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静 张玉学
摘要:伴随持续推进的新课程进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施教策略及理念均随之改进,不过以往教材所带来的影响却一直笼罩着整个语文授课环节,由此也引发当前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依然有着注重逻辑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倾向。由此要令受教者对文章内容无法轻易解读,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授课注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法调动受教者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则不能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不利于语文教学成效的取得。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语文授课环节不注重形象思维及语言特征,不注重培养及借助逻辑思维,由此不利于受教者掌握语言技巧,在师生互动中练习听说读写,继而明晰文本内容,自然不利于提升语文授课质量,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很多學困生由此产生。单纯面向应试教育的讲解方式,很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都被省略,由此令学生心中的语文匮乏一种灵动性,无法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实现将受教者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的目标,施教者可以着眼于如下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呈现一种科学性,能够打破传统见闻及一些结论的束缚,将传统知识范畴的束缚及思维定势的桎梏,即使很多人皆认为一些结论较为完美,但施教者也可以着眼于新层面进行探究,查缺补漏,积极进行创新。在应试教育模式的笼罩下,施教者于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更为注重师道的无上性,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载的位置,学生不敢积极进行探究尝试,由此,其发散性思维就无法被调动起来。不断提升受教者的思维能力水平,施教者应当首先将自身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打造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彰显一种和谐性。施教者应当将鼓励给予学生,令其带着信心参加到学科创新之中,这一环节施教者应当对受教者的好奇心予以尊重,将其视为课堂互动的合作者,令整个课堂笼罩在一种积极思索、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之中。
由此,和谐师生氛围的营造,令受教者在没有压力及顾虑的授课情境之下,带着一种快乐的情绪自主的投入到语文情境中,大胆地自我讲解阐述,由此,很多具有创新特征的观点就会源源不断的显现。将更多激励手段施于师生互动之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意见交流,将学生敢于质疑于师,质疑课本的精神培养起来。此外,授课环节,施教者应当注重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令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探寻问题答案。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布鲁纳这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其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授课环节怎样将其兴趣激发,逐渐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业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受教者学习的兴趣最会为精彩、灵动的授课氛围所激发,其思维也会随之延展开来。所以,小学语文授课应当着眼于本章节内容及受教者认知特征进行恰当的安排,将与其年龄特征等相吻合的情境设置出来,从而激发其兴趣,继而将创新思维激发出来。众多创新资源蕴含于小学语文文本之中,施教者唯有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悉心捕捉,并将便于施教的氛围予以营造,设置巧妙的问题,将其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同时积极鼓励其创造性思维,即使点滴闪光点,教师也应当带着发现的眼光予以肯定。由此,受教者就能收获心灵的体验,感受创造的快乐,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对问题大胆提问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举措,懂得求知为目的。小学语文阅读环节,施教者注重对受教者这一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将各种时机把握住,注重对其分析疑问能力的培养。
比方说,施教者在讲述《全神贯注》这篇文章的时候,通过对重点段的默读,将罗丹专心于工作的句子勾画出来,并标注标号。学生对文段进行仔细阅读之后,有的学生将疑问提出,为何将标号标出啊,是不是我们可以自主查找然后自己分析找到的句子。学生这种勇气十足的话语,令老师为之一惊,不过想到学生敢于大胆表露自己想法,于是教师对其信息进行鼓励,引领学生尝试思考可不可以将所标注句子顺序进行颠倒。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学生们进行了各自观点的阐述。一些学生谈到,文章所展示的是罗丹专注于工作的语言、神态及动作,自最初的认真观察到细心思索,最后发现上述动作为因循事件发展顺序而写,因此不可以将顺序调换;一些学生谈到罗丹逐渐变化的情绪,在观察阶段的平静,到思考到修改策略时候的激动等,可见其情绪有一种程度不断加重的变化,因此不可以将其颠倒……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精彩的回答。因此,“全神贯注”这一成语得以深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其内涵,进而凸显重点,亦将授课难点凸显,授课效果尤为明显。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师生之间长效的坚持。授课环节,教师应当巧抓机会,妙去引导,借助多种授课方式,辅之以恰当的练习及引导,用慧眼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03).
[2]陈妙兴,林月娥.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教育导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