,婴儿感受到的也就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他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欣赏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因而他感到无比快乐。
人类生来就可以调动想象力进行欣赏,并在欣赏中实现自我。维柯所推崇“诗性智慧”实际上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无论是原始人对雷电等事物的理解,还是儿童对玩具的玩味,这一些列的欣赏活动都与现代人对艺术的欣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我们可以说这些活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众所周知,对艺术的欣赏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这一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得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成为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74+326.
[2] [4] [5] [6] [意]维柯.新科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58+ 96+159+97.
[7]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