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跃东
摘要:乡土艺术是否必须有一个现实性的基础?这似乎是不言身明的问题。但是,所谓“现实性”,当前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恰当的描述,常常是一种成见、一种偏颇的概括。本文基于乡土无法被认同的尴尬状态,探讨了艺术语言的再创作。
关键词:乡土现实;碎片化;误读;再创作
1所谓“乡土现实”
1.1我们能认可乡土吗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化身,乡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普遍尊崇。乡土是因为获得了所谓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文明方式的“文化承认”与“经济承认”方才出场。这里,真正的乡土文化再一次被边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被“后现代”当作文化商品进行野蛮、泛滥的消费和解构,是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更危险的祸首,使那些本来有着非常平淡和平实的生活逻辑的乡土文化与艺术以“出场”的方式而逐渐失去了自我。
1.2乡土艺术的研究误区——碎片化
国内早期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角度出发,进行填鸭式研究,只要与“乡土”有关、甚至勉强为“乡土”的东西一律投入其中,把原本纯粹的学术研究做成了一锅浓稠粘浊的糨糊。近年随着乡土文化与艺术研究地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当前学术界已经从填鸭式研究走向了严谨审慎的研究道路。
其实,根本失误不在于它们丰富化的填鸭式研究方法,而在于它们缺少有精神意义的“意指”建构,缺乏对文化价值的认同,缺少人文情怀和历史深度。倾向于用最简单、最直接明了的方法来回应和面对复杂的需求及社会环境。
1.3乡土艺术的误读与语言
语言和现实不是一一对应的,对乡土艺术的阅读过程,在心理防卫作用下成了后来学者对前辈有意识的误读与误释。这种误读与误释,从历史角度看是一种健康的发展状态,从个体角度看却是对延续性地侵犯,反抗乡土艺术的第一次表达带来的财产权和先时性。而后来学者的每一次閱读每一次阅读行为都是具有防卫性的,由于是防卫,这种阅读行为把解释变为必然的误解。
其中,“自觉误读”比起原作及其“误读”更具有行为过程,以及“在地”的合理意义,绝大多数时候,“正读”只是作为原型态保留着,它只有在误读的过程当中才会产生意义和传播。因此,“误读”不是指对于原作的错误的解读,而是根据“译者”、接受者的在地情况,以及对原作思想的在地意义、功利价值,所进行的主动误读,也就是“自觉误读”。这样的误读,在学习原型的同时,突出了有意地消化和创造,而且因为“自觉”的直觉性以及面对“阅读”所在场域的复杂因素,使得“自觉误读”比起原作及其“误读”来说,更具有行为过程以及在地合理的意义。因此,对“乡土艺术”的“误读”实际指向一种建构,而这正是“现代性”问题在当代的重要策略。
2建构乡土艺术本土知识体系
强调“本土”,虽然也指“传统”,但它不保守,它是开放的系统。它之所以强调“本土”是为了提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本土”,是为了整理出知识体系——一个科学的、冷静的、非民族主义的、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系统,在广义综合的大背景下,使终极关怀精神自然而然贯穿于乡土文化的始终。
2.1重新向乡土学习
乡土中保持着某种本能般和自己的传统有关的语言的能力和力量,学习和提倡一种建立在以地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基的生态的生活方式,更符合我们今天讨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除了关于乡土文化抽象的感受和表达,更重要的是保持对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直接面对的感觉、判断和理解。乡土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可以看到各个地方自下而上的乡土系统中产生的语言文化的丰富的差异性,里面浸透着人性,普通人的人性,它是关于一种以地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基的、生态的存在方式,从中可以体会到“自然之道”。
2.2乡土艺术的当下解读
设计师能设计它会设计的东西,年轻的后继者们从一开始就学习用抽象的“功能主义”的语言建立起的图解来表达设计。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我们过多地注重经济力量,使很多遗址变成了旅游,觉得要变成商业、旅游才有价值。进入一种无根漂浮状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地方文化价值体系的转换,是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创新,是在发展进程中深刻的文化自觉,是新的经济文化语境中传统的再造,是新形势下文化的传承和再生。
3艺术再创作与设计
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近年主要从乡土艺术的保护传承中做了一定的工作。
3.1以“乡土艺术的语言结构”为创作主题
为的是表述一种思想和感性合一的艺术语言,一种抽象的诗意形式,一般的艺术创作启端于成形的观念,所以创作与理论中理论应该是先导,而要使创作成为一种对“现实”文化的批判力量,就必须有建立在理性批判意识上的理论,它必须超前。我们所进行的“走进自然”风景绘画写生与创作总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哲学:山水与人文,或者说是人的感情,才是构造的主体。而形体、法式,是退居第二位的,是为前者服务的。借用文化背景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本身就无比强大,可以穿越时空,超越一切当下现状,直击人们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3.2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乡土民居营造语言
民居与聚落的特质即在于其多线索共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地用某种设计概念去简化它。要求调研要具体到每一个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传统当中丰富的建筑的遗存、材料、建造、结构等等,它是和自然的东西可以对话的另外的一套建筑学的体系,这样逐渐地开始形成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和工作的方式,从而走回普通的民众中去,做出那种不漏痕迹的、散发着人性的建筑,设计因此超越个人创作和工程师的专业控制而演变成一种以手工建造为核心的集体劳作。通过和地方政府合作当中参与了多项具体实践,以求达到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关系,设计一个保有乡土多样与差异性的世界。
3.3传统手工艺再设计的理想化
目前,我们在对传统手工艺文化挖掘和开发过程中,以平常心和客观眼光看待传统手工艺,避免时下非常常见的在“心态危机”和“一切向钱看”观念作用下,过度追求经济至上会造成对手工艺延续性的侵犯和破坏,这种行为必然变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否定。所以,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希望还在于能否首先克服这种“心态的危机”。只有仔细考察手工艺的再生产和研究艺术资源转换方式后,才能暴露出以前认识上的缺陷和延续性观点的合理性。在研究保存、应用开发中,自然地看待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的策略。
4结语
最后,在当前的乡土艺术创作中,要坚持“两创”方针,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以乡土艺术鲜明的特色、活跃的实践,为河北乃至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