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忆
【摘要】阅读不是单纯的读懂句子,外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的语篇理解能力。许多语言学家将语篇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也探讨了语篇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本文采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第二版)第三册的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作为分析对象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第二版)3
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少,语法功底不错,但却读不懂全文,阅读理解解题正确率不高,写段落或篇章总结写得不好。引起这个现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掌握全文结构的能力,即语篇分析的能力弱。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是对书面话语即一系列语言文字符号的辨认与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文字符号作为信息输入大脑后,读者获得信息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黄国文,1988)Harris曾指出:“语言不存在于单词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之中。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强调语言的行动和活动,强调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Harris,1952)Cooper也认为,外语阅读理解的能力的强弱更多地依赖于语言学习者的语篇理分析力,而不是单句分析能力。
一、语篇分析概论
语篇分析又称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建立在语篇结构上的语言学。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分为:词素、词汇、句子、语篇。Widdowson H.C. 首先把语篇定义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所以语篇是使用中的句子。
语篇分析一般可分为宏观结构研究和微观结构研究两大类。前者以研究语篇的生成层次以及组织结构为主;后者以研究语篇句子之间的关系、句群的连贯以及句子间的连接纽带和辨认符号为主。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 语篇分析已经具有了一整套的理论模式,包括体裁分析、主述位结构和新旧信息分布规律、衔接连贯、图式理论等。根据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分类,体裁分析和图式理论属于宏观结构研究,主述位结构和衔接连贯属于微观结构研究。
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力求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并试图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语篇的宏观结构可以分为:叙述体结构,论证体结构,科技体结构等。
主述位理论由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休斯(Mathesius) 1939年提出。他将句子的第一部分称作“表述出发点”(baisis),第二部分成为“表述核心”(the nuclear of the utterance),也就是后来的“主位”和“述位”。韩礼德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丛语篇角度讨论了主位结构。(胡壮麟,1993)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主位为信息传递的起始点,是己知信息的载体,而述位为信息的主体部分,是新信息的落脚点。
所谓连贯,指的是语篇中的成分在意义上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交际双方可以通过共有的只是(shared knowledge)或逻辑推理(logical inference)来理解话段的意义。通过语法、词汇、语音手段可以达到连贯。
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手段来实现。常见的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连接、时和体形式、语篇模型等等(参见Halliday&Hasan 1976,黄国文1988,胡壮麟1994)。(黄国文,2001)
图式理论是将阅读分成成分过程来考察读者运用何种知识进行阅读的“成分型”的一种。图式(shenma)在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中,指组织文章后话语的潜在结构。
二、 语篇分析理论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语篇分析能科学地、系统地指导读者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相对应位置是如何产生意义的,并指导读者识别篇章中的结构模式及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
语篇分析理论下的阅读教学,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也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句子的内部信息结构。过去外语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孤立的词句分析上,学生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语法和词汇,学习者本身则处于被动阅读地位,因而缺乏较为深层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故而阅读速度也无法提高。现代新的阅读教学应从语篇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合句子内部新旧信息推进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语篇。在理解篇章形式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段落分布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同时介绍目的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笔者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中的第一课“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为实例,从题材分析、图式理论、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衔接与连贯等几个方面研究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故事主体在标题体现,即“Love Without Limitation”《无限的爱》。
1.题材分析,语篇结构。这篇文章是故事体裁,根据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首先找出故事的情节、主要人物、主体。故事有着自己的语篇模式特点,由三个“问题—回应—评价”(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语篇模式构成三个故事情节的转折。
(1)第1段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长两岁的哥哥吉米由于出生时缺氧导致大脑损伤;1-2段提出“回应”——作者和父母的生活围着哥哥转,照管监督哥哥,去哪都带上他;第3段做出“评价”——吉米和父亲的关系特别好。
(2)第4-5段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的父亲去世了,6个月后母亲也去世了,哥哥吉米一蹶不振;第6段为“回应”——“我”努力帮助吉米适应走出没有父母的生活;第七段为“评价”——照顾吉米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
(3)第8段提出第三个“问题”——“我”为吉米举办了一个生日派对,但是因为九一一事件交通不便没有人来参加;第8-10段提出“回应”——我交了几个好朋友来庆祝生日;第11段为“评价”——人们不仅庆祝了生日,反而因吉米而受到鼓励。第12段为总结,点出主体“无限的爱”。
所以整个文章结构可以有以下图式:
2.图式理论。结构图清晰明了地显示了文章构成、语篇模式推进方式、作者意图。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文章整体结构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分析文章层次、弄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都有引导意义。熟悉地掌握文章结构图式,学生能够通过语篇模式预测作者的下一步意图,减少阅读障碍。图式理论甚至可以帮助学生仿写文章结构,提高写作技巧。写作技巧与阅读理解能力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3.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如:理论部分所述,一个句子分两部分:主位+述位。如果上一个句子的述位成为了下一个句子的主位,那么这个上一个句子的述位在第一次作为述位出现就是新信息,在第二次出现在主位里就是旧信息。旧信息作为主位就是已知信息,作者不需要花太大的努力去关注,这样能够节省阅读时间,有更多的脑力空间关注下一句的新信息。这样的主述位推进为如下情况:
如:理论部分所述,有可能上一句述位的信息是下一句主位的信息,这样述位在下一句作为旧信息,就可以省去读者许多理解上的努力。但是本文第一段的例子并不是按照这样的主述位推进方法。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其他方式推断并预测其行文规则和方式。例如是否在文意层次逻辑推进或者用特定的衔接与连贯手法。
4.衔接与连贯。
(1)这篇文章主要靠语篇模型来实现语篇连贯的目的。如前第二部分图式结构所示,本文段落结构分为三个“问题——回应——评价”的语篇模式,在语篇的底层逻辑上达成连贯。
(2)黄国文认为衔接主要有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连接、时和体形式、语篇模型等几种方法。本文没有用到替代的手段且通篇都用过去时态,所以其他手法在本文中体现为如下:
a. 照应。
①My brother, Jimmy, did not (omitted) I couldnt go anywhere without him, (omitted) out-of-control kid-centered fun.
上文中出现两个“him”都是照应前文提到的“My brother”,用人称照应的方法衔接文本。
②This hit home a few (omitted) disaster on Jimmys 57th birthday.
与后面的整句照应:【I had a party for him in my home in New York, but none of our family could join us because travel was difficult and they were still reckoning with the sheer terror the disaster had brought.】
上文中第一句话“this”照应后面括号里的整句话,指的是“我为他办了一个生日聚会,但是因为当时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导致导通不便,没有亲人能够来参加生日聚会”这整件事情。所以这部分使用指示照应的方法衔接句子。
b. 省略。
③在问答的语篇模式中经常出现省略的情况:
One day I asked, “You miss Dad, dont you?”
(omitted) “What do you think, Margaret? (omitted)”Our tears began to flow.
上文中划线部分省略了“about it”省略掉前文问的情况,但意思仍很明确。这一部分使用了省略的方法衔接句子。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问答的语篇模式中,因为说话双方身处同一语境,有肢体语言、环境、语境等因素帮助双方理解省略掉的文意。而对于文章读者,可根据上下文的文字描述还原当时的肢体语言、环境、语境等因素,帮助理解文章。
c. 词汇。
④(omitted)Jimmy was a wreck, (omitted).
He was simply in disbelief.
(omitted) he now quit speaking altogether (omitted) the vacant expression he wore (omitted).
上文中,用来表达主人公的哥哥在父亲去世后的颓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负面词汇 “wreck” “disbelief” “quit speaking” “vacant expression”。作者用多个意思类似的词汇衔接这三个句子,突出表达这部分的重要信息为哥哥的颓废。
d. 连接。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一个故事,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连接词,如:“since then”“so”“later”“after”等。譬如在第一段(参照主述位信息分析部分)全文三句话共74个英文字,就用了三个“two years later” 、“since then” 、“so”时间和逻辑的衔接词汇。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语篇分析虽然是语言学方面的理论成果,但是通过许多前人在教学方面的理论探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了解的不断提高,也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指导理论,开阔了英语阅读教学的视野。笔者认为,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语篇分析,模仿材料的语篇模式也可以指导英语写作的实践。所以,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Harris,Z.S.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28,1-30.1952.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